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时“儿戏”,你还记得多少

2018-09-17陶瑾

现代苏州 2018年17期
关键词:孩童童谣游戏

记者 陶瑾

我们常说童年是人生最幸福、最难忘、最无忧无虑的时光。过去的孩子,没有电脑和Ipad,没有网络,三五成群嬉戏游玩,一根绳子,几枚弹珠,就可以玩得意犹未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创造能力,将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都变成了玩具。

如今,很多童年游戏已经渐行渐远,现在的90后、00后,更喜欢沉浸在虚拟世界的游戏中,电游、手游玩得比大人还溜,而他们的玩伴、童趣、笑声似乎也少了很多。

翻开这本图文并茂的《江南童戏百图》,一幕幕欢乐的童年游戏场景瞬间浮现眼前,让人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当一切已成往事,唯有童年那些趣事,会成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美好。

周矩敏笔下的孩童千姿百态,画出一种乡村孩童的纯真与可爱

流传千年的童戏

早在五代宋元,就有以童戏为题材的绘画出现。从盛行于宋代的《婴戏图》,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宋朝儿童生活与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历经千年,很多童戏的玩法内容大致相同。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20世纪70年代,始终流行着这些形式相似的娱乐方式。这也体现了孩子们的天性使然。

童戏的流传,得益于其简单,易操作,不受地域限制,少花钱又或者不花钱。没有经济歧视,没有城乡差别,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兴趣相投,就能玩开。

童戏,大多就地取材,因势而为,并以群体参与活动为主。有讲游戏规则的,有率性而为的,有角力对抗的,有模仿日常生活的,有追逐社会时尚的……这些活动不管是因袭的,自创的,还是模仿的,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活动。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末,传统文化的脉络突然戛然而止,许多熟悉寻常的游戏开始慢慢消失,久而久之童戏便成了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需要保护与传承

捉迷藏、踩水车、掰手腕、编柳叶帽、丢手绢、打弹弓……这些逐渐模糊的童年回忆借由一幅幅传统水墨画得以再现。

由苏州国画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周矩敏精心绘制,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撰写童谣的《江南童戏百图》日前首发。书中一图一咏,对濒临失传的儿时游戏进行了系统梳理。画中有诗意,文中有稚趣。在这个云清气爽的秋日,它正在唤醒我们的童年快乐。

跳牛皮筋

掰手腕

老鹰抓小鸡

而之所以想到把这些游戏用画笔记录下来,还是两年前周矩敏去贵州贫困山区得到的启发。当时他看到当地乡童们在玩“打弹子”,游戏规则无异于他自己小时候。这颠覆了他以为传统童戏已不复存在的偏见,一下子唤醒了自己的童年记忆。“这种类似的游戏,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在我居住的小区,孩子倒也不少,但很少看到他们玩类似的游戏。”也许是天性使然,周矩敏也俯身参与。这种不限民族,泛及各地的小玩意,确实比电子游戏能够给孩童们带来更多的集体快乐。由于玩得很投入尽兴,结果错过了计划中的下一站景点。

“这么有温度的游戏,现在怎么就没有了呢?”周矩敏回想儿时,放了学或吃完饭,可以玩各种游戏,也不需要花钱。大部分游戏,都是些普通材料,一根细线打个结,就能挑绷绷;一点洗衣粉搅到水里,就能吹泡泡……小孩子凑在一起想法子变着花样玩。玩集体游戏时,孩子们还有自己约定成俗的规矩。而现在的孩子,早起,赶着上学。放学后,又赶着去补习班。回到家,还有作业等着做,等到做完,已夜深人静。偶然玩会,也是用平板或电脑打游戏。过得看似充实,实际他们的童年,却是单调和寂寞的。的确,真正的童趣是建立在团队无物质化的互动中。与现在的电游、手游相比,过去玩的游戏反而更贴近生活、更有益身心。其中体现的个体性和创造性、与自然的亲近性,以及孩子们游戏时面对面的互动性,都是尤为重要的。

由此,他萌生念想:搜集童戏百例,绘制一本《江南童戏百图》,把自己熟知的和民间史料记载流传的童戏汇集成册。他筛选的标准,要有地域共识、耳熟能详的,具有江南特色,并且是健康向上有团队互动和现实教育意义的游戏。前后历经三年,这本书终于成稿。

踩水车

拔河比赛

吹泡泡

绕饴糖

可以说,这本画册是周矩敏这么多年在绘画上耕耘与探索的一个成果。他画的孩童形象各异、千姿百态,画出了一种乡村孩童的纯真与可爱。有人还特意数了一下,画册中约有800个孩子形象,加上大人们,有近千人,而千人不一面,实属难能可贵。

周矩敏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年老者重拾旧忆,让今天的孩子了解这些游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游戏选择,也希望引起成年人对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反思。

童谣中的童戏玩法

周矩敏绘制的童戏图再现了孩童纯真烂漫的嬉戏场景,而范小青为其创作的童谣则通过质朴的语言传递了童戏里蕴含的人生哲理。下面这波童年回忆请收好。

◇ 跳牛皮筋

童谣节选:“你拉这一头,我扯那一头,这可是技术活儿,太紧了会绊倒,太松了没劲道。一个人跳,跳出风姿,两个人跳,跳出精彩来,一群人跳,配合得天衣无缝,整齐划一。”

大概每个女生都有过一段为跳皮筋疯狂的岁月吧。这个游戏特别考验灵巧度,有时候“瘾”上来了,两个人也可以玩,另一头就拴在树上。大家努力不踩到皮筋,从脚后跟到膝盖,从腰到胳肢窝,皮筋升啊升,晃啊晃,别提多好玩了。

◇ 老鹰抓小鸡

童谣节选:“一只鸡妈妈,护着一群小鸡,一群小鸡,紧跟着鸡妈妈。鸡妈妈张开双臂,小鸡仔排成一队,齐心协力,对付来犯的老鹰,步履整齐划一,动作灵活快速。”

那时我们常常抓着前面同学的衣服不放,跟在做母鸡的老师,或者哥哥姐姐屁股后瞎跑,每一次遇到老鹰的攻击都会不由自主地大叫。

◇ 斗鸡游戏

童谣节选:“搬起自己的一条腿,当成进攻的武器,比拳头更大,比拳头更有力量。一条腿支撑武器,靠的是力量,更是平衡的能力。”

这可以说是最“礼貌”的比武方式了,单腿膝盖就能决出胜负。

◇ 挑绷绷

童谣节选:“你架绷来我挑绷,纤纤小手轻轻挑,心细如发慢慢挑。挑出一个,再挑出一个,挑出一个,再挑出一个,变化多端任你挑,比谁挑出更多样。”

挑绷绷的套路挺多,两个人能玩,一个人也能玩。用手指简单比划两下,就可以翻转出许多花样:金鱼、钱包、各种网状、一朵花……很神奇有木有。

◇ 抽陀螺

童谣节选:“鞭儿使劲抽,陀螺滴溜溜,旋,旋得精彩,转,转得漂亮,掌握窍门,拼比技能。”

谁转的时间长就谁赢,游戏规则是不许转出事先划定的界限。最得意的是一个人可以同时玩几个陀螺,疯狂奔走在陀螺之间。

◇ 掰手腕

童谣节选:“手是力臂,力气是发动机,旁观的小伙伴,为我们加油。蓝天白云,为我们作证。我们自己,就是变形金刚;我们自己,就是奥特曼。”

有时候,右手输了,不服气,再试左手。不要以为,掰手腕是出蛮力的活,实际上,很讲究技巧的。

◇ 吹泡泡

童谣节选:“从妈妈的洗衣盆里,舀一瓢肥皂水,从奶奶的抽屉里,摸一个空药瓶,再寻一根空心的管子,一个神奇的世界,就这样出来了,一场低成本的游戏,就这样玩起来了。”

没有几个孩子能抵抗得了泡泡的魔力,晶莹剔透的肥皂泡漫天飞舞,折射出七彩的童年。

◇ 绕饴糖

童谣节选:“两根小竹棒,一坨蜜蜜糖,老爷爷熬了一夜,煮了一锅,给孩子们带来节日般的甜蜜。你绕饴糖,我吹糖人,绕在手里,甜在心里。”

以前绕饴糖,可以从半透明的黄色渐渐变成很白很厚的银白色。所以,拿到糖以后,坚持绕着,足可以消磨一两个小时,还不舍得吃。

◇ 看小人书

童谣节选:“一分钱两本,你有两本,我有两本,他有两本,你换给我,我换给他,他换给你。”

花几分钱,租小人书,坐在小板凳上,津津有味一看就是个把小时。

◇ 拍手背

童谣节选:“你的手在上,我的手在下,沉着冷静,麻痹对手。嘻嘻哈哈,叽叽喳喳,出其不意,突然翻转。啪,一个快闪,啪,立刻翻转。”

尽管手背被打得生疼,仍乐此不疲。而孩子们在获得乐趣的同时,还锻炼了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 玩七彩游戏棒

童谣节选:“抓一把,撒一把,撒出的架构是不由自主的,搭出的叠桥是千奇百怪的,需要一颗安静的心,需要一双细巧的手,轻轻的,悄悄的,挑出一根又一根,没有一丝一毫的惊动。”

每根游戏棒都有分数,一根根挑出来,挑的时候不能碰到别的棒,最后得分高的为胜。其思维方式有点像今天的台球战术,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间,逐步依次进行。

◇ 踢毽子

童谣节选:“一枚铜板,一块布,几羽鸡毛,一根管,缝缝扎扎,毽子来了。正踢,反踢,对踢,群踢,跳起来踢,蹲下去踢,你踢给我,我踢给他。”

小时候踢的最多的是鸡毛毽子。一般在冬季,开始穿棉鞋、棉裤的时候,踢起来很带劲。踢毽子要选一个背风的地方,而且需要技术,要稳,要准,要体力。

看了这么多童年的游戏,大家是否也跃跃欲试了?

忆往昔看今朝,时过境迁,电子游戏与过去那些淳朴的童戏之间隔着半个世纪的距离。这个距离,把本应该是满地打滚、欢蹦乱跳的孩童,拽进了一个封闭的虚拟世界中。既缺少群体交流,弱化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也远离了自然中活泼泼的鸟虫鱼兽。迷恋智能玩具,对现实的认知也会变得亦真亦幻。

踢毽子

猜你喜欢

孩童童谣游戏
Do Softly Pray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孩童之道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