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方法论视角下的管理学理论
2018-09-15马建强
马建强
摘要:理论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学术圈的公认。从研究的过程和逻辑特征来看,管理学研究内在地包含了理论的构建和实证。在实证研究流行的当下,明确管理学研究的类型、过程和规范需要系统地梳理理论内涵、层次及其在整个管理学研究中的位置,并了解当前管理学理论的新特点。研究者在一定背景条件下,通过观测形成概念,联接概念形成理论。由于背景范围的差异,理论可以分为宏大理论、中层理论和细微理论。我们通常的管理学研究是在中层理论层面展开的。管理学研究的逻辑过程可以参照华莱士模型进行说明。但是进行管理学研究,还需要了解目前管理学理论呈现的新特点—注重历史考察、更关注情境、多元视角。把握好理论的标准,着力从多元角度开展情境化的管理学研究,是目前中国管理学研究应走之路。
关键词:研究方法;理论;华莱士模型;归纳;演绎;历史考察;情境
中图法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3.005
0 引言
提及管理学研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复杂的数学公式或一幅幅的图表,固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管理研究的现状—实证研究的流行,但也凸显了一个问题:对理论这一概念本身认识不够深刻,对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意义和价值不够明确。范德万很早就指出了理论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好的理论非常实用,能够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理论通过提高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的关联性、有效性和结构性推动科学的发展”[1]。明确理论的概念、层次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维逻辑的特点对管理学研究进行分类、比较是从事管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管理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和操作流程也能由此得到明确。近年来随着管理学科的发展和管理研究的深入,管理学理论以及相应的管理学研究呈现了几个重要特点。起步较晚的中国管理学研究,只有紧紧把握这些前沿动态,才能实现管理学研究的赶超,并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
1 关于理论
我们经常会谈及理论,但对于理论这个概念本身却往往没有一个系统、明晰的认识。关于理论,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何为理论?我们提及的理论都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而言的吗?管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理论如何理解?
1.1 何为理论
对于何为理论,许多管理学者给过定义。Metron把理论定义为“在逻辑上相互联系并能获得实证性验证的若干命题”[2]。Bacharach认为理论是“一个概念和变量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概念之间通过命题联系在一起,而变量之间则通过假设联系在一起”[3]。李怀祖则认为“理论是一组结构化的概念、定义和命题,用来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3]。”这几种定义从不同侧面对理论进行了界定和说明,但综合起来可以分析出理论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论要对现实中的现象及其关系抽象和概括;理论需要证据支持;理论有一定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基于此,我们认为管理学研究中的理论是指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在实证基础上,对概念特性或概念间关系进行的系统、规范表述。要深刻理解理论的定义,需要明确理论的构成。
1.2 理论的构成
从其定义看,理论通常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背景条件、相关概念(概念系統)、概念特性或概念间关系。这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人们通过对现实中的同类或关联现象的观察,通过思维抽象出其共同属性,形成概念。概念通过对观测事物的抽象表达,达到了简化思考的效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好的概念应该是精确的,也就是说“能够确保概念所描述的事物或现象能够被精确地在现实世界中识别出来”[5]。否则,以此概念为基础展开的研究就很难做到严谨。
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对概念间关系进行描述和解释构成理论最核心的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概念间关系往往是复杂的,用简单的图示难以说明,故而上图中仅用简单的三角图示予以简化的原理性说明。
理论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成立和适用的。离开前提和背景条件的理论是不完整的。学术界中许多关于理论的争论是由对前提和背景的理解有分歧而导致的。理论的背景条件和涵盖范围的差异决定了理论的抽象程度和适用范围,基于此,对理论的探讨要在该理论所在的层次上展开。
1.3 理论的层次
在管理学研究中,理论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理论(宏大理论)、中观理论(中层理论)、微观理论(细微理论)。宏观的管理学理论高度复杂、极其抽象,试图将社会、组织或个人全部或大部分包含在内。Parsons的功能理论和Homans的社会交换理论常常被看作是管理学中宏大理论的代表。宏大理论涉及对自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的地位和功能类似库恩的范式,为研究者提供一种基本的思维框架和认识模式。它们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学科及其支派之间的分叉和互补,构成了相互争鸣、相互借鉴的科学研究局面。但由于其高度抽象、难以在操作层面予以证实等现实因素,宏大理论并不是当前管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焦点。
细微理论非常具体,涉及某些特定情境下与少数对象有关的有限概念。一般而言,细微理论是与现实现象大体等同或接近的。Merton则直接把细微理论称作工作假设,将之界定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常识[6]。所以,可以看出管理学研究中细微理论通常是以基本假设的形式被用作论证材料的。
中层理论,顾名思义是介于宏大理论和细微理论之间,用以通过抽象的概念去揭示特定情境条件下所观察现象的本质或规律的。它既没有宏大理论那么抽象也没有细微理论那么具体。而是努力“力求在集中性(集中于某些现象或现象的某些方面)和全面性之间取得平衡”[7]。鉴于其在探求知识方面的优越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中层理论成为了目前管理学研究的现实选择。接下来,本文对于管理学研究中理论的探讨也是就中层理论而言的。
1.4 中层理论
对于中层理论,很多学者给出过论述。Bachrach认为“理论是一种有关在某些条件假设和限制条件下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8]。Campbell的定义是“理论是言语性或符合性论断的集合。理论识别什么变量重要以及为什么重要,理论要澄清这些变量是怎样相互联系在一起以及为什么会联系在一起,理论还要澄清在什么条件下这些概念彼此关联或者不关联”[9]。Christensen &Raynor;更是简明扼要地指出,“理论用于说明什么导致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怎样”[10]。综合这些观点,我们认为(中层)理论就是用概念精要、准确地把某种情境下现象或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原因表述出来。
中层理论连接着宏大理论和细微理论、观测现象和逻辑思维,且明确在一定范围内适用,所以其本身就蕴含了管理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方法。优质、高效地开展管理学研究,需要紧紧抓住“理论”的这一关键节点,把握两种类型研究的特点和过程。
2 理论&管理学研究
管理学研究到底是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理论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问题实际上缠绕在一起的,联系起来系统解释才能明确。管理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思路和方法是可以借鉴的。这里我们首先借助社会研究的华莱士模型来说明管理学研究的过程,并结合目前管理研究现状,明确管理学研究的思路和规范方法。但近年来,对于管理学中理论的探究日渐深入,并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对此进行梳理之后,理论之于管理学的价值才能明确。
2.1 华莱士模型
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在《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中,提出并论述了社会研究的逻辑过程。该过程如图2所示:
从图示可以看出,研究过程有理论T和观测O两个入口,但这两个入口的起始点都是问题Q。究其根本,管理学研究应该是由问题开始的。即使是理论演绎的研究也应该是起始于对某一问题研究现状的探究,而不是没有问题支撑的空洞理论。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在谈论管理学研究时就指出“让你被外在的重要问题所拉动,而不是由内在的华丽概念所推动”[11]。
从研究使用的推理方法角度看,可以将模型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部分O-E-T表示归纳的过程即从观测事实出发依据统计分析等资料,依据一定机理形成理论。右边部分T-H-O则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即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然后根据观测,进行验证。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演绎和归纳两种推理方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
如果把模型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部分E-T-H代表理论研究,这一过程需要依据丰富的经验材料,同时还要了解以往的相关理论。研究者的积淀和直觉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使得理论研究具有强的“个性”,不易以规范化的形式呈现。下半部分则代表实证研究,即从提出假设到观测事实进行验证进而证实或证伪假设,最终实现纠正或完善某一理论、推进人们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很明显,这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影响的结果。实证研究容易形成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目前管理学研究中实证研究所占比例很大,与此不无关联。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华莱士模型上、下、左、右是不可分离的。理论研究离不开观测基础上的经验概括,实证研究则需以一定理论为出发点。归纳与演绎两种推理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也常常是交替使用、相互补充。就一项研究而言,并不一定走完模型的全部流程,但从历时的角度看,管理學研究应该是如模型所示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
华莱士模型凸显了理论在管理学研究中的中心作用。但它只是对管理学研究平面式的说明,对理论的理解尚不深入。近年来,管理学研究对于理论的认识已日渐趋新。
2.2 管理学理论的新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来管理实践的变化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对管理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管理学理论呈现了几个新的特点。
2.2.1更多侧重历史分析的管理学理论出现
长期以来,管理学理论主要是关于当下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或对短期范围内的情况进行考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管理理论关注从历史视角进行比较,意在解释被观察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历史相关”的观念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很多理论强调事件随时间展开,这个过程恰恰是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的,纵观数据常常被用作此类理论的支撑。那些对某些关键时间节点的研究是此类研究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以组织管理研究为例,Chandler和Dobbin就都对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一种铁路工业组织模式是否会为后来其它工业发展提供指示做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理论;Roe和Roy也曾先后对一国企业建立之初是靠银行还是靠股票市场获得资金来奠定公司发展基础问题进行理论化的研究。研究组织理论的大师理查德·斯科特和杰拉尔德·F·戴维斯坦言:“一些当前最引人注目的组织研究就是对组织的历史进程中这类转折点的考察,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研究”[12]。
管理学研究中更加注重历史分析,原因在于研究者越来越发现,许多相关关系要在长时间跨度下才能体现出来。从科学研究角度来讲,历史绝不只是意味着仅仅研究过去,更在于研究纵向的过程。基于这种对历史研究的理解,更多关注历史分析的管理学理论涌现就成为必然。皮尔逊就指出“社会科学与历史最佳结合既不是经验的,也不是方法论的,而是理论的。我们转向对历史的考察是因为社会生活随着时间展开,实际的社会过程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维度”[13]。这种变化不是管理学研究向其它学科的扩展,而是其对自身应有内容的回归。
2.2.2管理学理论强调情境的趋势更加明显
上面对理论概念的探讨已经明确:背景条件即情境是理论应有之要素。但长期以来,基于欧美情境的管理学理论被移用至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事实上忽略了理论的情境。不可否认,这些理论中有许多凝聚人类智慧的普适成分,也蕴含了先进的思想方法。但是这种罔顾情境直接搬用理论的做法无疑是价值缺乏,乃至有害的。因为当不顾情境去追求严谨时,原本的严谨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本意,还可能导致非常荒谬的结论。这种现象近年来受到管理学者的关注,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扭转,突出地体现在管理理论对情境的关注。
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是因为管理学发端于欧美。以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以人际管理理论、激励理论和领导效能理论等为代表的近代行为科学理论,以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理论无不是在欧美建立起来的。这种理论的更迭和延续使得欧美形成了一套成熟、规范的研究方式,相关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也相应成立,为管理研究者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其次,自产业革命以来,伴随发达科技涌现的大量企业为欧美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课题和素材,而其独特的产学研机制为开展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些为管理学理论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大批管理学成果的涌现无疑确立了欧美在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主导权。再次,由于“国际期刊更青睐基于坚实理论并用严谨方法进行实证研究”[14],所以管理学者们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应用现有理论,而对开发新理论和解释特定情境关注不够。
这些主要基于对欧美现象观测形成的理论用于解释欧美情境中的管理现象时颇有建树,但当被用于非欧美情境时,其解释力往往差强人意,指导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这些问题既是理论性的也是实践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非欧美地区国家的崛起,这些地区的管理现象越来越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此外,很多欧美商学院培养的非本土籍管理学研究人员大量流回原籍地,或许他们在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的同时也接受了“不论经济发展处于什么水平,也不管在全球经济中处于什么位置,理想化的英美制度模式是最佳发展途径”[15]这一观念,但管理学对各种情境的关注都在增加,比如伊万斯(Evans)1995年对巴西、印度和韩国信息技术企业的研究,西蒙和英格拉姆(Simon and Ingram)1997年关于以色列合作农庄的研究,卡恩纳和帕尔普2000年关于智利企业集团的研究都是这种趋势的体现。以Tusi,A.S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甚至多次撰文对管理研究情景化进行系统地探讨,在这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
2.2.3理论视角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
管理问题原本就非常复杂,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管理学研究自然需要研究者对各学科都有所了解。但近年来情况尤甚,许多有着不同学术背景,怀着不同研究兴趣的学者进入到管理学研究领域,这无疑使得管理学理论更凸显了多元的特點。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法学等之前都是对管理学研究进行补充或与管理学产生一定交叉。近年来,这些学科学者乃至许多非社会科学的学者都带着自己接受的学科训练直接开向了管理学研究。这种大差异学科背景进行的管理学研究必然带来更多元的管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在相互补充丰富管理学理论的同时,也使得管理学理论内部存在巨大差异,Baum和Dobbin针对这种现象就指出,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间的分歧是这里最大的差异[16]。针对这种情况,有的管理学者主张管理学研究之间应该寻求共识,有的则主张应该鼓励这种理论多元的趋势。基于刘易斯和格兰姆斯对这些观点的总结,面对这种理论多元化的趋势,开展管理学研究可以尝试如下几种方式。
理论归类:对理论进行分析归类,依据各自范式展开研究。
平行展开:对某一问题,可以从多视角展开研究,以期互补。
贯序研究:将某种视角输出的理论作为其它理论研究的起点。
联动研究:通过嵌套或混合等方式综合不同理论,构建新的理论,展开研究。
随着对理论认识的加深,我们对管理学研究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借用后实证主义者的观点来说明:理论与观测材料和数据是相互依赖的——数据是理论指引下的数据;理论的建构并非只依赖经验证据。
3 结语
中国长期以来把理论看得很宏大、神秘,这主要源于国人习惯于在宏大理论层面上理解理论,这种思维定势对开展管理学研究是不利的。目前的管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中观层次的理论建构和实证展开的。着眼于理论建构的研究中,理论作为目标,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实证研究中,对理论的把握同样至关重要,而且“评价实证贡献的主要依据是理论被数据支持的程度” [17]。在管理学研究中,理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项研究的价值。Whetten从实践角度对好的理论给出了评判标准:从实践角度来看,好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找到应该研究那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这些关系背后的原因。高质量的理论还能告诉我们,这些关系存在的条件和界限[18]。紧紧把握好理论的标准,处理好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的,着力开展中国情境下研究,从多元视角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是当前中国管理学研究应走之路。
参考文献:
[1] VAN DE VEN, A. H. Nothing Is So Practical As A Good Theo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486—489.
[2] MERTON , J. R.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68.
[3] BACHARACH,S. B. Organizational theories: Some criteria for evalu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496-515.
[4] 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5] 陈晓萍,徐淑英.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MERTON , J. R.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68.
[7] DIMAGGIO, P. J. Comments on “what theory is not”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of Quarterly, 1995, 40(3):391-397
[8] BACHARACH, S. B Organizational Theories: Some Criteria for Evalu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14,496-515.
[9] CAMBELL, J. P.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Palo Alto, CA:Consulting Press, 1990.
[10] CHRISTENSEN,C. &RAYNOR;, M. The Innovator's Solutio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M].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11] 肯·史密斯,迈克尔·希特.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M].徐飞,路林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 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 组织理论[M].高俊山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3] PIERSON, PAUL. Politics in Time: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Analys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14] HAMBRICK, D. C. The Field of Managements Devotion to Theory: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J].Academy o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6): 1346-1352.
[15] EVANS,PETER B. Development as International Change: The Pitfall of Monocropping and The Potentials of Deliberation[J].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4,38(4)30-52.
[16] BAUM,JOEL A.C. , FRANK DOBBIN. 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M].Stamford,CT: JAI Press,2000.
[17] 陳晓萍,徐淑英.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8] WHETTEN,D.A. What constitutes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490-495.
(编辑:邵波)
The Management Theo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MA Jianqi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As is known to the public, theories are essential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From the process and 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management research covers theoretical constructing and empirical study. Curr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ware of the types, process and norms of management research by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theory. Theories are usually discussed on three levels: the ground theories,medium-range theories and micro-theories. Today's management research usually involves medium-range theories.Wallace' opinion about scientific research can b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research, where theories play a key role. Management theories,in recent years, show a new tendency: focusing more attentions on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ntextual study from multiplex perspectives. It is a practical choice for us to focus on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in Chinese context to construct good theories.
Keywords:research methods;theories;Wallace Model;induction;deduction;historical investigation;contextual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