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西安越剧团的足迹

2018-09-17雒福秀

金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剧团西安上海

◎文·图/雒福秀

《阿倍仲麻吕》剧照

志书《西安百年》这样记述西安越剧团:“1956年,以上海新新越剧团为主,邀请其他剧团的演员,成立西安越剧团。主要演员有高剑琳、许瑞春、曹玉珍、姚月红等……”网上是这么介绍的:“1956年,在上海新新越剧团的基础上,又由上海越剧院、上海合作越剧团等16个文艺团体中抽调一批演职人员,为给支援大西北的建设者提供精神食粮,组建了西安市越剧团。由著名演员高建琳任团长,许瑞春任副团长,这个剧团行当齐备,阵容整齐……”

1956年元月剧团来到西安,我先生,西安晚报社记者静波是西安各界去火车站迎接的人之一,当天的报道就是他写的。这支全部由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风华正茂,光彩照人。他们怀着为越剧献身的梦想,在古城开始了32年辉煌曲折、艰难坎坷的历程。

西安越剧团团长高剑琳,工小生,副团长许瑞春工老生,其他主要演员花旦曹玉珍、姚月红,小生胡少鹏,还有王珠娟、沈茂兰、陈慧君、骆喜凤、刘素素等生旦净丑各路行当。编剧江上青、导演韩义、音乐顾志刚,舞美刘厚德等,都是业内可圈可点的人物,真是人才济济。

西安各界从领导到观众,都对这个从大上海迁来的剧团充满期待和热爱,条件不错的解放剧场成为西安越剧团的专用剧场。1956年7月,第一届陕西省戏剧汇演,西安越剧团演出传统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高建琳扮演梁山伯,曹玉珍扮演祝英台,许瑞春扮演祝父。这次展演让西安人大饱眼福,现场目睹了越剧委婉细腻、雅致脱俗的表演风格。这个刚刚落户西安的客剧剧团,荣获了表演、剧本、音乐、舞美一等奖,高剑琳、曹玉珍、许瑞春荣获演员一等奖,姚月红、胡少鹏获演员二等奖,全面获胜,赢得了大满贯。这不仅证明了西安越剧团的整体实力,也可以看出西安人对这个新来乍到的剧团满满的全是爱。从此以后,西安越剧团在古城扎下根来,不断献演新剧目,有传统剧、新编历史剧,也有现代剧。我看过的有《梁祝》《红楼梦》《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红梅记》《状元打更》《唐太宗》《家》《夺印》《阿倍仲麻吕》等等。

20世纪60年代初,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一个中学生。我有个很要好的同学,举家从上海迁来,西安越剧团的演员陈慧君是她家亲戚,陈的丈夫是剧作家江上青,同学和她一家都是越剧迷。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喜欢上了越剧,每有新戏上演,我俩总是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的去观看。几年下来,我们熟识了剧团的每一位演员,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甚或是龙套,都能一眼认出,准确地叫出她们的名字,成为西安越剧团的铁杆粉丝。那时的票分甲乙丙三种,票价分别为5角、4角、3角。对我们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得省吃俭用积攒一段时间,才能花3角钱买一张丙票。有时候也会伺机从偏门逃票进去,当然这样的机会很少。

想起来当年那么醉心越剧,原因是多方面的。那时候娱乐很少,一般只有电影和戏曲。越剧唱腔柔美婉转,扮相俊美,化妆比较自然,不像其他剧种那样夸张、浓艳。旦角造型很像绘画上的古代仕女,服装也是束腰长裙,特别飘逸。每次观看过后,都像是经历了一场视觉盛宴,要激动好多天。最让人倾心的是高剑琳,她扮演的小生,儒雅风流,潇洒飘逸,真可谓玉树临风,俨然有古代书生之气,那对浅浅的酒窝更是瞬间迷倒一大片。虽然嗓音有点沙沙的,但韵味悠长,自成一家。花旦曹玉珍,身材修长,扮相俊美,嗓音清甜,和高剑琳配戏,双峰对峙,珠联璧合。另一对搭档是姚月红和胡少鹏,这对生旦也不逊色,主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戏,比如《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细腻的表演赚得了不少观众的眼泪。记得在《家》这出现代戏里,高剑琳扮演觉新,曹玉珍扮演梅,姚月红扮演瑞珏,许瑞春扮演觉慧,阵容强劲,主要演员几乎悉数登场。大家都知道,越剧演员全部为女性,在现代戏里女扮男装会有很大难度。但是这部戏演出效果极好,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可见她们在细微处是下了大功夫的。

高剑琳和曹玉珍扮演的宝玉和黛玉

1959年,高剑琳率团赴京演出,剧目为《红梅记》和《状元打更》,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给予高度评价。后来曹玉珍加盟南京越剧团,年龄较大的胡少鹏退休回了上海,高剑琳和姚月红配戏的机会就多了。

当年,西安越剧团是有长远规划的,曾经招收过两批新学员,其中佼佼者如花旦胡佩娣、胡申棉,小生张明芬等,“文革”前都已经可以登台挑大梁了。“文革”爆发后,越剧团遭遇灭顶之灾,由于演员结构问题,越剧无法演样板戏,于是剧团解散,人员分到了各行各业。我知道的是导演韩义到环卫部门,做了掏粪工;编剧江上青分到五一饭店,在大堂端盘子。静波曾在他们的“新工作岗位”上遇见过,回来唏嘘良久。不久,江上青患脑溢血在服务生的岗位上猝然离世。其他人干什么我就不太知道了。

徐玉兰和黄维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安越剧团恢复建制,排演的第一出戏是《梁祝》。历尽艰辛的一群人重新聚在一起,是怎样的激动和鼓舞!剧本、曲谱、服装、道具,什么都没有了,要恢复演出谈何容易,但是重新登台的强烈愿望激励着她们,一切从零开始,不等不靠,自己动手。1978年静波在《为了梁祝……》一文中是这么写的:“自做服装是越剧团的光荣传统,高剑琳和许瑞春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不单是主演,还担负着一定的行政工作,又要绣花、做道具,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钟。高剑琳绣了三对靴子头花,许瑞春编制了两个头套。梁祝的服装上,有大大小小一百余朵怒放争艳的花儿,全是骆喜凤一人夜以继日绘出来的。王珠娟绣花更是积极,她在团里放着三顶帽子,不排戏的时候就绣帽花;在家里放了一套祝英台的服装,回到家就绣。往往居民楼上的灯都熄了,她还在灯下飞针走线。她们做服装55件,绣花150朵,制作帽子8顶,编制头套2个”。《梁祝》由高剑琳和姚月红担纲主演,先在边家村俱乐部后到在长乐剧场演出,有时候一天连演日场和夜场,巡回演出数月,观众蜂拥,好评如潮。

傅全香和胡佩娣

1979年,为庆祝西安和奈良结为友好城市,西安越剧团创作演出了《阿倍仲麻吕》,高剑琳扮演阿倍仲麻吕,演出多场,得到了观众和日本友人的好评。1980年,西安越剧团到上海做汇报演出,老一辈的高剑琳、姚月红出演《状元打更》,青年演员胡佩娣、胡申棉、张明芬出演移植剧《红珠女》,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业界的认可。《上海戏剧》撰文给予高度评价。之后以青年演员为主的演出团队,排演了《情探》《盘夫索夫》等剧目。胡佩娣拜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为师,引起很大轰动。再往后,老一辈演员逐渐退出舞台,青年一辈的胡申棉随夫调走,胡佩娣加盟上海越剧院,加上大环境下戏剧的整体性衰微,西安越剧团风光不再。1988年剧团遭撤销。演职人员风流云散,有的回了上海,有的转业。高剑琳留了下来,她的根扎在了这里,这里有她的家,她的亲人。2005年,80岁的高剑琳在西安与世长辞。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在网上查到了高剑琳的有关资料,意外听到了她和姚月红演唱的《状元打更》片段,听着曾经那么熟悉的唱段,那么熟悉的声音,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恍然有一种穿越的错觉。那个青涩的年龄,那些快乐的时光,一一浮现在眼前。斯人已去,但是她和她的剧团将永远留在西安一代人的记忆里。

还要说明的是,1999年,原西安越剧团演员黄维纲和一些越剧爱好者,组建了非专业性的西安市越剧艺术团,邀请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作为名誉团长,不定期的做越剧表演,也能演全本大戏。这是越剧余脉余音的延续,已经和西安越剧团没有直接关系了。

猜你喜欢

剧团西安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西安2021
Oh 西安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