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能力培养

2018-09-17李节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创造能力误区

李节

摘 要 近年来,各种学前儿童美术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授课水平良莠不齐,同时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也产生了误区,导致学前儿童的创造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得不到发挥和培养。本文尝试结合中外美术教育专家的观点,针对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供儿童家长或美术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误区 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笔者认为,要提高中国整个人才体系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儿童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

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学前儿童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启发儿童,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为中国创新型人才体系的培养贡献力量。

1目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1.1学校教育中不科学理念的誤导

1.1.1重成绩,轻能力

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视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忽略对幼儿创造能力、审美情感的培养,只是注重于“画得像不像”等成人化的审美标准,采用“灌输式”、“临摹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扼杀了儿童与身俱来的创造性和绘画的热情,对儿童绘画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使儿童在绘画中失去了特有的纯粹和天真,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1.1.2重形式,轻内容

许多学前教育机构或幼儿园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呆板等问题,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是简单的绘画,手工教学的内容也较单一,整个幼儿美术教育体系缺乏美术欣赏的内容,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前儿童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1.2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龙、功利化教育观念的渗透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在绘画中表现出来一定的能力,就带着孩子四处学艺,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多才多艺、无所不能的全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孩子每次学完画画之后,总是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国古代学者提出“法无定法”、“太古无法”,意在表达艺术本身是不可教的,既不是物体的再现,也不是一味地模仿。因此在以上教育观念的作用下,儿童自身的创造能力极为受限,教师也只是想尽办法达到家长所期待的效果。长此以往,儿童丧失绘画的信心,无法按照家长既定的方向发展,造成亲子矛盾的激化。

1.3社会教育中成人化、不科学的评价标准

在一些优秀的儿童绘画作品展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成人化的作品痕迹:颜色搭配讲究、涂色均匀、勾线整齐,大多是线描之后再涂色。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长期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虽然在短时间内提高了绘画水平,但是错过了儿童创造能力培养的黄金阶段,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全方位发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2培养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儿童创造能力的重要意义

2.1简单-创造-无限”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性美术活动实践中追求的目标、宗旨,也是遵循的原则

简单是指内容简单,技能简单,材料简单,处处以儿童的兴趣,儿童的需求,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的能力为出发点,启发学习技能,发展个性。创造是指对其个人来说的全新、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教师引导启发幼儿对物象表象多种形式的探究、加工、改造、大胆想象,使其美术作品的创造性显现出独特的魅力。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说过:我可以像拉菲尔那样作画,但要学会像儿童那样去画,我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无限是指使儿童在的美术活动中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感受真、善、美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使幼儿在认知、情感等各方面获得无限的发展。

2.2创造性美术活动对开发儿童的多元智能有重大意义

加德纳提出,人类具有以下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而创造性美术活动对开发儿童的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等等都能起到很大作用。

2.3培养儿童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建设创新型人才体系的需要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直接影响了整个人文环境。美术教育的社会终极目标在于造就一代有艺术高素质 的公民。人才竞争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一个国家人才体系的创新意识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但是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短期内可以形成的,所以从学前儿童抓起,是形成创新型人才体系的重要阶段。

3学前美术教学中儿童创造能力培养的策略

3.1教学内容多元化

根据陈鹤琴的“刺激—反应”说,学前儿童进行绘画的行为是由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于是就借画图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借助多种各种社会资源、如周围环境、美术馆、博物馆等媒介增加对学前儿童的大脑进行刺激,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培养创造能力。除了传统的绘画、手工等教学内容外,还应重视美术欣赏的内容,儿童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也是从欣赏开始的。通过一些经典优秀的美术作品,来丰富和积累他们的美感品质和视野。例如描述春天的一幅画,使儿童认识春天、感受春天、向往春天,从而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绘画所表达的内心的情景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去启发他们幼小的心灵,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创造力在绘画的天空翱翔。

3.2教学形式多样化

3.2.1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和多元化的特点,使教学内容以更为生动和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幼儿能大胆的想象、打开思路,充分地感知和理解新的意象和知识,优化知识储备。

例如在欣赏崔白《寒雀图》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儿童欣赏一个名为《四季》的小视频,提问儿童:视频里有哪个季节的景物?为什么?”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寒雀图》,让儿童猜一猜是什么季节?树上的小鸟在干什么?启发儿童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的想象、大胆、无拘无束的表达这样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儿童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

3.2.2利用游戏、故事、启发式语言等多种教育载体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尽可能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幼儿儿童喜欢的各种形式(游戏、故事、启发式的语言等)当中。

例如可以将绘本阅读和绘画教学相结合,在绘本阅读中,引导儿童想象和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然后画出自己对故事的感悟。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孩子的想象。”我们对图画的定位应该摒弃“图画作为范画”的误解,图画的意义应该主要在于“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是作为一个阶梯,幼儿们可以顺着这个阶梯越爬越高。

3.3创造性思维方式多样化

3.3.1一题多画

在美术教育中可训练儿童的求异思维,围绕一个问题向不同的方向发散,指导幼儿针对同一个主题画出风格迥异、立意丰富的不同画作,培养儿童思维的变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3.3.2以情作画

在绘画教学中,不论是描绘的对象还是绘画用色,都应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以促进思维创新。应该尽量避免幼儿的作品千人一面,启发学生画自己所想,主观化用色,充分表达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3.4评价机制多元化

3.4.1评价标准多元化

尹少醇在所著《美术及其教育》一书提出;將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 学前美术教育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不是以培养画家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这观点也为不同层面的美术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不应只注重技巧和技术像不像,应该尝试从作品中挖掘幼儿的情感表达、从积极的方向去引导儿童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认知。通过这种途径,美术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情感表达功能,实现美育、德育、智育为一体。

3.4.2评价形式多元化

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评价形式,采用教师评价、儿童自我评价、儿童互评等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儿童自信地表达自己,并在和同伴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创新能力和创作热情。

4结语

在创新型人才体系培养的时代背景下,学前儿童的教育模式也亟待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美术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极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学前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推陈出新,尊重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张赫.浅谈美术教学中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20

[2] 白金花.浅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猜你喜欢

创造能力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
当前我们对军事体育认识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