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杖藜扶我过桥东

2018-09-17杨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2期

杨静

摘 要 在本堂作文教学课中,我们探讨了在中考作文中,该如何审题,以及审好题要掌握的三种方法,尤其要抓住关键词去理解。在写作时,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能泛泛而淡表层含义,要明确地指出深层含义,挖掘其内涵点题抒情。通过今天这节作文审题课的训练,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命题作文中审题的三种方法,为我们以后的中考行文添砖加瓦。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课堂实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1汉字导入

古诗《绝句》中有云:“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驾着木船出游,将船在古树下停泊,柱着杖藜向湖东漫步,正是有了杖藜的支撑和帮扶,一路的风光才尽收眼底。同样,在写作中,审题也像杖藜一样能够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追根溯源,“审”字的本义是什么呢?(播放“审”字微课)

2针对作文问题,指导审题方法

2.1考题回放

师:“审”字的本义是详究、细查,那么“审题”也就是要对题目中重要的信息进行细致的考查,下面我们以一道期末作文题为例,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一下题目?(学生朗读作文题目《心中的芳菲》)

师:读的字正腔圆,不错,若是情感上更充沛一点会更好。同学们看到这道题目,你会怎么审呢?你会关注题目占的哪些要素?

生:每个分号之间都有重点词,如“闲适之美”、“科技之美”、“田园之美”、“人性之美”,可以从这四个点来思考写作范围。

生:“芳菲”是指美好的事物,要注意“心中的芳菲”,要写出人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对题目审题的依据,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手头的文章,看一看文章1和文章2,思考这两篇文章,对《心中的芳菲》在审题方面做的如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形式,相互讲一讲,并请代表同学用一句简要的话说一说。(小组站立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2.2病文会诊

生:第一篇文章,没有写出“芳菲”,只是单纯地写了离别的伤心,没有扣紧题目。

生:第二篇只写了“自己眼中的‘芳菲”,没有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没有扣题。

师:很好,同学们将两篇文章在审题方面存在的不足一针见血地指了出来,的确,审题不准确就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弊端,那么,我们在考场作文中该怎样分析,如何审题呢?

2.3方法总结

师生同看微课《例说审题,归纳方法》。

(1)什么是审题。

(2)例文解讀。

(3)归纳方法:读提示语,明确写作意图;抓关键词,挖掘深层含义;联自身经历,选恰当素材。

3参照评分标准,明确审题要点

审题方法中的第二点,对于有象征意义内涵的命题作文的审题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考中对一类文、二类文、三类文的评分标准(展示PPT),我们前面看到的两篇文章,由于审题有偏题现象,中心不突出,没有明确写作目的,从而连“基本符合”题意的要求都没有达到,所以达不到三类文(30—39分)的分数。那么,有的同学对题目中的写作意图的理解,对于题目中关键词的表层意思能够准确地掌握,从而构思行文,中心较明确,那它就“符合”题意,这样文笔流畅,就能达到二类文(40—44分)的评分标准。那么如何将二类文的评分标准上升到一类文呢?这时,我们不仅对题目中词语的表层含义进行深入了解,还要挖掘题目中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明确定的具体内容,将其明确具体地在行文中表达出来,从而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所以,审题时“符合题意”和“切合题意”一字之差,更显出审题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第三篇文章。

4例文升格,点石成金

仍然是《心中的芳菲》,来自同学们考场上的真实创作,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初步预习,说一说写了一件什么事?(我要迟到了,阿姨用电动车送我去上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流露出对阿姨怎样的情感?(感激、感谢之情)明确了事例,明确了文章情感,作者在文尾点题时是怎么写的呢?(齐读:春风十里,不如一路有你,正是因为有了你,心中的芳菲才会永远倾城美丽)。

师:这篇文章的点题从审题的角度做的怎么样?大家思考一下

生:最后点题不够具体,没有指出阿姨具体是怎样美好的品质,“心中的芳菲”比较空洞,没有具体点出“芳菲”的内涵。

师:你们认为在这篇文章中,“芳菲”的内涵应该具体指什么?

生:指阿姨善良、助人为乐的品质。

师:所以文尾应该将“芳菲”这种抽象的概念学会用具体的词语将之替换,同学们通过细致审题后,在点题时,一定要明确阿姨身上什么样的品质像芳菲怎么样,从而写出我在一件事中自己的独特经历和体验,请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对这篇文章的文尾进行增添修改,使文章的中心即立意更加深刻明确,写完的小组举手试意。

请哪位同学将你修改后的文段站起来给大家朗读一番。

生1:朗读

师:你引用了顾城的诗句,阿姨的美如同黑夜里一盏明星,成为我心中的芳菲。

师:有请下一组代表同学,将她的习作通过手机屏幕同步上传的效果,给予大家展示。

生2:朗读文段“感谢一路上有你,风中都飘散着花的芳香;感谢你的善良,在我心中种下了美好的种子,开出美丽的花朵,留下了片片芳菲;感谢你的真诚,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让我学会去把这芳菲也传递给他人,让这个世界都萦绕着沁人的芳菲。春风十里,因你而携着芳菲,把爱传递到了每个人的心中,芳菲永存。”

自我解读:我用了排比的句式,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用红色记号笔在大屏幕上圈划出关键词“感谢”、“善良”、“真诚”,即芳菲的具体内容),点题时表达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传承效果,使芳菲的内涵有了一个升华,上升到把这种美好的品质传递给他人,谢谢大家!

生3:朗读文段:“回想着她的背影,我心中的花开得灿烂有朝气了,微微泛点红晕,一阵一阵温暖着我,这来自熟悉的陌生人的殷切帮助,使我惊喜在情理之中,心中要有芳菲,才会把花香随风播撒远方,悄然无声地住进下一朵花的心房。

人间自有真情在,芳菲不止满园香,怀有一颗真挚、热诚的心,把你的花朵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自我解读:在这里,首先我将阿姨对我的帮助做了一个自我感触,即“灿烂有朝气了”(红色记号笔勾划)说明阿姨对我产生的影响,我用“熟悉的陌生人的殷切”对阿姨给予我的帮助给了一个总结,她的热心肠彻底感动了我。再者,好的文章要有一定的思想,所以写出了要把自己心中的温暖学会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让他们也学会成为感恩的人。此处我将“温暖”比作“花香”,花香闻得到却看不见,但总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师:说明此处你将“芳菲”的内涵理解的很透彻)。最后几句点题,我想要表达出弘扬身边正能量的一个主题思想,让世界充满爱!谢谢大家!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审准“芳菲”的深层含义,将其内容化为具体的词语写进了文段中,同时,在文尾自然深刻地点明了文章的立意,将“芳菲”的美好品质进行传递、传承。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阿姨的帮助、关怀、真诚,热心仿佛一缕春风驻进了我的心田,可能曾经的我也有过类的帮助他人的品质,但由于生活的忙碌、学习的压力将这份美好给淡化了,而阿姨的这种行动又唤醒了我的感受,复苏了我这份美好的心灵,所以这种“芳菲”我们把它理解的更加深透,写出的文章读来也会更加耐人寻味。

古人说: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犹如品尝香茗,能够让人回味无穷。所以,我们以后对文章进行修改时,一定要在审题审准、审透的基础上具体地行文。刚才我们对例文文尾进行修改升格的过程顺利完成,说明同学们对审题方法有了很好地掌握,下面我们再来“小试牛刀”一把,检测一下同学们是否真的能将审题的三种方法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去,一起来看一道中考作文题。

5学以致用,小试牛刀

5.1展中考作文题《送你一轮明月》,点一名学生有情感地大声朗读题目

师:我们曾经读过林清玄的“偷儿与禅师”的故事,从而引申出这道作文题。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用你自己的理解,试着用前面讲过的三种审题方法,来对应地对这道《送你一轮明月》的中考作文题进行分析,讲一讲你的审题思路和审题方法。如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中考作文的审题中去?略作思考。

生:请同学们看到这个作文题目,首先,分三步曲来理解。第一步是:读提示语,明确写作意图。提示语告诉我们:一个偷儿去偷山僧时,山僧却以德报怨,用他的包容和理解感化了偷儿,提示语的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写作意图,即要写一篇当自己或他人受到失意或挫折时,给予或被给予的一种关怀成帮助的文章。第二步是:抓关键词,挖掘深层含义,大家看作文题目中,关键词是“送”和“明月”,要明确谁送谁,“明月”在这里不单指天上的一轮月亮,它还有其深层含义,有请我们组的怡同学讲解一下。

生:“明月”在这里指美好的精神或品质,或他人对自己的包容、理解和支持。

生:谢谢恰同学的回答。第三步是:取自身经历,选恰当素材,即选自己亲身感悟的题材,而不是写过或写偏。

师:刚才刘同学通过细致的审题步骤为我们解读的非常好,同学们在构思时要抓住两个关键词“送”和“明月”,写出自己收到的或馈赠的一份怎样的明月。请现场构思一篇你心中的《送你一轮明月》的作文,只写开头和结尾的文字,中间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情节,我们来動手试一试吧。(配乐构思,限时片段写作)

5.2小组交流合格,展示点评

以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探究的形式,按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从审题的角度,对组内成员的文章进行类别判定。再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优秀范文。

由小组互评环节进入个人点评环节,小组代表同学解读最范文,共同分享。

生1:我们组选的是柳同学的优秀开头和结尾,下面有请柳同学为我们朗读文章的开头。“每当夜幕降临,只要你抬抬头,可能会看不到繁星,但那一轮明月总是根据四季的不同,按时上岗。虽然它的光芒很微弱,但在这样的黑夜里,照着工作一天的归途人就很好,就够了。当身边的人遇到困难,送他一轮明月,这是对人受伤的心灵最好的慰藉。”(掌声响起)她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散步时偶遇一位走丢的小孩,和他一起等待母亲回来的过程,看明月,讲述明月的故事。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赠人明月,手有余光,帮助人的感觉就像是花蜜在心中漫溢,真好?”其中这句话点出了“明月”的深层涵义就是“帮助别人”。“送你一轮明月的同时,它那温润柔美的光也同样洒在我的心房”这句话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愿每个人都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化作一轮明月,照着那些辛苦的归途人。”这句话写出了在以后我们的生活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好品质。有哪位同学能为这里的结尾再修改提升一下吗?方同学有请。

生(方):送一轮明月,装饰了别人的窗,也装饰了我的梦。明月啊,你带走我的惆怅,带来了一颗互帮互助的关爱之心。

生1:方同学引用了《断章》里恰当的诗句,同学们在写作的结尾处也要学会运用名句诗篇,这样会使我们的文章更加有文采,表达上更上一层楼,谢谢大家!(组与组之间有了交流互动学习)

生2:我们组推荐的是杨同学的文章,有请他为我们进行自我讲评。

朗读结尾:“我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一轮明月。”

如今在水泥森林中的我,唯一的慰藉是你赠我的月牙,我小心地保存着它。因为它是你对这份友谊的珍视与坚守。我常常踏着清风,登楼望月,望着那广寒宫中寂寥的嫦娥,独舞衣袂。我只希望在月的另一边,有一双清澈的眸子,也在望着这月,也在怀念他内心的那个挚友。

漫漫长空,我愿将这一轮皎洁的圆月,和那徐徐的清风,送入你的心房……

我这篇文章写的是我与挚友的由相逢到相离的起起落落,分分合合,我将“明月”具体化为“对友谊的珍视与坚守”(红笔批注勾划),我登楼望月时,运用了写景抒情的写法,增加了自己的一丝惆怅,挚友共同望月,想表达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受,希望与他能心灵相通,最后一句,写出了我与他的回赠,回应了他送我的一轮明月,流露对友谊的坚守与思念,是一种情感上的交互。

生3:我们组推荐的是李同学的文章,由我来讲解。

他写的文章讲述的事情是:一次考试考砸之后,他的母亲安慰鼓励他,送他一轮明月。该文章有几处写的很好。我们来看在结尾处,写出了“妈妈用她温柔去化解我心头的乌云,原谅我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又以一颗乐观的心,无理由地信任与支持我!她用她的耐心、执着、温柔,牵着我的手在一次又一次的明月夜路中安然行走。”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题目中“明月”的内涵,即母亲给予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他文章的结尾不同于有的同学引用的诗句,而是短句扣景,含蓄抒情。他的开头写的是:“夜色如墨,红叉负我”,他的结尾写的是:“夜色如墨,心暖似火”有首尾呼应的效果。于我而言,我认为他的结尾还可以这样改的更好些,将“夜色如墨”改成“月色如水”,这样就能够与题目中的“明月”扣的更加紧密了。文尾扣题点题时切题的要求就更加贴切些了。(掌声响起)

师:刚才,通过3组同学不同的素材构思,我们看到了同学们通过准确审题,对“明月”的内涵有了充分的理解和不同的角度,有母亲对我的一颗乐观坚守的爱的明月,有挚友对我的一颗关怀友情的明月,还有我对他人一颗无私帮助的明月。看来,同学们通过审题的3种方法训练,很好地理解了作文中题目的要求。

6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启示?

生:知道了在中考作文中,该如何审题,以及审好题要掌握的三种方法,尤其要抓住关键词去理解。

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能泛泛而淡表层含义,要明确地指出深层含义,挖掘其内涵点题抒情。

师:我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作文审题课的训练,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命题作文中审题的3种方法,(展示回顾PPT),有所悟有所得,能够很好地抓住审题这把杖藜,为我们以后的中考行文添砖加瓦,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