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遇见苏轼”的看点在哪儿

2018-09-16夏振彬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8年24期
关键词:清华探究性苏轼

夏振彬

这两天,清华附小的六年级小学生火了。今年适逢苏轼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从成果呈现来看,书法、绘画个个亮眼,《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社交圈》《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等论文资料翔实,堪称惊艳,让网友惊呼“逆天小学生”。

面对这群小学生,很多网友感慨自己就像个文盲;还有人调侃幸好自己出生得早,否则可能连小学都毕业不了……确实,把这些成果与“六年级小学生”挂上钩,实在太有冲击力。也因此,质疑声随之而来,其中最“响亮”的就是疑惑小学生们究竟参与了多少,是否还是“家长作业”?

其实,只要看看这则新闻的“背景”,网友们就会“秒懂”了。清华附小是一所优质小学,学生家长也都藏龙卧虎,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的辅助下出此成果,也在情理之中。根据校方说法,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们已做过十几次课题研究,除了观察种子成长、操场实物测量,还研究过鲁迅、雾霾——在“课题研究界”,他们早已是老手了!

所以,“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对家长所形成的冲击力,与其说是网友惊讶于小学生的“逆天能力”,不如说是其背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差距。当前,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主动或被动地服从、服务于应试教育,并为此殚精竭虑;殊不知,“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在素质教育方面走得很远——两相对比,落差明显。

以大数据分析苏轼来说,这种探究性学习在欧美不少国家的小学教育中,已是常态。美国很多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小学生动手做“课题研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家长只扮演指导者的角色。这种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尤为可贵的是让孩子以探索、发现的兴趣参与其中,“放飞自我”,慢慢培养各种能力,而没有“标准答案”、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干扰。

近年来,各种观察性、探究性学习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在各中小学校亮相。在具体操作中,很多学习、作业变成了让家长抱怨的奇葩作业,重结果轻过程,甚至沦为形式。从一些学校的经验可以看出,这种探究性学习需要很多“配套”,其中除了硬件,还需要学校的统筹安排,老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水平升级,甚至家长的引导、助力……

客觀地说,当前并不是任何一个学校都能承载起这样的学习模式,并非每一个家庭都能提供这样的“研究基础”。到底哪种教育模式更科学,需要时间检验,但从今后发展来看,类似的尝试会越来越多——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也好,加大优质资源供给也罢,应该让“小学生遇见苏轼”更常见、更普遍,让更多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选自《广州日报》2017年10月13日)

品读

让小学生去研究苏轼,这看似奇葩,却在清华附小变成了现实。很多人质疑:会不会是家长包办?文中,作者先评说新闻事件,再分析其合理性,驱散了人们心中的疑云。其实,这种研究性学习在国外也很常见,而在国内推广还不具备充分条件。但不可否认,这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小学生不仅会遇见苏轼,还可能遇见李白、杜甫,甚至是孔子、孟子。

猜你喜欢

清华探究性苏轼
Notes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苏轼吟诗赴宴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