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住宅建筑节能分析
2018-09-14李雨桐
李雨桐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由于能源短缺带米的能源危机问题给予普遍性关注,也由此使越来越多的人将节约能源目标放在了住宅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当中,建设了大量的节能型住宅,但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本文试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对我国在开展小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建筑节能加以分析。希望给同行借鉴。
关键词:住宅建筑:节能
l 住宅建筑节能现状
我圈是在世界上人口比例较多的一个国家,同时更是能耗大国,人均能源占有量的水平很低,与全世界平均水平,仅为其40%左右。从建筑方面来说,能耗占全社会总能源的比例更大,达30%左右。凶此,节约能源,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当中,更是建设了大量的住宅,更使得如何有效节约能源成为重中之重。虽然我国已经确定了新的节能标准和实施规范,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2 新农村住宅节能主要存在问题
2.1 外围的保护结构和保温方法需要改进。外围保护结构和保温方法对于住宅节能来说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在实际住宅的建筑中,开发商为节约成本,常在对住宅的外围进行保护保温工作时,采用“内保温、夹芯墙”等保温方法。该方法结果是内外墙处于不同的温度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二者会凶形变力不同造成墙体多处产生裂缝。使其装修美观度受到影响,而且节能效果无法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造成间接性影响。
2.2 设计环节确定的节标准过低。这方面,主要是由于开发商在能源消耗费用承担方面存在误区,认为其是由业主直接性支付,加上从国家层面,对建筑能耗方面强制标准尚未完全明确,造成相当部发开发商在节能方面的投入不够主动。因此,这使得在建的住宅,多数难以满足节能建筑方面的基本要求,高能耗类的建筑比例居多。同时,加上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能耗,其结果是住宅的整体能耗远高于发达圈家,并在处理建筑垃圾及环境损害方面产生了更多的成本。
2.3 建筑材料未能达到环保方面要求。从当前看,新农村建设当中,使用的建筑节能材料多为“聚苯板和聚氨酯”,这两种产品都是消耗石油资源的主要大户数据表明,生产聚苯板或聚氨酯,石油消耗量都约为两吨需要消耗石油两吨。建筑材料的生产行业,在石油资源方面消耗如此之大,真可谓是令人触目惊心。
2.4 供热系统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性。从当前我国的北方地区来说,大部分是进行集中式供暖,收费方式是按住宅的面积进行收费。但由于对用户实际居住情况把握不准,住宅无人居住但供暖仍照常供热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部分住宅热能存在严重泄漏现象,能使能量存在着较严重的浪费现象。
此外,在设计施工中未能有效将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考虑进去也是造成能源浪费的重要原凶之一。主要表现在:目前,只有极少数建筑能够做到有效性采集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类资源。特别是对于水、电以及其他各种能源,未能做出循环利用方面的设计,建筑材料也未能做到有效回以回收和利用,空间布局节能、屋面以及地面方面的设计更是基本上属于空白。
3 有效实现住宅节能应采取的措施
3.1 从实现建筑整体性方面实现节能。当前来看,多数住宅在进行建设时,其主体与装修是分开进行的。装修阶段会改建住宅原布布局和基本设计(如,对水电改路、重开墙体窗洞等)造成浪费。凶此,应该积极探索設计阶段,对建筑施工与室内进行融合式设计,以减少浪费资源。
3.2 在规划中实施节能设计。应以建筑功能的要求和当地气候条件,在总体规划和建筑的单体设计中,对建筑的朝向,对建筑的平面形状及其空间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同时,还要系统性考虑建筑的外观体型以及它的间距和层高,应该选用哪些更适合节能型建筑材料等,以保证建筑的外维护及内维护结构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对其周边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绿化设计,使其既有利于施工,也有利于维护。通过科学化设计,综合性考虑,达到整理体提升节能效果的目的。
3.3 加强住宅建筑使用的冷暖设备节能。住宅建筑在设计阶段,应该对建筑住宅所使用的供热系统和制冷系统进行综合性考虑,达到二者间的最大平衡。如,应该充分老考虑采用“变频空调和蓄冷空调”两种技术,尽可能的实现集中式冷暖供应系统,并严格做好使用过程当中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要在一次性投入方面加大力度,抓好建筑的太阳能与地热的集中化采集和使用设计建设。此外,还应做好自力式调节阀的装备,增加智能化控制设备的安装比例,引入加按户调节热量、按户温控、按户热量计量装置,还应该考虑建设空调系统热量回收装置。这样,通过通盘化考虑,整体化设计,智能化控制,可能使住宅的建设阶段和使用阶段均大幅度降低能耗。
4 结语
加强住宅节能工作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和必然之举,它需要长期的不努力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同样,开展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句口号,住宅节能也并非仅仅是在外墙加装保温那样简单。它需要不断引入新材料、新技术,并采川新工艺,更需要做好再生性能原的综合性开发和利用,才能够真正做到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同时,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真正做到建设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