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E学习”实现深度融合转型助推学校内涵提升

2018-09-15陆培良

考试周刊 2018年84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信息化

摘 要: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目前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学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在智慧教育视域下如何使学科教学有效转型促内涵提升成为许多学校的研究内容,苏大附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信息化;学科;融合

我校在2012年创建成为江苏省E课程基地,2016年完成三期建设,尽管基地的硬件建设达到了最初的设想,但具体功能还不能很好地互联互通,达到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应用新需求。

去年在园区智慧教育大背景下,学校结合实际,采取应用集成联盟式对课程基地进行了一次颠覆性迭代升级。通过成立“E学习”中心,扩建平台,融合创新,将教育信息化加大深化应用,实现深度融合转型,助推学校内涵提升。

“E学习”中心立足在“深化”上做文章,由块状融合向链式融合转型升级,力促教育信息化“四个提升”和“四个拓展”。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服务教学和管理能力,优先提升信息化促进提高教育质量能力,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从服务教育教学本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泛在学习,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以此助推学校内涵提升,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中,“E学习”中心构建立足教育,着眼校本、需求驱动、建构模型的创新思路,实现由块状融合向链式融合转型升级。

一、 理念更新、技能培训,加深教师对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理解

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是做好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通过培训,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瓶颈,引导教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确定需要技术支撑的环节并选择相应技术,再提炼模型,支撑创新。相关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对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理解和认识,调动了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 着眼校本,问题需求驱动,构建课堂模型,成立应用集成联盟,插上腾飞的翅膀

针对教育资源、路径、分析数据、教师发展、学生学习等校本问题,我们以学生课外自学和课堂的交融点为起点,课堂从学生主动反馈和教师评价开始,自学从检测明确问题与任务后开始。任务是基于问题与需求,有明确指向和个性化特点,以此构建课堂模型。

为此,学校成立了“E学习”中心,共引入了六家公司,搭建了六大子平台,创造性地采用应用集成联盟的形式,做了技术平台的选择以及引入平台功能的互融互通。

E管理平台。作为中心的集成界面,为学校量身打造了一个智能、多功能、集成校园管理平台。其对接、融合了所有六大平台功能于一身。

E课堂平台。基于园区易加互动平台,以问题为导向,技术为支撑,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立体、常态化课堂教学应用平台。

E教室平台。围绕教研、管理、学习、成长等需要,有效地实现了“授课环境、个人环境、移动环境、实验环境”间的互通、互联,并同时打通“课前、课中、课后”,使资源“建设、传播、观看、评价”这一流程实现常态化应用。

E教研平台。以教师成长需求为导向,有效实现“授课环境、教研环境”间的互联互通,为教师教研与学习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撑,构建以研究者为中心的精准、互联教研常态化应用平台。

E辅导平台。以无限学习为目标,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资源建设、传播、观看、评价这一流程实现常态化应用。

E评价平台。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构架E评价系统,构建以教师、学生为中心的精准评价常态化应用平台。

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为宗旨的应用集成联盟,所有产品端口相互开放,无条件打通技术壁垒,彼此对接,所有平台确保第一时间升级,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往开发、购买平台延续性不强的问题。

三、 实践探索,寻求内涵提升快速发展的路径

为确保实践过程有序、良性发展,学校坚持“理论先导、师生协同、整体发展、科学实效”四项原则,落实“资源开发共享、鼓励师生应用、支持方法创新、发挥校本优势、强化研究指导”五项措施,寻求“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教育资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辅导与评价、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加工与学习成果交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六项路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E学习”中心意在践行园区“智慧教育”理念,應用集成联盟模式,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实现了由块状融合向链式融合的深度转型升级。通过致力于易加互动平台向课前课后延伸,实现了在省课程基地基础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应用创新。

“E学习”中心构建实现了信息技术助力教与学,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变得更为快捷方便。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课堂,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供给、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1. 搭建了全新的学习环境。“E学习”中心平台是基于数字校园网络,装备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一体机等显示终端的教室。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建,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地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

2. 提供了精准的评价依据。利用平台主体参与性强的技术优势,利用平台获得学生学习的小数据,能够保证反馈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针对性。根据这些真实、准确的反馈信息所进行的教学评价,更具客观性和修正导向性。

3.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项目的推进,教师逐渐开始转变观念,重塑角色,积极自我修炼。教师已经能正确处理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开始注重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深度应用来改进工作方式,基于精准大数据下进行快捷、科学的自我成长评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初步实现了由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块状融合向链式融合的深度技术转型,助推了学校内涵提升,2017年我校荣获了国家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基地校”称号。

参考文献:

[1]汪波.实施智慧教育 助推区域教育发展——南京市智慧教育探索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0):10-13.

作者简介:陆培良,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信息化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