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浆膜炎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2018-09-14朱继良
朱继良
摘要:目前,随着鸭的养殖量增加,饲养场地随之也不断扩大。因广大养殖户疏于管理.造成严重污染环境.鸭的养殖中,浆膜炎病日趋严重,一旦发病,传染性急快,死亡率极高,导致养殖户损失惨重。本文就鸭的浆膜炎病进行简单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鸭:浆膜炎:原因及症状:防治措施
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是小鸭传染性浆膜炎。鸭浆膜炎也称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主要有三种,急性、慢性、败血性、一般1—4周龄的鸭易侵害。主要特征是脑膜炎、纤维素心包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关节炎及麻痹患病。其主要病变为全身的浆膜面都会有纤维素性的炎症发生,病鸭会有无法站立等病变特性,急性病变多会以死亡为转归,慢性病多会耐过,但是会失去经济价值,可选抗生素或疫苗进行预防。该病给广大的养鸭户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加强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尤为重要。
l 鸭性浆膜炎的病原、流行特点
1.1 病原。本病病原鸭疫里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无芽孢,无运动性,大部分细菌呈两极浓染。本菌血清型复杂,国际报道有21个血清型,彼此间无交叉保护反应,绘防制本病带来难度。鸭疫里氏杆菌不能在普通琼脂与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在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露珠状,不溶血。
1.2 流行病学特点。该病不分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春、冬两季节易发,由皮肤伤口感染或呼吸道。易感2—8周龄的雏鸭,最容易侵害的是2—3周龄鸭。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一般不容易感染发病。卫生条件不好,育雏舍里的鸭群密度过大,造成舍内空气不流通,引起地面潮湿。饲养管理粗放,因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较低,同时缺少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是诱发原因。一般发病导致严重后果,且易继发其他疾病。
2 鸭浆膜炎的症状
鸭浆膜炎主要是鸭疫巴氏杆菌引起,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该病由蛋垂直传播,也可从呼吸道或皮肤、重点是鸭蹼伤口感染、天气剧烈变化更容易引发症状。典型症状为病鸭的眼、鼻的分泌物会增多,排稀便呈黄绿色,运动失衡,头颈战栗、昏睡、懒得走动,挤靠成堆。2—6周龄的中鸭一般呈现两腿软弱,无法站立,整个身体发抖,头颈乱摆,身体后翻或者向一侧到,难受挣扎时不停地拍打两翅,两腿后蹬。慢性病例一般呈现,圈运动,头颈歪斜,吃食困难,逐渐消瘦死亡。
3 预防措施
因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较多,不同区域、每个时期流行的血清型也不一样,就是同一鸭场、同~批鸭群也可会出现多个血清型,且该病易发大肠杆菌病,若有条件的鸭场,可针对本地流行血清型,自行筛选相应同型菌株研制疫苗。一般采用灭活疫苗免疫鸭群,免疫需要两次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力,第一次接受免疫肉鸭在7~10日龄进行,每只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0.2~0.5毫升,相隔1—2周后进行二免。6日龄时每只皮苗0.3ml看接受免疫接种,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一般在饲料及饮水中添尼考进行药物预防。防治鸭子浆膜炎,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加强饲养管理,饲喂优质,更换垫料要及时,建立完善的防疫和消毒制度。
4 鸭的浆膜炎防治对策
4.1 建议使用微生态制剂、寡聚糖、有机酸类的推广。正常菌群是天然屏障,一般菌群分布在鸭群的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粘膜上面。一般健康鸭群,肠道致病菌与正常菌相比仅占极少的一部分,且,还有一大部分是条件性致病菌,一旦体内发生变位时,就会转变为致病菌。目前,因大量使用抗菌药物,鸭体正常的菌群已破坏,没有抵御能力导致病菌有机可乘。其次抗菌药物的毒性作用也会直接影响鸭体的免疫力,目前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药物残留等问题已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然而微生态制剂可有效补充有益菌群,提高肠道有益微生物的比例.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病菌也会减少,建立完整的微生物保护屏障,可减少浆膜炎的发病率。
4.2 由药物向环境控制有效达抑制浆膜炎菌病的目的。環境的好坏,与鸭场的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建设标准化鸭场可有效控制环境减少浆膜炎菌病发生。鸭场在选择场址、布局、排污等方面要科学合理,进行鸭场标准化设计。事实证明用“药物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很被动的、不符合广大养殖户利益最大化的要求。鸭传染性浆膜炎属于条件性疾病,必须要切断鸭疫里默氏菌的传播途径,方能消除引起传染性浆膜炎病的各种诱因,究其原因是一个良好的环境。
4.3 科学用药及整体调理结合。目前,使用抗菌素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的主要手段,依据抗菌素自身特性、病情的轻重,来选择给药的途径。应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及不良反应。需合理用药,不可滥用抗菌素,遵循原则为科学准确的诊断,对症下药,正确掌握用量及疗程。
5 结语
鸭的浆膜炎病极容易并发症,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该病极要做药敏试验选用高敏药物并进行交治疗效果。再就是平时要加强饲养管风换气、适宜温度、湿度预防该病发生。提高鸭苗的质量,认真消毒,对发病鸭群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料营养的全价,作好鸭病的防治工作,就等于降低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率,坚持免疫接种与药物预防相结合,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