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科学哲学视角,看当代学校教育

2018-09-17李艳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哲学科学

摘 要 随着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哲学运用的越来越具有实践性与具体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趋向于功利化的实用主义教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的因素,甚至有些走偏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却是当下社会较为合理的存在。所以下面我将以我之哲学感悟并结合时代的发展,来进行哲学与当代学校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 科学 哲学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1思悟我之所受教育哲学观

幼时受唯物论熏陶,曾觉得别人信教多么可笑。但是现在,我却越来越看不懂一些东西了,很多时候都陷入了迷惑之中。在这个科学的世界中,人终究要一死的,死后也将一空,自己的死去仅仅是一堆化学物质的分解,真的觉得好可怕。如果我们死的那样彻底,那么我们留存在这个世界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一些我们死不带去的东西吗,如果我们死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话,那为什么还要活着,活着的意思有何在呢?我觉得是信仰。一个人,要有一个信仰,当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去信仰宗教,而是我们对自己的生命都要有虔敬之心,都要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到一个归宿,而那个归宿就是寻找自己,寻找自己的本心,就是要看看什么样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这样我们的生命也便会变得有意义。人生的意义需要哲学来指引,那么我既然感受到了真正的哲学是什么,那么我该去何处去寻找它呢?

2科学时代下,哲学归向了何处

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比较注重学术理论研究,并造出了我们国家自己的创新发明–原子弹,但是经过了一段历程,即冷战,世界的生产力发展遇到了瓶颈,于是便重点建设创新型与创业型大学(华尔街导弹部队),开始着手于为企业服务,而企业也对高校进行基金的支持。科学家文化形象的变化也便从之前的纯科学研究转到了应用科学的研究之上了。从科学的这样的一些转变看来,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哲学的作用与地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科学分为了纯科学与技科学,纯科学当然它本身的哲学意味更浓,它在本体论上关注人本身与其独立性的精神,在认识论上强调理论的合理性和专家化的讨论学习,在伦理上更为注重的是纯粹的事实问题而不是价值问题;而技科学则采取本体论的漠视,是非独立性,在认识论上注重理解与制造的关系,应该将制造具有稳定性,让技能也更为多样化,在伦理上,它则更注重研究的应用性与价值性,让科学家自己进行行动。

但是这种科学的变化,也对我们的纯科学造成了一些挑战,特别是对科学精神的挑战。我们的纯科学精神的特征是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具有批判怀疑精神,而技科学的出现,让我们的科学本身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专利化问题。技科学的背景下,强调科学成果要保密,并将知识产权化,更是成为了个人获利的工具,并且更关注于专利与经济上的获利,这就违反了纯科学的无私利性。这也就导致了大众对科学家的质疑,科学也从之前的客观性转向了目的性。

科学出现了种种挑战,我们更要对科学实践本身进行反思,技科学的盛行真的是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科学家在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幽灵写作”,即没有过程,只注重于结果化,将传统知识包装为企业生产服务,对于批判者,更是要求必要有资格。在科学认知上,关于道德的讨论,更是要求不要讨论“客观性”,不容许批判,不容许损害利益关系。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对纯科学本身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科学哲学背景下,学校教育的转向

这个时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转向了应用型科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呢,也自然要转向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用,目的性更强,价值性更强,我们的教育,也應该转变为应试化和目的性的教育,是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成为了这样一种迎合时代快速发展的速食化产物,它变为了一种唯物性的,功利主义的教育,偏重于为了以后的生活金钱地位,而它本身却缺少对孩子精神与灵魂的沟通。迎合时代发展当然需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孩子超出自我,对自己精神世界的享受。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们更要关注于现实生活,因为这是前提。在我们足够撑起自己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享受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中国教育贴近现实,但是有些过于物质化,这是需要我们做出努力去改变的,但是不可过分指责。

我们的教育本着一定的功利主义的,确实我们“学以致用”思想已深入我们中国人的骨髓。其实听到过很多,我们中国人批判我们自己的高考制度多么泯灭孩子的天性,但是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去批判它多么不合理,毕竟它们既然存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当中,就是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就是值得肯定,因为我们不能制定出比现行的教育制度更好贯彻执行的,一定程度上就是公平的,它给农村孩子一个更好跨越阶级的机会。是,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它本身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就是于我们学生来说,它本身的鼓励与激进,对我们学生的毅力与品行的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对于不合理之处,我们不是站在一个高高的角度,去对我们的教育制度指指点点,我们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溺补这些缺憾。现在,无论在小学,初中,高中校园里要是发生了什么负面的事情都要去教育体质上找原因,到最后,板子基本上都要打到“高考”上。高考–这确实是我国现行最公平的一项教育制度,但却成为了一切教育问题的“替罪羊”。其实我觉得,每个个体的成长都取决于他周围的“教育小环境”,这才是真正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这样的“教育小环境”就靠我们每个个体为孩子创造,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身体力行的,从一个个的小细节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口头批判。

随着当今科学的快速发展,哲学的意味也在慢慢消沉,代而取之的是实践性与目的性强的应用科学,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逐渐的价值化与功利性。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做的当然不是逆时代而行,而应是在时代背景下做出自己的一个个小改变,将教育中不合理的地方在实践中祛除。

作者简介:李艳艳,1995年,女,籍贯:河南省西华县,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学前教育在读本科生。

参考文献

[1] 蔡仲.社会建构对科学哲学的挑战[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哲学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