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制度主义下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分析

2018-09-17郭智睿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4期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日本

摘 要 历史制度主义,是现代西方政治科学的重要分析范式之一。巴林顿·摩尔的著作《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地主和农民》是历史制度主义应用的代表作,其将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路径分为了三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自上而下的反动资本主义道路即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农民革命道路。日本是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的典型代表,经过一系列过程,日本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并产生法西斯主义。德国的现代化过程比较相近,都是土地贵族和工商业群体联合形成政治联盟,进而发展成为法西斯主义政权并最终崩溃。

关键词 历史制度主义 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日本 反动资本主义革命 法西斯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1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典型应用

1.1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是现代西方政治科学的重要分析范式之一,其以经验为研究的基础,同样,它也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流派,为很多学者研究和使用。历史制度主义通过对旧制度主义的继承和对新资源的吸纳,在以经验为基础的政治科学内部,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从个体主义方法论出发的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以历史为基础的结构性大事件分析方法。

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特点,表现在其历史观与结构观上。历史观上,历史制度主义重视追溯历史事件的发展轨迹,来分析历史对现在的影响,强调路径依赖和特殊的制度变迁,尝试通过放大历史视角来发现因果关系;结构观上,历史制度主义重视变量的排列方式,以及注重政治制度对于政治后果或者政策的重要影响。

1.2摩尔与《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美国政治社会学家巴林顿·摩尔的著作《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地主和农民》(以下简称“起源”),是对历史制度主义的典型应用。这一著作考察了世界上6个重要国家的历史,对各个国家的土地贵族和农民在国家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政治作用进行了解释。摩尔试图找出导致这两大群体发挥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历史条件,这些条件致使不同的国家走上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在摩尔看来,纵观各个国家,从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路径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条道路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也是最早的现代化道路,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代表;第二条道路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反动革命道路,最终演化为法西斯主义,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第三条是共产主义农民革命道路,以俄国,中国为代表。其余的小国在政治上无法与这些大国相提并论,它们政治的决定因素并不在于自身,而上述大国则是形成了新制度、并让新制度发展的国家,所以将研究范围框定在这几个大国之间便已经足够。当然,摩尔指出了一个例外:印度,在《起源》一书成书时,印度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徘徊,其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微弱,所以无法归结到三条道路之中。

摩尔针对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争议不绝但影响重大,大批后来者继续关注于摩尔的研究。当然,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第一条道路、也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上,至于第二、三条“非民主”式的道路,问津者则相对较少,摩尔对于第一条道路的着墨也明显多于后两条道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于法西斯道路和共产主义道路的研究已经失去了意义,虽然德国、日本的法西斯政权已经消失了七十余年,形成法西斯政权的各种历史条件也早已改变,农村中的土地贵族和农民已经不存在或者丧失了原来举足轻重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并不排除有相类似的历史条件出现,在继续现代化的道路上再次产生类似法西斯主义的政权。所以本文将主要以日本为例,分析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反动革命是如何产生和展开的,又是如何演化为法西斯主义的。

2日本的法西斯主义道路

2.1日本前现代社会及其衰落

日本的前现代时期即幕府时代。当时日本的社会实际运作状况如下:社会成员被鲜明的划分为两个阶层,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层内部也有等级划分,幕府将军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则没有实际的统治权力,幕府将军的下一个层级是为数不多大名,也就是大地主。大名之下是数量较多武士阶层,他们是大名的家臣,从大名那里获得大米作为薪俸,不被允许去亲自耕种土地。而被统治阶层以农民为主,他们被统治阶视为耕种土地,提供赋税的工具。这便是日本开启现代化进程之前的基本秩序。

同其他文明一样,日本的旧秩序也走向衰落。旧秩序衰败的原因摩尔认为两点是本质的,即和平与奢侈。和平的社会环境和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人阶层出现,对原有的秩序产生了侵蚀性的影响。并且,因为武士的生活依附于大名,和平时期大名对武士的需求度不高,所以他们一部分人的利益被牺牲,且不被允许经营农业,所以造成下层武士生活困苦,所以很多武士便切断了自己与旧秩序的纽带,一部分转化成了商人,一部分成为浪人,成为了一种暴力的来源。1854年佩里叩关后,日本面临外敌的威胁,统治者们决定把农民武装起来,同时,面对各种挑战,幕府财政陷入危机而加紧对农民的压迫,这也使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不安定的因素。

2.2现代化开端:王政复古

面对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日本政权不可避免要经历一次衰败和重生,这个过程就是王政复古。王政复古开始于1868年,这一年倒幕战争结束,幕府统治宣告终结,明治天皇开始执政,维新由此开始。但是,这场斗争并不是一场像俄国和中国革命一样的阶级斗争,也不是像英国清教徒革命、法国大革命一样资产阶级革命,虽然也掺杂了现代因素,但从决定性方面來讲,它还是一场中央权力和封地之间的一场旧式封建斗争。这场斗争主要吸引到的群体是宫廷贵族和封地的头领群体以及一部分武士,他们没有挑战旧的封建理念,其参加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好的封建社会而不是为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但日本的实际发展方向却不是成为成为一个所谓的“更好的封建国家”。王政复古后,明治政府这个仍具有很强封建属性的政权推动了一系列迈向现代化的计划,之所以这样,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外敌的威胁。当时明治政府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创造一个现代化的工业经济。于是,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通过一个渐进的、和平的手段,逐步使封建社会解体并且以一个现代化社会取而代之,而不是像英法一样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俄国中国那样共产主义农民革命那样以暴力的手段推进现代化。

2.3明治协议:农业、商业利益群体的联合

早在幕府时代,因为市场交易对农业的渗透以及货币使用的普及等因素,日本土地制度由旧的封建制转入租赁制,并且诞生了新兴的地主阶层,剥削方式发生变化,但就农业来看,旧的社会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明治维新后,农业继续保持旧的制度,但是因为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农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最为得利的是控制土地的新兴地主阶层,因为明治政府推行的法律和政策都是强化地主的力量,将农民作为资本积累的来源,使得他们成为操控政府的新农业贵族。

1876年,明治政府和大名们签署了《利益协议》,这份协议剥夺了这些领主们的经济基础和封建特权,但是让他们转化成为资本家,其中有一些发展成为金融寡头。这个协议的签订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将日本推入了没有大量土地贵族的现代社会。在维新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资产阶级依然相对弱小,商业处于从属地位,其发展要仰仗于农业贵族控制的政府,而政府也支持商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从此开始,农业和商业的利益就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总体上看,商业阶层依然从属于扎根于农业的精英阶层。

直到一战爆发推动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日本资本主义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商业终于获得壮大,最主要的表现是发展出了几个大的财阀公司,并且它们以家长制为基础剥削工人赚取利益。商业资本家崛起后,与原来的农业资本家产生了一些冲突,但是二者还是走向了联合,因为这两大利益团体,是共同依靠政治权利推动而形成的。他们身居统治阶层,依靠政治权利推动农业和商业领域的资本主义发展,进而推进日本的现代化,但是他们又不想改变原来旧的社会结构,反对任何一种民众运动,拒绝提高农民工人的生活标准并且建立一个国内市场, 因为这样有可能形成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使对工人或者农民进行剥削难以进行,进而威胁统治阶层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统治阶层试图在不改变原来社会结构的情况下完成现代化,而这两者本来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对这两难的困境,日本的民主力量曾经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民主无法解决当时这样严峻的问题,于是只能推行军国主义,把上层团结起来,由此,日本的法西斯道路开始打开。

2.4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日本的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开始于30年代初,经济危机摧毁了日本的议会民主,从而转向专制。这一分界点是很模糊的,一般将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视为分界点。而后1932年一系列针对统治集团成员的暗杀行动开启了半军事化的独裁统治。1936年,二二六事变,少壮派军人政变失败,引发了完全法西斯主义的到来。此时主要表现是对内进行镇压和动员,国民动员被写入法令,彻底煽动极端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逮捕激进分子,解散各个政党,解散工会,成立大政翼赞会,逐步具备了法西斯主义外部特征,对外则是进行侵略扩张,在原有对外扩张的基础上继续入侵中国、东南亚等地,并且后来与美国开战。于是,日本自上而下的反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终于发展成为法西斯主义。

虽然这样的反动资本主义道路是以和平的方式,而不是以暴力革命改变社会结构的方式开启的,农业也没有发生大的震荡,而是以原有的形式融入现代化进程,避免了另外两条道路早期的恐怖暴力,但是到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卷入了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的泥潭之中,并且自食战败的恶果。

3反动资本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

上文是对日本的反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总结,反映了日本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化社会并走上法西斯主义的大体过程。与之相似的还有德国,虽然在具体过程中德国与日本存在很多差别,但是在整体脉络上,二者的现代化之路是一致的。综合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可以发现选择自上而下的反动资本主义道路及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规律。

现代化进程开启之后,在德国和日本,工业和商业两个领域之中,资本主义都拥有着非常有利的地位,从而促成了两个国家的工业化转变。其中并没有出现民众的革命暴动,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的农业制度,特征是强制劳动,这样的制度土壤不利于民主的发展。强制劳动的农业制度和其他元素一同构成了制度集合,这样制度集合成为了法西斯主义诞生的基础。

在17世纪,德国(普鲁士)实现了王室官僚和土地贵族之间的结合,而且带有军事化特征,后来,土地贵族之中的精英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兴起的工商业群体直接形成了简单的联盟。此时,工商业群体已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总体来看力量还是偏弱,这样土体贵族和工商业群体的力量比较平衡,相互依赖且相互牵制,使得这样的联盟能够稳定。

然而这样的联盟形成之后,在农业方面面临着难以解决的问题。强制劳动型的农业生产在技术上很难取得进步,所以受到其他技术上更为先进的国家的挑战。土地经营的经济利益因此也面临着挑战,他们的反动倾向和专制倾向不断加强,企图通过政治来弥补经济地位上的下降,进而维持统治地位。

这样的联盟基础之上的政权,在很长时间内表现的比较的保守甚至专制。然而专制的程度与之后的法西斯主义相比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是存在着一个议会,尽管权力有限,但是依旧有着一些民主的特征,甚至出现了民主政权,比如德国的魏玛共和国。然而,面对严峻的问题,这样的民主政府没有能力来解决,因为社会的结构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而民主政府无力去改变这样的结构去建立新的结构,尽管政府试图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同时去让人们融入新的社会结构,但这终归是一种不牢靠的权宜之计,强大的土地贵族和工商业群体的政治联盟很难去改变。所以,这样的民主政府很难存续下去。要想在不改变社会结构的同时完成现代化,解决这样的两难问题,只能把上层阶级团结在一起,推行军国主义,逐渐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于是,如上文所述,日本逐渐建立了法西斯政权。1933年,希特勒竞选上台,德国进入纳粹时代。德国、日本在东西方发动了法西斯侵略战争,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后,两国均战败,法西斯主义政权彻底倒台,并且转型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权,且继续走在现代化道路的前列。

作者简介:郭智睿,1994年生,男,内蒙古赤峰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参考文献

[1] 巴林頓·摩尔.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地主与农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 蔡馨瑶.重塑现代之路——解读《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J].法制与社会,2017.

[3] 倪学新.摩尔史学思想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1(04).

[4]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2(05).

[5] 王皓祎.进入现代社会的民主之路——读摩尔的《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 .

[6] 郭宋.为了现代——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解读[J].研究生法学,2015.

[7] 农云贵.通往现代世界的路径选择——读摩尔《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随感[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5.

猜你喜欢

法西斯主义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中国抗13与二战的开始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两条方针之间的差异辨析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的几个法西斯代表人物
国家尊严与人的尊严
日本访学随笔
斯大林对德国法西斯主义认识的过程及其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