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案例分析

2018-09-17禤伟潮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读题初中生培养策略

禤伟潮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开始重视学生在数学解题中的读题能力。由于数学题中出现越来越多生活化的题目,或抽象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若是无法深入理解题目,就很难有效解决数学问题。为此,初中数学老师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本文主要介绍培养初中生数学读题能力的意义,并以案例分析培养数学读题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 数学读题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些年,在各地的中考数学中都会有一些和生活比较贴近的阅读型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应用知识等的能力。然而,由于初中生的读题能力偏低,且没有掌握有效的读题策略,出现得分率偏低的情况。

1培养初中生数学读题能力的意义

1.1读题能力提升有助于学生自学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一个关键性任务进行对学生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学校教育是有限的,在从学校毕业后要想获得更多知识,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标。而要想有效自学,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具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1.2提高数学解题效率和准确度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数学是语言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而组成数学题的语言是有意、慎重且往往是精心设计得到的。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审题第一步就是读题,培养读题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基础。然而实际读题的时候,学生常常理不清题目的逻辑关系,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或存在题目中的的专业术语和数学符号过于抽象,不容易理解。也可能是实际背景比较复杂,学生对有丰富文字叙述的题目无从着手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还是学生的读题水平较低。通过培养初中生在数学中的读题能力,利用有效方法解读题目,可以较快地解决数学问题,且准确率较高,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2以案例分析培养初中生数学读题能力的策略

2.1互译读题法,题目语言常规化

常规语言就是日常语言,学生比较熟悉,借助这些语言表达事物让学生有亲切感,容易理解题目的内涵。数学语言主要是图形、术语和符号等直观形象与抽象的组合。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普通语言,或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在现实的生活中可以找到抽象数学语言的参考,让学生可以从已有经验出发理解数学语言,并灵活应用。

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学习角的知识时会学到有关补角和余角的知识,其中一个例题是:已有某个角的补角是该角余角的四倍,那么这个角是多少度的?针对这个例题进行教法分析,刚刚读这道题时发现是普通语言组成的,与以往所学的代数有关知识相结合,将题目的普通语言转变成数学语言的表达式。针对这道例题,可以设所求角度数是a,那么该角的补角就是“180癮”,该角余角的四倍就可以表示为“4(90癮)”,题目中的“是”就代表“=”,从而得到一个等式“180癮=4(90癮)”,对该式进行求解就能得到a所代表的的角。之后可以反向翻译类似关系,假如a代表角的度数,那么“(180癮)1/3=90癮”代表什么?通过将题目语言进行互译,学生能够有效转化普通语言和数学语言,并将其当做常态化阅读,大大提高学生读题的直觉性。

2.2以作图形式读题,直观化几何阅读

在数学学习中,图形是辅助思考的关键媒介。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中,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几何直觉”,若是学生可以把画图当做读题辅助,并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其中,复杂问题就可以更加简单化、直观化,方便进行形象思维。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解题思路,需要借助直观图形对问题进行解读。

比如在学习北师大初中数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时,求三角形面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但学生在刚刚接触三角形时,还无法直接在头脑中想象三角形的图形,为方便计算面积就可以借助直观化的图形。其中一个例题是: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和,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在刚刚读到这个题目时就只知道三角形边长,也能判断出不是直角型三角形,而不知道三角形形状。假如仅仅停留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上,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为此,可以在方格纸上以几何表示法呈现、和,从而呈现出三角形的直观形象。在方格纸中,是长为4、宽为1的长方形对角线长,是长为3、宽为2的长方形对角线长,是边长1的正方形对角线长,从而在4*2的方格纸(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画出这个三角形。从图形中可以发现,所求三角形面积是从大矩形中减去三个小直角型三角形之后的面积。借助直观图形呈现题目,指导学生依照题意构造图形进行辅助,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常常可以将学生解题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并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和自信。

2.3采取自问方式读题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常常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习惯于回答问题,习惯将所有内容都读完后再回到题干找答案所需条件。这种解题方式常常是重复工作,延长了问题解决的时间,长期如此会让学生比较被动。为此,初中数学老师可以尝试,在只有题干而不给出问题的情况下,学生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如在图1三角形中,AB和AC都是10厘米,而BC是12厘米,其中点E由A点出发,沿着边AB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匀速朝B点移动;而点F由B点出发,沿着边BC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朝C点匀速移动。若点E和点F同时出发,在点F到达点C的时候,P点就不再运动,其中t代表移动时间(t的范围是0到6之间)。

这一例题会在北师大初三教学中出现,在刚刚读到这道题时学生就能指出没有问题。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面回答,从而引导学生针对这个例题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在认真阅读题干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1)在t是多少的时候三角形ABC和三角形BEF相似?(2)t为多少时,三角形BEF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3)如何用含t代数式来表示AE、BE、BF和CF等线段?(4)表示三角形BEF面积的方法和最值计算?

学生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能体现出学生解读题目的能力和融合理解各类知识的水平,从而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进行梳理。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复习阶段,数学老师要适当给学生练习自问自答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读题水平。

2.4图表方式读题,模型化抽象背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比生活高,不过最终是为生活服务。数学的应用范围广泛,逻辑性严密且抽象性较高,在实际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都有一定的渗透。在数学应用题中,往往会有较大阅读量和复杂的背景,将数学模型抽象出来会有较大难度。表格和图像是信息良好的载体,可以对数据关系进行简洁、直观、形象的表达。

比如某个例题是:某個工厂现存320千克甲原料,280千克乙原料,计划使用甲乙原料生产出50个A和B两种不同的产品。其中一个A产品要使用8千克甲原料和2千克乙原料,能够获得650元的利润;而一个B产品要使用3千克甲原料和9千克乙原料,能够获得1100元利润。问题是如何安排生产A、B产品的个数,生产方案有哪几种?同时,需要说明利润最大的方案是哪种,所获利润最大是多少?如表一所示就是依照题意画出的表格,以辅助解题。

通过建立这样的表格对题目中的关系加以梳理,方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3结语

在初中数学中,学生的读题能力直接关系到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而要想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需要长期开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互译读题法、作图形式读题、自问方式读题和图表方式读题等方式,提高初中生的数学读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美荣.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4(08):22-22.

[2] 陈达培.“阅”中有题 “读”数有方——初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 2016(07):2-5.

[3] 李彩云.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15):56-56.

[4] 李文锋.浅谈初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5(09):40-40.

猜你喜欢

读题初中生培养策略
心爱的读题猫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