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朝药(民族药)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8-09-15吴艳玲崔振宇廉丽花南极星
吴艳玲 崔振宇 廉丽花 南极星
摘 要: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医疗体制和医药开发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提出朝药(民族药)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培养模型,分析基本要素,探究实施具体策略,以期提升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朝药;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加强对民族医药产业现代化的扶持政策,为朝药(民族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结合少数民族边疆地缘特点,为积极推进朝药(民族药)的发展,有必要对朝药(民族药)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立足边疆,面向东北,服务全国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二、对应用型药学人才的需求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各级医药保障及监控体系的建立,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医药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我国医药产品由仿制型向自主研发型转变,对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药学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不论是药学服务,还是新药研发,都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药学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应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校园文化三个角度出发,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建立朝药(民族药)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第一,明确朝药(民族药)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符合学校定位和优势、满足社会需求和特点、适应学生个人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积极培养朝医药专业人才已经成为边疆地区高等药学专业的首要任务。教师由已有研究文献出发,理清思路,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主线,梳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与实践的演变历程,在宏观背景下把握不同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模式,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确立符合学校定位和优势、适应社会需求和特点、满足个人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朝药(民族药)药学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特征,按照人才—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顺序层层递进,构建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模型,并分析各层面所包含的具体项。以素质模型理论为依据,并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对其加以修改,从中提炼出知识和技能、能力、(人格)特质三个由浅到深的人才素质结构的基本层面。
第三,朝药(民族药)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要素,应基于知识和技能、能力、(人格)特质层级结构,提炼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校文化三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要素,并明确各个要素的基本特点和实施方向。
第四,调查了解本校药学专业学生创新性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调查学生的创新程度和特点,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另外,对延边地区部分医院、药房以及医药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明确用人单位对药学毕业生的需求。
第五,基于以上研究結构,反思并重构朝药(民族药)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探讨构建的具体策略。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不仅受学科影响,还要考虑社会分工的影响,要以将要从事的职业为需求,增加实训类课程的比例;提炼朝药专业核心课程的特色,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部分;提高课程的开放性和国际性,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性发挥;增强课程决策的民主性,邀请企业领导、校友以及专业人士到校讲座,加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了解;课堂上采用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五星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学习。
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学校应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其既能传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因此,学校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教师外出学习、进修、交流,尤其是去企业参观、访问、挂职锻炼,开展教学科研合作活动,以更好地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结语
本文将对朝药(民族药)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到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朝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要素,调查朝药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探讨少数民族边疆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将有针对性地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教育教学改革,为提升民族医药科技传承创新能力做出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凌,蔡绍晖.药学专业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药房,2013,24(12).
[2]刘乐乐,罗素琴,于姝燕,等.高校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10(36).
[3]齐平,朱家.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课题编号:JGJX2016C6)。
作者简介:吴艳玲(1977— ),女,吉林延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朝医药研究。
(责任编辑:王 瑜 黄天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