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综述

2018-09-17呼改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呼改改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都对接受及接受心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且有的研究已经被人文社会科学所认可,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际与之相结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 接受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学者对接受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在此之后,对于接受问题理论研究才逐渐被学者所关注。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著作依然屈指可数,部分成果以期刊和论文的形式呈现,多集中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概念、接受过程、接受主体等多个层面的研究。

1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

1.1西方解释学的相关理论

19世纪早期,解释学开始关注“接受”问题,施莱尔马赫是其代表之一,他指出:“解释的首要任务不是要按照现代思想去理解古代文本,而是要重新认识作者和他的听众之间的原始关系。”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指出:“把某物作为某物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前有、前见和前把握来进行的。”他认为人们对某物的接受是在对该物已有的理解上能动的去认识。现代解释学批判了古典解释学的以文本为中心,认为把作者和文本应该看成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更注重对创造过程中作者自身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1.2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兴起,其研究方向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接受问题。传播学在发展中提出了“靶子论”、“影响有限论”、“适度效果论”与“社会类型论”。“靶子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就像“靶子”,各种各样的信息像子弹一样通过媒介进入人的头脑。“枪弹论”虽然肯定传播媒介,但却忽略了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影响有限论”认为,传播媒介对接受主体的影响是有限的。“适度效果论”对大众传播的效果既不夸大,也不贬低。“社会类型论”认为,根据社会因素影响受众的多少,把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型群体,他们对接受的信息、方式以及选择都不相同。

1.3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

接受美学的发展基于哲学解释学的理论研究,其诞生标志是姚斯的《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他指出:“在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积极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不同的接受主体会因受到的历史条件不同,其期待视野也会不同。期待视野决定着接受主体对信息的选择,也能使作者了解其需要写出作品,使接受主体、作者及文本之间互相融合。接受美学的接受心理理论更加重视接受主体的地位,把接受主体自身因素和文本的接受相关联,认为接受主体自身的认知结构等原因会对文本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接受主体的接受。

2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2.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胡木贵,郑雪辉提出“接受,是关于思想文化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以及运用的认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王敏提出,接受是“接受主体处于某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内化及外化践行的过程。”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比较认可的是张耀灿、郑永廷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领域内的心理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必须是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一种主动接纳并外化为行为的活动过程。

2.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结构要素问题,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但表述却略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活动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即接受标准确立阶段、获取信息阶段、内化整合阶段、以及行为外化阶段;有的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研究上将其划分为五种状态反映状态、解读状态、筛选状态、整合状态、以及化解状态,并从心理、思维以及行为三个层面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即前接受活动环节、现接受活动环节、后接受活动环节。对于上述接受过程阶段的划分多为接受主体的思维层面,对心理过程层面的划分相对较少。

2.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接受主体

胡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中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中,更注重接受主体的心理规律,以接受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出发点研究,实现其科学化的发展。曹蓉玫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认为在接受环节,接受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心态及价值需要是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中,对于其理論研究有待加强,强调应从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不同的领域,各自的理论支持不同,接受者接受的动机、内容、目标、落脚点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理论在研究的过程,应该根据研究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不能照搬西方的研究结果,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各领域对接受心理理论的研究仍然是有相通之处的。总而言之,还应该借鉴西方学者的相对成熟的理论,这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研究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施莱尔马赫.1819年讲演纲要[A].理解与解释——诊释学经典文选[M].东方出版社,2006:56.

[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德文版)[M].1979:15.

[3] (德)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

[4] 胡木贵,郑雪辉.接受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1.

[5] 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31.

[6]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接受小说文本的实用倾向及应对策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