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和谐的艺术
——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有感
2018-09-16李琳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李琳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夸美纽斯是关注人民大众的教育工作者,将社会民众的教育牵挂于心。他的教育思想核心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他强调自然秩序是世界所有事物都应遵循的法则,提出感官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挑战神的意志和经院教条的权威。他将教育视为一生的事业工作,致力于教育的改革与推广工作,他的教育主张无论是对当时教育还是现代教育而言,都有深远影响。
一、“泛智”思想下的普及教育
“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早在《大教学论》开篇,夸美纽斯就强调教育对于一个人成人的重要性。从“泛智”思想出发,他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可见当时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阶级分化明显,存在严重的男女性别歧视,这是一个时代存在的弊病,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由于经济等现实因素,难以广泛接受教育,但仍旧对当时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实现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等,都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应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基于夸美纽斯教育普及思想出发,我国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不仅要教学生系统的知识,更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学校应以学生的素质为培养目标,而不是以学科成绩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引导人、塑造人、教育人,尽可能让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夸美纽斯从事教育实践工作,在推行普及教育的路上一直在努力,他的教育思想也对素质教育新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作用。我国基础教育较为薄弱,部分地区的教育普及工作还待完善,义务教育下的学生素质提高更是任重道远,相关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因此,夸美纽斯的精神和理念更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将教育这颗种子扎根心灵深处,努力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做学生的引路人,指引一代又一代青年向目标前进。
(二)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机制
“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越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在教育普及过程中,特殊儿童的教育受到社会人士广泛关注。目前我国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机制,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身影出现在校园中,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下,这些儿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中得到提升。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国情探索出的实施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这也是我国特殊教育的提升。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取得较好成绩,但偏远乡村、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殊教育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不少出生农村的特殊儿童,在出生后就没受过完善的教育,甚至被父母藏在家中,或仅是养育,孩子长大后并未习得生存的手段,只能靠社会保障机制得以度日。针对这一现状,相关部门机构应针对偏远地区经济落后、教育环境恶劣等情况完善教育基础建设,加强推进特殊教育师资建设,全方面普及特殊教育,给这些美丽的孩子插上一对隐形的翅膀,助梦飞翔。
二、母育思想下的幼儿教育
“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哪样的果实。”夸美纽斯强调幼儿时期父母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母育学校就是基于此出发在家庭中为孩子设立的学校,帮助儿童养成忍耐、谦逊、乐于助人等品质。幼儿教育发展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较为薄弱和被动,缺乏系统的管理措施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夸美纽斯重视幼儿教育这一思想也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有指导和启迪作用,也与我国当前重视学前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与研究的初衷相一致。
(一)幼儿教学内容
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内容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极其有特色的部分他为六岁以下的儿童设计一个涵盖面较广的教学大纲,其中包括地理学、物理学、历史学、算术等学科,在儿童初步学习过程中,强调儿童的感官体会,要求是对这些学科概念知识有自己的体会,并不是像我们教育中通过分数衡量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掌握情况,而是让孩子对未来人生旅途中所会涉及的方面有一个初步模糊的认识,这便是幼儿教育所学达到的目标,为日后更高一级的教育做好铺垫。
(二)幼儿教师培养
夸美纽斯概念中母育学校主要是指在家庭教育,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幼儿教育,实则发展为家庭和幼儿园两者结合下关于儿童的教育。立足现在,对于幼儿的教育我们还可以从幼儿教师的培养入手。幼儿教师应帮助孩子消除离开家的不安与无助,慢慢引导孩子建立对学校和老师、同学间的信任干,让孩子渐渐适应学校环境。在实施教学前充分考虑儿童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情况,让孩子能够在快乐中了解事物,学习知识。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为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幼儿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并且儿童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幼儿园、家庭教育的双管齐下,有助于帮助儿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