班主任同家长的“闲时”沟通及其技巧初探
2018-09-17沈虹
沈虹
摘 要 文章认为,教育要取得成效,社会力量特别是家长的配合显得尤其重要。和家长平日里的“闲时”沟通是建立良好家校联系的最好铺垫。文章中笔者还就“闲时”沟通的功用作了总结,就其技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闲时”沟通 家校联系 功用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学生的教育从来不该只是学校的事,更不只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教育要取得成效,社会力量特别是家长的配合显得尤其重要。但总有一部分家长抱着把孩子送进学校就高枕无忧无事一身轻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管理中来成了一大关键。
笔者根据实践发现,和家长平日里的“闲時”沟通是建立良好家校联系的最好铺垫。所谓的“闲时”,即同通常的“无事不登三宝殿”做法相反,平日里找时间找机会和班级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学生的家长“没话找话”聊。
笔者去年接手一个新班级时,班里一位学生聪明但非常好动,自制能力很差,在和该学生多次沟通但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和这位学生的家长联系。家长接到电话的第一时间很紧张,知道孩子一切正常没出什么大问题便松了口气。笔者在电话里提到了这位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趣事,顺便肯定了该学生聪明记忆力强学习效率高的优点,也提到了这孩子的不足,并表达了对这孩子的期待。可以感觉到电话那头的家长很高兴,连连表示会好好配合老师教育好这孩子。那一通电话后,笔者发现,通电话那周周末返校后学生变得更愿意和老师亲近了,在笔者所教授的语文课上出人意料地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一学年下来,这位学生成绩很夸张地从原来的中等偏下直线挤入班级前列。而家长,直到分班后还不时和笔者联系,告知孩子近期的情况,希望笔者提供一些教育建议。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还是能比较集中地反映一些问题。
(1)打破家校联系一直以来的一些刻板模式是建立良好家校沟通的前提。就像案例中那位家长一样,很大一部分家长都对老师的主动联系心怀畏惧。如果班主任养成了“问题联络”的习惯,总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想到联系家长,每一次家校联系都成了告状会,这种思维就可能成为一种定势并且影响班主任后期工作的开展,比如家长会躲着班主任的联系,甚至对班主任反映的问题麻木没有反应,我们就可能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2)不能忽视家长和学生间的双向情感传递作用。其实在家校联系中,我们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家长和学生间的双向情感传递作用来开展工作。例如,你在家长面前夸了他的孩子,家长的心情就像是自己的作品被肯定了似的,无形中和老师会有种亲近感、信任感,对自己的孩子也多了些信心和期待;当家长在对孩子表达信心和期待时,也会多多少少间接传达了老师的肯定,学生在接受家长的鼓励时,自己增添了信心,对欣赏自己的老师无形当中也增添了好感,这种好感又能转化为上进的动力。
发现这些功用后,笔者开始将“闲时”沟通扩展范围使用,收获颇丰。当然,看到效果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正如马雅可夫斯基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谈话是以语言点燃人的心灵火花的高超艺术。作为一名教师,既是一个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又应是一个语言艺术家,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要讲究点谈话的艺术,很多人际交往的艺术都可以迁移到教师行为中去: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愉快的心境下交谈,易产生求同和包容心理,对对方观点的接受性增强,排斥力减弱。班主任每接手一个新班,可以先设计一张学生情况调查表,让学生真实准确地填写好,然后回收保管。这样,班主任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成员有了个大致的了解。班主任在和某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之前,就要看看该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
(2)说话要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任何交际,都离不开特定的对象,与人说话,必须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性格、彼此间的关系。与家长谈话,要根据家长的情况而定。
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一般见面都要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好的一面给予肯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这样家长才会从心理上接受班主任。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向家长反映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在肯定中提出要求,在要求中透着婉转。
对放任不管型的家长。多报一点喜,少报一点忧,决不夸大问题,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使家长明白,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一定要加强,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对于后进生的家长。缺点错误较多的学生,往往成绩也不是很好。他们的家长也常觉得没面子,极少能自觉与老师联系沟通,询问学生的在校情况。班主任不能一味向家长告状,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要及时发现、捕捉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可以冲淡家长和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可以教育的。使之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并能主动谈出学生其他缺点和不足。
说话要注重目的,有的放矢。交际目的不同,说话的详略、重点的选定都应有所不同。班主任与家长谈话前就要充分考虑谈些什么话题,从什么角度入手,谈几个要点,最后落实些什么问题,大约需要多长的时间――这些都需要在脑子里考虑成熟,你与家长沟通时就可以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有条不紊地交换意见,从而实现预定计划,特别是在用电话与家长联系交谈时,这就显得尤其重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作为班主任,我们应重视家校联系这条唤醒学生追求进步的意识和潜力的途径,多花时间和精力,多探索多总结,做教育的有心人,往往能有事半功倍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 岳凤麟.马雅可夫斯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 李淑华.外国教育简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4] 任顺元.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5] 魏雪娟.谈谈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艺术[DB/OL]. ,http://www.teach8.net/Article/Print.asp ArticleID=3948.
[6] 卢秀安.现代心理学纲要[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