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哲学思考
2018-09-17赵敏
赵敏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就是社會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哲学的维度阐释这种内在变化,从根本上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做出了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判断,而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深入了解和新时代与新矛盾的逻辑关系,才能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
1新时代与新矛盾的逻辑关系
1.1新时代
作为十九大报告中最闪光、最引人注目的热词,“新时代”一词共出现35次,十九大报告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宣告了新时代的到来,而随后提及的“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是”则对新时代展开了相对深入解读。相较于以往新阶段、新时期等用词,新时代这一“重词”定位了我国各领域发展开始出现重大突出变化、战略性与全局性变动。十九大报告提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主要是为了彰显新时代的高位价值,而新时代与新矛盾联系紧密,新矛盾的出现正是新时代的因由和最重要的理据。
1.2新矛盾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的新矛盾,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历史主题也随之发生了深远改变。结合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现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得到了直观体现,新矛盾出现所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设法得到满足,这正是未来我国各领域工作开展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
2新矛盾变化的哲学思考
2.1新矛盾变化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观察不难发现,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方面,准确判断这种变化则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共同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方面面,如“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在量和质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变化趋势”、“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结合十九大提出的新矛盾变化内容,可以确定新矛盾变化存在继承性、创新性、时代性三方面特征。其中继承性体现在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历史和辩证地分析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状况,是对我党自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性表现在党近40年来首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和结构的表述上做出了重大改变;时代性则体现在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新表述是基于对我国目前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又存在东西部差距、贫富差距等基本国情的客观的科学判断。
2.2新矛盾意蕴
发展问题属于中国社会各阶段矛盾问题的根本,长期以来我国始终致力于结合具体历史国情做出分析和决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均源于此。之所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发展不平衡问题出现,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则源于党做出的科学论断。长期以来,我党始终坚持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十九大新矛盾的提出也源于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开展的中国发展现状梳理,再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在实践中的出色应用。
2.3一分为二分析
矛盾即是对立统一,新矛盾的认识也必须做到一分为二。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属于由供和需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新矛盾的变化源于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的共同变化。从社会需求角度开展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已实现总体层面的小康,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而考虑到不久之后我国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党和政府必须为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物质条件以及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物质外需求,这自然使得只讲“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成为过去式;而从社会生产角度开展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常年来稳居世界第二,“落后的社会生产”表述早已不符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我国同时存在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现状也必须得到关注,这种现状的出现归其本质正是受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影响。
矛盾的双方即对立又统一,事物的发展由此推动。为解决我国新时代的新矛盾,我国必须不断提升社会生产数量和质量,以此才能够真正满足人民的多层次需求。在新时代,我国必须大力提升生产力中的科技含量,结合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方面发展获得有力支持。同时,生产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也必须得到关注,这种关注将牢牢把握人民的幸福线,广大人民群众由此方可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新时代生产建设中。无论是新时代还是新矛盾,二者均属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新矛盾蕴含的哲学内涵不容质疑。可以说,新时代、新矛盾的确立属于新战略、新任务、新目标的出发点,而结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才能够真正正确认识、理解新时代与新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要求也才能够真正得到贯彻。
参考文献
[1] 覃兰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哲学思考——对十九大报告精神解读[J].南方论刊,2018(03).
[2] 王泳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哲学理论内涵——三大规律[J].山西青年,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