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简帛书的艺术风格及产生背景

2018-09-16何冰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丝路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楚简帛书秦简

何冰(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引言

20世纪以来简牍的大量出土,战国至魏晋简牍帛书被称为世纪三大考古发现之一。简帛及所含的墨迹给今天的人们带来巨大的震撼力。对于汉魏以前的历史情形,在简牍面世之前,人们只能依据流传古籍、存留碑文或发掘实物等探查其究竟,当简帛书那清晰的墨迹呈现在面前时,人们终于可以近距离地与古人对话,于是,在还原古人生活实态、揭示历史真相的研究中,会比从前拥有更可靠的更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1.敦煌简书的产生背景

敦煌汉简的发现是在十九世纪初期,由英籍探险家、考古学家、匈牙利人斯坦因(Mark Aurel Stein )在其一九零七年第二次中亚探险考察和一九一五年第三次中亚探险考察中发现的。他先是在敦煌的西北部发现了汉代的边塞烽燧,并沿着边塞烽燧的走向朝疏勒河向东追寻,找到了著名的中国汉代长城,并在这些汉塞烽燧遗址中,发现获得了七百余枚汉代的竹木简牍。当时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王国维先生,根据他见到的这批简牍的部分照片做了详实的考证,出版了《流沙坠简》一书。到了一九四四年,西北科学家考察团历史组阎文儒先生及其队友,在敦煌西北部的小方盘附近,再次发现了部分汉代简牍,并考证出小方盘即汉代的玉门关。从此以后人们常常将疏勒河下游汉代长城沿线的汉代简牍通称为敦煌汉简。其中一九七九年在敦煌县马圈湾出土了大量汉简,一千二百一十七枚,包括隶、草、行三种书体。书记简为章草,文字婉转自如,流畅奔放,有大家风度,开后世狂草体势。是西汉中期与新莽之间敦煌境内日常应用的主要字体。

官场之事历代都不敢马虎,从抄传的皇帝诏书,上报的奏章,下传的律令、品约,都是用正隶书写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是扎实有力,字体宽扁而庄重,表现出当时士吏们书写时正襟危坐,谨而慎之,诚惶诚恐之态。而公文底稿、日常记录和往来的书信中,简牍就表现出在书写时没有什么束缚,虽不甚规范却是心声的自然流淌,心手的完美结合,字体笔画洋洋洒洒,信手拈来,极为潇洒。也正是这样,敦煌汉简的这一书法艺术门类才深深的打动了并感染了我。

甘肃汉简在书法艺术方面所特有的基本风格,虽因时代不同(如西汉、王莽、东汉),地点不同(敦煌、居延、武威、甘谷),字体不同(古隶、八分、章草、隶草),用途不同(诏令、奏稿、簿册、书函等)而存在变化、差异,但其基本风格是可以用率意、质朴、粗犷、雄健八字予以概括的。我的创作思路也正是着眼于这八字,并学习章草书写自由,节奏感强,线条质朴凝练;章法上字字独立,大小不拘,极少连绵等特点进行创作。

近人胡小石先生曾说:“隶加波挑,而行笔更加简疾,则为章草,其起与八分殪可同时,也在西汉。”。我认为章草是中国古代书法上的一朵奇葩,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2 概括分析汉代简帛书、隶书刻石与其他简书的区别

2.1 通过用笔用锋以及书写的线条质感分析汉简与楚简的区别

从书写的作品墨迹分析来说,汉代的简帛书在一定基础上和秦简有着近似之处,但是又不完全相同。从字体上看,汉简帛书更注重的是书写的随意性,因为书写速度快,所以墨色和线条的变化更大,秦汉以前简牍墨迹书写用锋比较简单,笔锋的变化主要显现于点画的入笔处,起笔细节是考察这一时期笔法问题的关键点之一。以郭店楚简为例,点线起笔一般分为两种写法:一是侧锋切入式起笔及其变化;一是尖峰起笔法。这两种方式起笔后大多转为中锋推进。不论曲势线还是直势线,总的来说楚简在行笔过程中用锋较为单一。线段结尾处多有出锋尖笔。形成头粗尾细的形状。此外,楚简在书写过程中“摆动”的捻管动作完全凭借手指控制完成,这是当时普遍执简而书的自然形态,用手指摆动笔杆写出弧式笔画应该是书写简牍省劲、自然、惬意的方式,邱振中先生所说的上古“摆动”运笔手法在楚简墨迹上有较为明晰的展示。

相比较楚简,汉简以及帛书,在运笔上有了更为自然,更加明显的改变。汉简帛书的文字在书写过程中,没有特意讲究起笔收笔的变化,没有秦简或者楚简那些繁复的技巧和注意的地方,而是凭借兴致所作,信手挥写。不会出现大量的方角或者明显的圆润的起笔,把隶书八面出锋的特征发挥到了潇洒自如的状态。起笔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在行笔方面,汉简帛书在书写的行笔之时,会有不忌笔画粗细的随意扫出,不忌众多笔画的叠压,写的潦草粗率,点画飘逸流动,线条的粗细对比巨大。但是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使得线条变得没有弹性圆转过多则变得绵软无力。这也是在汉简帛书创作的时候必须注意的方面。

2.2 通过书写的势态分析汉简中的章草与楚简的不同

简约、便捷、美观是手写体的追求,草率挥就的同时伴随着某些装饰性的渴望,在书写的整体感上去看:楚简的弧势与后世草书的曲线势态不同:楚简为一组一组“)”形括号式线段抱扣或者相背,如“()”或“)(”这些弧线扣抱仅仅是在单字内发生作用,和周围的字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可以说字与字之间的关联性很差;但是后来的今草曲势线则似“s”般连绵不断是连贯的趋势线。虽然汉简帛书也是字字独立,但是汉简帛书的字形多为长条形状,尤其是章草。因此,作品的连贯性会让人感觉更加的顺畅、连贯,章草的字形更加适合为今草的创作作为铺垫。以章草为例,草隶是补隶书正体实用之不足而产生的“简易”之体。章草又是合乎法度的草隶。也就是说他们是由于群众所需运用而生的是有着严格的群众基础的,并不是任何人创作或者特别指定的字体。至于史游作《急就篇》,或汉章帝制章草,作为章草的规范书体,可能就不太确切了。另外这些所谓的草隶和章草,是包含着行,草二体而言,行书是介于正楷字与草书之间的书体,草书则更为简捷、奔放。

2.3 在书写内容上的差别进行分析对比

秦简、楚简、汉简因为在书写内容上的不同,所以也造就了简帛上书写文字严谨性的差异。敦煌地区发现的汉简的内容主要是汉代敦煌郡玉门都尉和中部都尉及其下属的各种往来文书档案,也有发现的一小部分是属于宜禾都尉的。其中最早的纪年性的简文内容是西汉武帝太始元年的内容。通过对所发现简的内容研究可以知道其中主要与屯戍有关,如戍卒的名字、饮食记录、还有记录戍卒日常工作的“戍卒簿”、记录士兵装备和兵器的“守御器 簿”等。这些属于平常的常规记录,书写较为潦草,因而也对章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一部分为诏书律令的抄件,如“击匈奴降者赏令”中规定,有能降匈奴“众八千以上,封列侯邑二千石,赐黄金五百”,有能 降匈奴“五百骑以上,赐爵少上造,黄金五十斤,食邑百户”等等这些内容因为是诏书律令因此书写就较为规整了。除屯戍文书档案外,还有所发现的《苍颉篇》和《急就篇》的断简;另外还有治病的医方和治疗动物的兽医方等。

其中属于酒泉郡的汉简,内容包括酒泉郡西部都尉、北部都尉和东部都尉的简,最早的纪年开始是在西汉昭帝元平元年。所发现的简书多为屯戍文书的零篇断简。从发掘的文字上看字数比较多的是在玉门花海烽燧遗址出土的一件木觚,上面抄有皇帝的遗诏133字,是单个简牍文字最多的一件出土文物。

因为由于书写的内容较为简单,书写的时间急促,也造就了汉简和章草的诞生。而秦简或者楚简的内容从出土墓中的竹简可以看出,有秦律的部分抄本,还有对秦律的问答体的解释,相当于秦朝的法律答问。此外,还有一些抄录为大事年表、格言和字书的抄本而楚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其内容不像秦简那么多的公文律历,但是楚简更多的内容会抄录一些儒家经典或老子的经典,用来学习或传阅,所以书写的时候会相对来说轻松自如一些。

通过上述简帛书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秦简和楚简的应用大部分是公文,所以字体清楚,保存完好,在书写的变化上不是很大,但是在敦煌出土的汉简则不同,大部分为戍边和军队应用记录作为传输文件之用,时间短内容少,但是应用的范围较大,因此书写的感觉也要比秦简轻松。

3 简帛书法书写工具的分析

春秋以后私学大兴,人们学习的欲望强烈,学生书写以竹简为主,均为毛笔墨书。由于当时出于学习和教授的需要,传抄的各类古书比以前增多。再加之丝织业的发展,帛丝的产量增加,在帛上抄写亦不鲜见,帛较竹木简牍轻而便于收藏,许多重要古籍、重要文书常书写在缯帛上。《墨子—明鬼下》云:“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先王之书,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可以推想,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简牍书册使用数量极大,毛笔书写简牍帛书是秦汉时期社会各阶层最主要的书写方式之一。同时竹木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竹、木材料不仅使用最普遍,应用时间也最长,超过了纸的使用时间。因为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原因,侯开嘉分析书写材料选择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一是材料要量多、易得、价廉;二是易于大量的制作;三是方便书写,易保存;四是要有制作材料的工具。因此在秦到汉之间。无疑竹简是最佳的书写工具了。根据文献记载,简牍尺寸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古代简牍尺寸多种多样,不同的时代简牍主流尺寸也不尽相同。简牍的纵长限度在14至88厘米之间,期中22至28厘米居多,这一尺寸范围常用于文书书写、典籍抄写,23厘米左右最常见。李均明做过具体考察统计,典籍记载及实物所见尺寸大约有:三尺简,二尺四寸简,二尺简,一尺五寸简,一尺二寸简,一尺一寸简,一尺简等。律令类文本常用三尺简书写,檄文常书于二尺简,一尺到一尺五长度的简最常用,书写内容广泛,流传范围大。汉简与秦简几乎差别很小,竹片的宽度在古籍中没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但是先秦的简一般较窄,常在0.6到1厘米间,汉代简略宽于前代。

由于单独一片的竹简只能写很少的文字,若想书写更多的内容且令文字有序,就要将若干片竹简编连成册。编连在一起的简束称为“册”,竹简通常用丝纶编系,木简多以麻绳编系,这也是秦简和汉简的最大的区别了。通常来说丝纶编系的竹简多书写工稳的官方文字如《睡地虎秦简》等,其制作精美,书写文字变化较少。用麻绳编系的通常是木简如西北敦煌地区的汉简。人民群众之间流传过多,因此条件较差。

因而得出由于竹简的形状使得书写局限于每只简一行文字,并且自上而下书写。所以书写的文字并不大。正因为书写材料的限制决定的单行下行的写法成为了书法的特点,并历代流传了下来,造就了今天书法的书写方法,同时也因为简书的字形,影响了后世书法艺术的书写形态。

猜你喜欢

楚简帛书秦简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楚简制作技艺
楚简“ ”即“免”的字形依据浅析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楚简二则校读
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秦简“识劫 案”发微
送你一片风景
秦简《吏道》、《为吏》所见格言疏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