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8-09-15司文凯朱兴涛
司文凯 朱兴涛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城市社区的养老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接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提出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兴养老模式的自身优势。并对长春市z社区在养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 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一、社区养老问题的研究背景
(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2017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二)社区养老问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在现阶段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机构养老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具有“支撑”地位而不仅仅是“补充”,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微利甚至负债导致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缺乏家居认同和亲情滋养等,都体现了现阶段我国发展机构养老存在诸多问题。此外,随着我国家庭人口结构的变迁,当今大部分城市家庭都是“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即两个年轻人要抚养一个小孩和四位老人。在城市工作高参与率的条件下,必然导致家庭养老人力资源的匮乏,传统的家庭养老正在面临各方面的冲击,其养老功能逐渐被弱化。另外,居家养老是传统养老向现代养老的过渡,而社区养老则是社区为家中生活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两种养老模式的结合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为老人提供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必然对我国养老事业产生巨大影响。
二、长春市Z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一)社区概况
Z社区成立于2004年5月,社区办公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总面积大约1.7平方千米,辖区内现有居民2178户,总人口6518人。其中60岁以上的社区常驻老人大约1282人,占社区总人口约19%,社区内具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器材、图书室、棋牌室等各种服务设备。社区附近交通便利,网络、通讯以及排水等基础设施完善,为社区养老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机构组织建设方面形成了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进行区域化集中管理,网格化的社区工作方式的引入,既为社区安全提供保障,也为服务居民提供了便利。同时,z社区与当地政府、工商联、净月分局、省孤儿学校等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工作关系,对于社区各项工作展开提供了便利。z社区自成立以来,一直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工作理念,先后开展了各项活动,如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讲座、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青年志愿者公益实践活动、慰问抗战老兵、居民大联欢等等,丰富了社区文化的活动形式。
(二)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社区工作者缺乏专业素质
Z社区的工作者有30人左右,女性居多,大多数人员的学历是高中或中专,少有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没有取得相关资格证书,也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他们承认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向上级反馈居民诉求,工作量大但收入微薄,工作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社区工作人员来自失业者,专业社会工作人士或者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极少,也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知识,对社区建设缺少宏观思路,解决居民纠纷以及社区老人问题上也缺少科学有效的工作办法。此外,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将自己归为政府行政人员一类,而没有充分发挥服务者的角色。
2.社区养老内容不全面
z社区的养老服务仍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第一,z社区位于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地理位置偏僻,各项服务不齐全(餐馆、超市、药房、诊所、理发店都没有),老人看病要走很远的路,十分不便,说明当地医疗事业建设严重不足;第二,社区对于老人的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服务投入不足。社区内缺少专门的心理咨询医师,因为心理咨询服务的投入回报率低,只有附近高校的青年学生及社区志愿者会定期到社区表演节目,与老人进行日常交流,但他们都缺乏科学方法和专业知识,很难起到治疗效果;第三,家庭病床的普及率低,家庭病床是指老年人在家庭里的医护用床,有血压计、氧气设备以及急救电话,能起到医疗辅助作用,社区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未给予足够的关照,这可能会对老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3.社区养老资金严重缺乏
资金充足与否直接关乎养老事业的建设,其来源渠道应有政府财政支出、福利彩票所得、市场化运作、社会捐赠等。但z社区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来维持其日常开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靠社区自身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另外,z社区养老资金短缺的表现还有如下几个方面:(1)社区工作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既要參与社区日常工作,还要解决社区居民问题和纠纷,需要支付其一定报酬;(2)社区工作日常开支、开展活动都需要经费,而社区已没有太多资金用于支付养老建设;(3)专业人员的培训、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医疗护理以及工作人员工资等开销都需要社区担负;(4)政府部门将大部分工作下分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执行,这导致社区财政支出不堪重负。所以,拓宽社区财政资金来源渠道是十分必要的。
三、Z社区养老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政府或者社区应当积极与当地高校取得联系,鼓励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养老的实践中。对于缺乏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社区应积极对其展开培训,并举办知识讲座等,内容包括老年人心理治疗、老年保健等。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一般较低,因此政府应当积极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从而提高其参与社区养老建设的积极性,并主动参与到专业化学习当中。此外,社区应积极与当地高校取得联系,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中,同时这些青年志愿者有很多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于社区养老建设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掌握着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这对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加强社区人员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的思想,我们要摆脱对政府财政资金的依赖,从而发展政府、社区和个人共同筹措资金的模式。老人在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同时,在有能力的条件下要支付一定费用,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在对老人征收服务费时,也应按照老人的实际收入状况、健康状况以及子女赡养情况等酌情调整,对于社区中的五保户和“三无老人”则应提供免费养老服务。另外,政府要更多鼓励民间组织、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等积极参与到社区养老的资金筹措中来,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比如,政府可以积极组织慈善机构、营利组织为社区养老筹措资金,在全社会开展献爱心活动等等。与此同时,社区也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实现社区办公透明化,监督资金的使用,防止资金滥用、浪费,从而使筹措的资金能真正用于养老事业。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志愿者展开活动的核心理念是服务,我们可以广泛发动志愿者团队加入到社区养老事业中来。第一,社区应积极与地方志愿者协会、大学或者高中取得联系,为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清洗衣服、床单、打扫房间等;第二,社会工作专业志愿者是具有专业素质的群体,他们可以为老人解决日常生活纠纷、内心孤独寂寞的问题以及引发的其它心理问题,所以政府应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养老事业的建设中来。社会工作者可以制定个案计划,遵循助人自助原则,有条理展开辅助治疗,恢复老年人正常生活状态;第三,政府应鼓励社区开展多种形式活动,比如太极拳运动、老年人秧歌队、汉字书法大赛、歌唱比赛、安全健康知识讲座、提供健身运动设施,从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其身体素质。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特别是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上还存在许多难题和挑战,这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分析中国养老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将其看成是老人的个人问题,而需要從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也就说是把个别老人所遭遇的问题诉诸于一个群体性力量,视为社会问题,这比将老年人作为个体进行研究要有意义,这就充分要求用社会学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