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学生被撵出课堂”

2018-09-17邓志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体罚家长老师

邓志珍

摘 要 上课了,学生们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学习,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可是,就在教室走廊上,两名男学生却正在倚靠着门旁的墙上笔挺地站着。可能是站得“闷”了,这两名男学生却开始玩拍掌。随后又迅速地站回原来的位置,紧张地向教室里张望了一下。还好,正忙于讲课的老师没发现他们的“越轨”行为。他们俩不由得吁了一口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已经快下课了,可是那位老师仍然没有叫他们进去,甚至连看都没看一眼这个被遗忘的角落……我想,这样的事例,在教育界中并不罕见。古人云“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等,均是“体罚合法论”的有力佐证。可是对学生进行如此的“教育”,老师可想过这样会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怎样的伤害呢?

关键词 “罚”的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1“罚”出愤恨

体罚将影响到家长与老师、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家长的心愿。很多家长往往“授权”老师:“孩子在学校不听话,尽管罚他。”可是当家长亲眼看到教师真的罚他的孩子时,他会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挨打,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同学们面前出丑?原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剥夺学习的权利吗?这时,家长往往谴责老师,有的甚至拉着孩子去找校长评理,要求老师与他的孩子对质,指责老师的“过分”,更有甚者挥起拳头打老师。那时,老师委屈地说:“我这还不是为他好吗?”我们绝不否认,大多数老师对学生的额处罚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健康成长。但是,由于方法、手段不恰当,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这种事,老师在学生面前还有什么威信可讲呢?

2“罚”到消极

后进生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最活跃,自控能力最差而形成的反差,要么纪律差,要么学习差。这些学生最易令老师发火,甚至被“驱逐出境”。

相比于身体的伤害,精神上、心理上所造成的伤害,更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伤害更大,潜伏期更长。事实上,这样惩罚学生,暂时使学生“威风扫地”,自尊心、自信心丧失,自暴自弃,变成了破罐子破摔的“老油条”。一首挨打歌唱得好:“首次挨打战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不疼不痒不吭声。”他们对老师的“教育”变得没信心了。而有的学生则从挨罚中变得更加“精明”,他们学会了欺骗老师而庆幸自己的聪明,老师也为看到学生被罚得那么“听话”而沾沾自喜。其实学生表面表现得服服帖帖,可内心却只有讨厌和怨恨,不喜欢上你的课。撵出课堂,只能使他们的功课越落越多,而这部分学生又往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就越不爱学习,越不爱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背道而行”,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越拉越远,结果很多事情事与愿违。

3“罚”进高墙

学生在受到侮辱和伤害之后,如果没有通过平等对话、诉讼、法律、行政调整得到宣泄的话,就会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通常有两种走向:一是转化为对施暴者或对社会外界的报复,另一种就是对自我心理和精神的巨大摧残。无论哪一种走向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想的不是学习上的问题,而是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所以他们想尽办法找借口不上学或逃学,往往因此而出现问题,使事态变得不可收拾。有很多囚犯也是从被撵出课堂开始,一步步从课堂走到走廊,从走廊走到操场,从操场走到社会,从社会走进“高墙”。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主任黄琳琳说,“教师和家长的体罚,容易误导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另外也使儿童过早地从心理上认定自己不是好孩子,容易自暴自弃,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她还说,对有暴力倾向和走向违法犯罪的成年人的研究表明,这些人100%在儿童时代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体罚。

4“罚”掉性命

后进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而相反有些老师却对这些学生十分讨厌,抱着“有效无效,责任尽到”的态度,不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不注意教育的实效。你要知道有些学生自尊心强,认为学习上不能得到老师的赞赏,他们就想办法去引起老师对他们的注意。结果,老师发现学习做错事,加上学习差,认为这样的学生听不听课也没所谓,就把学生撵出课堂。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骄横任性。如果他们受到这般的“耻辱”,他们便觉得无地自容,一时想不开就轻生。报刊、杂志不乏此类事件的报道。老师们,难道这一连串的事实不引起大家的深虑吗?难道学生被你教育到為自己的年轻生命画上句号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吗?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而“罚”的教育,确实是违背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违背了“把每个人当人,让每个人更像人”的教育的宗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是学生学习中必须经过的一个“拐点”,十字路口的一次迷路,一次错位的体误。错误也是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学习资源,它需要老师点拨引导。摈弃了体罚,就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个体角度讲,有些教师一生未曾体罚过学生,但同样取得非凡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尊重。大家也听过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那么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那么勤奋、专心致志的学习啊!” 所以,我们当务之急要研究的课题是:在这唾弃体罚的时代,如何开发出更多可以替代体罚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体罚家长老师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难忘的体罚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放假么
福建省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体罚现象研究
全球第25个儿童权利日:何时告别暴力和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