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热咳嗽表现为主的传染性牛病鉴别诊断与防治
2018-09-14付忠波
付忠波
基层兽医在临床诊断中,常常把具有发热、咳嗽的牛病简单的判定为牛感冒,常常导致误诊并延误治疗。本文对牛支原体肺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4种具有发热、咳嗽症状的传染性牛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予以论述,期望能给广大基层兽医朋友有所帮助。
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1.1 特征性症状进行鉴别。具有鼻黏膜充血、脓疱、呼吸困难、鼻腔流脓等特征性症状。
1.2 流行特点上进行鉴别。肉用牛多见,其中又以20日龄的犊牛最为易感,病死率也比较高:其次是奶牛。病牛为主要传染源,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胎盘侵入胎儿引起流产,应激状态会激活病毒导致发病。
1.3 临床症状上进行鉴别。体温升高至39.5℃—42℃,拒食,流脓鼻液,鼻窦及鼻镜组织高度发炎(红鼻子),病牛阴门阴道发炎充血,阴道内有粘液,公牛包皮、阴茎上发生脓疱,随后包皮肿胀及水肿,尤其是当有细菌继发感染时更重:有一些牛有神经症状,兴奋、惊厥,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磨牙,四肢劃动。
1.4 解剖或病理特点上进行鉴别。喉头黏膜有溃疡灶,支气管有坏死灶,黏膜充血,黏膜上有积液,鼻中隔黏膜充血、出血,坏死,表面有粘液,肺泡内有脓液,有的病牛阴道黏膜红肿,散在多量颗粒状脓疱疹,有时表面附一层坏死膜。
1.5 治疗方法。由于本病尚无特效疗法,目前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苗可用于免疫。
2 牛副流行性感冒
2.1 特征性症状进行鉴别。由牛副流感病毒III型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高热、呼吸困难和咳嗽为要特征。
2.2 流行特点上进行鉴别。潜伏期为2—5d,病牛为主要传染源,病毒随鼻分泌物排出,经呼吸道感染健康牛而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但仍以冬天至春天较多。
2.3 临床症状上进行鉴别。病牛出现高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流浆液性鼻液等症状。听诊有湿性哕音,肺泡呼吸音消失,有时还可听到胸膜摩擦音。有些病例发生粘液性腹泻。泌乳牛被感染后,可在乳汁中排出病毒並发生乳房炎。
2.4 解剖或病理特点上进行鉴别。剖检可见支气管肺炎和纤维素性胸膜炎变化,肺泡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肥大、增生,肺脏实变。
2.5 治疗方法。治疗上则注意防止并发或继发巴氏杆菌等细菌感染,常以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应用,也可用卡那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同时加用维生素A,可用疫苗预防接种。
3 牛支原体肺炎
3.1 特征性症状进行鉴别。是以引起坏死性肺炎为主要特征的牛呼吸道条件性致病病原传染病。
3.2 流行特点上进行鉴别。主要侵害3月龄左右至l岁以内牛只,通过接触传染,发病与感染因子、环境、饲养管理和动物自身都有关,舍饲及杂交肉牛最易发病,多发地区多为慢性或隐性传染,呈散发,在新发地区可呈暴发或地方流行性。
3.3 临床症状上进行鉴别。犊牛眼和鼻腔有轻度的粘液性或脓性的分泌物排出。体温38.5℃—39.5℃;呼吸频率可能从正常到100次,分钟,脉搏正常。有时表现单发性剧烈干咳,胸部听诊,有哨笛、哮喘样哕音,但呼气时更多见一些,且在胸部前腹侧最为常见。
3.4 解剖或病理特点上进行鉴别。肺和胸膜粘连,病变程度与病程有关:有少量积液:心包积水,液体黄色澄清:轻者可见肺尖叶及心叶及部分膈叶的局部红色肉变,有化脓灶散在分布;重者可见干酪样或化脓性坏死灶。如有继发感染则病理变化表现复杂。
3.5 治疗方法。用长效土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乐菌素、红霉素、螺旋霉素)肺部药物浓度高,较好的疗效。
4 牛巴氏杆菌病(肺炎型)
4.1 特征性症状进行鉴别。牛巴氏杆菌病(肺炎型)。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牛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生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呈现典型大叶性肺炎变化为特征。
4.2 流行特点上进行鉴别。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吸血昆虫、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方式感染。幼龄动物发病严重,病死率较高,无明显的季节性,环境变化和抵抗力降低是发病诱因,多呈地方流行或散发。
4.3 临床症状上进行鉴别。病牛呼吸困难,干咳,鼻孔流出泡沫性、脓性液体,严重者呼吸困难,头颈前伸,张口呼吸。胸壁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和水泡性杂音,有时还可听到摩擦音,叩诊有实音区。病程为3—6d,该病的病死率为80%以上。
4.4 解剖或病理特点上进行鉴别。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肺脏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在肝变区内可见到干燥、坚实、易碎的黄色坏死灶,周围还可见到结缔组织黄色坏死灶和与结缔组织形成的包囊。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浆液。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4.5 治疗方法。每年应按时注射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弱毒菌苗,治疗应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羧苄西林、头孢噻呋钠等。为了缓解酸中毒可静脉输入碳酸氢钠溶液,注射利尿剂呋噻咪。
5 预防措施
搞好饲养管理,消除不利条件,牛舍要温暖、干燥卫生、不潮湿、多铺垫草,防止拥挤和密切接触,使牛感觉舒适。实施严格检疫,防止引入传染源和带入病毒,发生本病时,应采取隔离、封锁、定期用广谱消毒药物进行环境消毒等综合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