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nder”与“雷”的认知扩展语义对比分析
2018-09-17
一、引言
本文对英汉“雷”进行扩展语义对比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考察英汉“雷”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共性与个性。选择“雷”一词作研究是因为雷作为常见的天气现象,在英汉中有丰富的隐喻性表达,而目前尚未有人基于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法对其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认知词义学的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法,从原型词义和语义扩展两方面对英汉“雷”进行对比,指出其背后文化载体的异同。此项研究可帮助英汉语言学习者体会词在文化中的具体应用,提高趣味性,同时为词典编撰提供理论依据。
二、认知词义学与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法
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对于多义词的研究一般限于词源学或词义学的研究,其一般目的只是追根溯源,发现其原始义和演化结果,而对于其词义形成原因并没有对其做出认知结构及语义转化本质上的深入分析。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一个分支,认知词义学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词义,弥补了传统词汇语义学的缺陷。国外的认知词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论题,即词汇范畴的内部结构;词项的多义性和支配义项间语义关联的隐喻、转喻和意象图示转换等认知原则;隐喻研究与框架语义学意义上涉及范围更广的概念结构。
认知语义学的开拓性研究者是Lakoff,他提出辐射型范畴理论,即每个词语都代表一个概念范畴,该范畴下的词义相互关联,这些词义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辐射型结构,而这结构下的中心是原型词义。根据 Lakoff,多义词的各个非典型性词义是在概念隐喻和意象图示转换等认知机制的作用下,在原型词义的基础上通过意义拓展而形成的。意象图示是体验性在认知上的体现,基本的意象图示用于抽象的认知领域,产生了大量的概念隐喻,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建构作用。Tyler和Evans(2003)提出了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法的三条标准:(1)词义标准;(2)概念阐述标准;(3)语法标准。
许多学者做过英汉词义对比研究,如贾冬梅,蓝纯(2010)采用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法对“water”与“水”的认知词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水”在汉英中丰富的隐喻。顼亚男,刘嘉(2011)从原型词义和词义扩展的角度出发,对英汉“狗”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者的原型词义相同,但两者的扩展词义有所差异。贺娉婷(2010)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英汉“雷”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从原则性词义分析法以及认知扩展语义出发探讨英汉“雷”的研究尚未出现,因此,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帮助英汉学习者深入挖掘英汉词义。
三、“thunder”与“雷”的词义对比
原则性多义词分析法的三条标准:(1)词义标准;(2)概念阐述标准;(3)语法标准。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五版中,“thunder”作名词时的第一条义项为“the loud noise that you hear during a storm,usually after a flash of lighting”,即“下暴雨时,通常在闪电后发出的响声”。“Thunder”作动词时的第一条义项为“if it thunders,there is a loud noise in the sky,usually after a flash of lighting”,即“打雷时,天空中发出的巨大响声,并且响声通常在闪电后出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雷”的第一条义项为“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例如:(1)frequent thunder and lighting;(2)a loud crash of thunder;(3)打雷;(4)春雷。对比中英字典对“thunder”及“雷”的解释,从词义标准上看:在汉语与英语语境下,“雷”与“thunder”最基础的解释为自然中常见的打雷现象,且它们都强调的是该现象发出的声音。从概念阐述标准上看,Evans(2006)指出,概念阐述可与名词的修饰成分相关。词与其之前的限定词搭配,产生与其他词义全然不同的概念。以例(4)为例,在“雷”之前搭配上“春”意为春天的雷。英语“thunder”前加上限定词“a loud crash”,意思为一声巨大的响声。在语法标准上,以例(2)为例,在英语语法中“thunder”为不可数名词,而与“a loud crash of”搭配时用定冠词“a”修饰“雷”意为一声巨响。英汉“雷”的原型词义一致证明人们对客观事物“雷”的基本认知相同,说明“thunder”与“雷”的扩展语义有对比研究的意义。
四、“thunder”与“雷”的认知语义扩展
“雷”与不同词搭配会产生丰富的隐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在同一客体的认识上存在明显的共性与个性。下文的语料来自以下三部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五版)、汉英词典(第三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以及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北京大学英汉双语语料库(CCL)。
(一)相同的语义拓展
(1)隐喻声音的响亮。
1.His speech was greeted with thunderous applause.
2.You will not be borne there on the flame and thunder of a rocket…
3.…the entrance of the massive o-daiko and the great drum’s ceremonial thunder…
4.战鼓雷鸣,成千上万的敌人从北方和南方蜂拥而来。
5.只听峡谷下的水声响如雷鸣
6.对此项盛举同步转播,以“一月印三江,雷音震两岸”的专题报道。
例1中,“thunder”以形容词“thunderous”的形式修饰掌声,意为“掌声雷动”,取雷声之大来隐喻掌声之响。同理例2中,用“thunder”来表示引擎声的响亮程度。例3和例4是英汉中十分对应的表达,都将鼓声与雷鸣结合起来,隐喻声响。例5和例6同理。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都将“雷”的声响做了相似的隐喻。
(2)隐喻情绪愤怒,或威力大。
7. If someone has a face like thunder,they look very angry.
8.他上起课来,往往以大发雷霆开始,以暴跳如雷结束。
这体现两种文明因对雷的畏惧而产生的自然崇拜,即认为打雷是因为天上有神发怒。英语中还有专门表示因恐惧雷电而产生焦虑反应的名词——brontophobia。基于打雷的强劲势力,“雷”便产生表示情绪愤怒的隐喻,常表示一个人生气所达程度如同打雷一般猛烈。
(3)隐喻惊讶、完全出乎意料。
9. The idea hit her like a thunderbolt.
10. Jeff looked thunderstruck when he saw me.
11. 这个消息犹如一声惊雷,今宋庆龄大为吃惊。
12. 本期主题——散点透视“王东岳雷人观点”
“雷”是闪电之后发出的巨响,而何时雷响是未知的。所以,当雷响起时,常给人惊吓和突然的感觉。“Thunderbolt”和“thunderstruck”中,“bolt”作副词意为“突然地”,“struck”意为“击打”,“thunder”与这两个词的搭配使“突然惊吓”的感觉更直观地体现出来。英语常见的口语表达如“by thunder”(天哪!岂有此理!),What/Why in thunder…?(到底…?/究竟…?)同样取喻自此。例12是网络流行用语,它常指新事物出乎人意料使人震惊。“雷人”的本意是指云层放电击倒某人,而网络用语“雷人”的新含义就是从“雷”的原型词义辐射出的隐喻。
(4)隐喻速度之快。
13.Heavy trucks kept thundering past.
14.The horses thundered across the valley floor.
15.不期一伙应捕拥入家来,正是迅雷不及掩耳,一时无处躲避。
16.这些念头雷轰电掣般闪过心头,顿感气馁,只得忍气吞声地陪个罪。
17.利尔的风格就是雷厉风行,对他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雷在英汉中可隐喻速度。例如美国著名的球队——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Oklahoma City Thunder)就是借“雷”隐喻球队迅猛急速的特点。其中例17既表示“像雷一般猛烈快速,同时它也进一步隐喻在执行政策法令时严厉迅速,办事声势猛烈。”1
(5)隐喻神明。
18.The mosque site originally was a temple to Haddad,the Aramean god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19.但是在民间,对雷神普遍的称呼是雷公,而且仍为兽形或半兽形。
雷神崇拜存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在汉语语境下,又称“雷公”,是古代中国神话中主管打雷的神。英语中的“雷神”源于北欧神话中负责雷、战争及农业的神。英汉对“雷神”的崇拜起源于神话传说,在农耕文明下,生产力低,无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及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人们只能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解释无法理解的自然想象,现民间仍有“雷神”文明。
(二)“thunder”与“雷”不同的语义拓展
英汉“雷”相同隐喻的拓展语义,可见两种文化存在相似的观念与认知。但由于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雷”在两种语言中又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thunder”与“雷”扩展语义隐喻的差异上。
(1)英汉“雷”的特殊扩展语义
表1:英语“雷”的特殊扩展语义
表2:汉语“雷”的特殊扩展语义
英语“雷”特殊的扩展语义不可单凭“雷”的字面意思理解,且其汉语解释也与“雷”的无关。以“steal one’s thunder”为例,此处“thunder”意为“风头”或“荣誉”等,该词组源于1709年,英国的一名戏剧家首次在戏剧中加入模拟打雷的戏剧效果,另一家剧院的经理在上演《麦克白》时也运用这一方法并一举成名。故产生“偷了他的雷声”的表达,此后该词的意义不断引申,现用来隐喻窃取某人身上的优势,居他人之功,如抢占他人风头、名声、荣誉、劳动成果、创意等,也意为用自己的言行分散别人对另一个人的注意。
英语“雷”的特殊扩展语义与“雷”本义并无太多关联。汉语“雷”中的特殊扩展语义需在本义的基础上加以理解。汉语“雷”在隐喻遭到的惩罚时有丰富的表达,例如“五雷轰顶”,这是一种道教法术,“五雷”为金雷、木雷、水雷、火雷和土雷。常用来隐喻作恶多端的人会遭到的各类惩罚。这类词也常用在一个人自证纯洁性与清白的语境中。这种以自然力为惩戒证明是否有罪体现了汉语文化中人们对自然力的敬畏,比如上文所说的“雷神”崇拜,人们认为这种自然力可作为一种“权威法律”主持正义。因此“雷”隐喻受到的惩罚体现了古代农耕文明下认知的朴素性。在隐喻与他人一样时,“雷同”是非常典型的扩展语义。根据《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雷同”一词源于“雷一发声,万物同时响应。人不应惧怕雷而不加思考的迎合雷声”,后经过不断发展,今天我们常用该词表示不该相同却相同的事物,在文艺批评中也用来批评缺乏创新的作品。2
(2)讨论
为总结前文的研究结果以及更加清楚直观地呈现英汉“雷”在认知扩展语义上的异同,本文将以表的形式呈现。
表3:“thunder”与“雷”在认知扩展语义隐喻上的异同
从表3可见,“thunder”与“雷”的每一个认知扩展语义与它们的原型词义联系在一起,英汉“雷”共享的认知扩展语义隐喻多于英汉“雷”特有的认知扩展语义隐喻。英汉“雷”特有的认知扩展语义在数量上有所差别,英语多于汉语。英汉“雷”在相同的原型词义认知下,将“雷”的扩展语义延伸到雷的声音、威力、响雷的时间、速度以及神明。这五类扩展语义投射出五种英汉中共有的隐喻,分别隐喻音量、情绪愤怒、惊讶、速度快、神明。这说明尽管英汉文化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于事物的基本认识是相同的,他们将雷拆解成多个部分,再具体辐射出不同的扩展语义。
英汉对雷的认识除来自日常经验外,还有文化的因素。以英汉“雷”隐喻神明为例,英汉神话故事中有许多“雷神”3:
表4:英汉神话故事中的“雷神”名
“雷神”崇拜源于神话传说并流传至今,记录了古人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做出的朴素认知。在汉语文化中,古人认为天神发怒会打雷,从而产生敬畏心。在西方,身为众神之父的宙斯掌管雷霆。在北欧神话中,雷神的名字为托尔。北欧人认为打雷是因为托尔在乘坐马车巡视。
五、总结
由以上对英汉“雷”的原型词义和语义拓展的对比研究可得:“thunder”与“雷”在原型词义相同的前提下,辐射出的拓展语义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从侧面反应出英汉两种文化存在相似之处。语言是文化的展现,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知,我们能了解文化的相似性与多样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认知扩展语义能帮助英汉语言学习者更好地把握词语的原型词义以及扩展语义,也为词典编撰者提供理论支持。
注释:
1.释义引自百度百科,雷厉风行,https://baike.baidu.com/item/雷厉风行
2.释义引自百度百科,雷同,https://baike.baidu.com/item/雷同
3.引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thunder_g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