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2018-09-16陆艳
陆艳
审题时要学会用补问法,进行自问自答。比如:
吃什么?可以是美食,也可以是生活经历,比如吃苦、吃亏等。
怎么吃?可以谈吃相,反映中国的礼仪文化;谈吃东西的方式、吃的器具等,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别。
跟谁吃?可以是亲人、同学、陌生人。
在哪里吃?在野地里吃可能别有趣味;在饭店吃和在家里吃,各有千秋。
什么时候吃?年夜饭在特殊的节日,婚宴和丧宴又有着不同的氛围。
谁吃?可以是“我”吃,可以是长辈吃,也可以是古人吃,还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吃……
对于这样单个字的文题,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精选素材。
佳作展示一
吃
◎金欣悦
很喜欢一句话:“这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从古至今,无论是痴迷山水的人,还是宦海沉浮的人,对于吃,对于美食,从不吝啬笔墨。他们是文人,也是美食家,更是生活的智者。
世人眼中的张岱,因湖心亭的孤芳自赏而闻名,但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痴于园林山水的人,会因为要吃乳酪而养一头牛。他在《陶庵梦忆》中这样写自己做的乳酪:“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自称“越中好吃的人没有超过我”的他,这样还不满足,还要“用鹤觞花露入甑蒸之,以热妙;或用豆粉掺和,漉之成腐,以冷妙;或煎酥,或作皮,或缚饼,或酒凝,或盐腌,或醋捉”……单是阅读文字,也够我们垂涎了。
张岱热衷于搜罗各地美食,不管多远。据说在寻美食的路上,他发现了一口名为“楔泉”的古井,便为此撰写文章,说此泉水轻、入口即逝。之后,这口井便名气大增。他也爱茶、爱蟹,且每次吃时都自有一套流程。除此之外,他还有独与天地相往来的一份清醒,在湖心亭的雪地里进行一个人的狂欢。
晚明有张岱,北宋有苏轼。要说苏轼,可真的算是一个超级吃货,什么“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都是以他的称号命名的。春天刚到,他便说“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吃个红烧肉,便留下了《猪肉颂》:“……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吃荔枝,便有《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了晚年,大笔一挥,写下《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再看看这个吃货的一生,三次被贬,尝遍人间疾苦但也品过人间佳肴,不管身在何处,他总能随遇而安,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处之泰然。
苏轼写的众多诗歌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一盏香茶,一盘野菜,在斜风细雨的柳树边,被淡淡的烟雾轻笼,是怎样的诗意才能品出清淡、品出欢愉?我想,真正的美食家,不是把吃当成一种职业,而是像张岱、苏轼这样,发自内心地爱好美食,并能吃出不一样的人生滋味。
梁实秋先生说过:“讲究起吃来,这其中有艺术,又有科学。”我觉得吃中间还有一种情怀,一种人生智慧。这份情怀和智慧都在那些普通的食物里,用心才能尝得到。
(江苏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模拟评分:45分
评分理由:作文主要写了两位文人“吃货”的经历,写他们爱吃、能吃,最关键的是吃出了人生滋味。
作文的选材,显示出小作者深厚的阅读积累——张岱、苏轼的“吃”的故事大多跟他们写的诗文有关;立意,颇有见地——张岱和苏轼的美食故事、生命智慧,给小作者自己的“吃”带来启发:用心才能吃出情怀来;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衔接自然;语言清丽,表达流畅,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不过,作文开头还不够精练,表达还可以更准确些。两位文人的故事,最好按照朝代顺序,苏轼在前,张岱在后;两人的人生经历要是能区分出层次来,会更好一点。整篇作文中,基本都是在记录别人的“吃”,“我”对“吃”的思考还不够。
佳作展示二
吃
◎赵雅竹
一盏香茶,一卷诗书,吃茶,亦吃书。
——题记
午后的阳光跃跃然透过玻璃窗,在书桌上舞动,我手捧一卷诗书,倚在书桌前,手指在书页间跳跃,指尖轻抚过文字,乱世中无助的哀鸣,晚秋中孤独的悲泣,夜雨中阑珊的背影,月夜下恣意的吟诵……一幕幕,流过指尖,印在心中。
茶香在空气中弥散,袅袅升起的轻烟缓缓抚上我的脸庞,在我的眼前蒙上一层雾气,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手中的书,此刻更像一幅画,盛衰荣辱、人生百态,在眼前缓缓展开……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他且吟且唱地出场,张口便是半个盛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他高举酒杯一饮而尽,借着七分酒香,三分月光,酿出一首绝世佳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长叹,回响不绝。
且吃下这口酒,携几缕月光,在时光里且歌且徘徊,寻一处美景安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时,她凭窗而立,乍暖还寒亦不抵心中凄冷。心之所,早已是风雨满楼。“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乱世中孑然一身、漂泊流离,耐得住寒冷,耐不住心中愁苦。
且吃下这杯愁,伴着点滴暮雨,在乱世中倾听那声声哀叹,寻一片净土掩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厭倦官场的黑暗,脱下官服,卸下一身重担,流连于山水之间,陶醉于田园风光,潇洒又自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幅幅田园风光扑面而来,山高水长,清风悠悠。
且吃下这份闲,伴着深山老林,在浊世中得一份高洁濡染筋骨,寻一方桃源安家。
吃书,吃意,吃情,不过一个“痴”字罢了。
(江苏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指导老师:周天辉)
模拟评分:46分
评分理由:小作者选材别具匠心,众人写吃美食,他却写“吃书”。小作者也的确读书破万卷,诗文信手拈来,可见其对书的痴迷,用“吃”(痴)字来形容自己对待书的态度一点都不为过。
作文分别写了吃酒、吃愁、吃闲三个片段,每个片段勾勒出了一位文人形象,并能抓住三位文人的特点,表达了对他们精神世界的理解与礼赞。
不过,作文开篇用了两段文字才引入到主体内容,入题略晚。题记“吃茶,亦吃书”的表达显得突兀而难以理解。主体部分,“吃酒”与后面的“吃愁”“吃闲”不在一个层面,建议改成孤独等同样精神层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