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奶牛场提高单产的主要措施
2018-09-14巴英枭
巴英枭
近年来,我国奶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奶业规模数量和饲养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各地养殖环境和鲜乳指标大幅提升,但面对新时期奶牛饲养方式和多种经营模式的不断升级,以及在国内外市场奶牛产业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乳制品的巨大需求下,如何提升奶牛场单产水平?这是提高牛场标准化,达到规模化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各单位应大力推进奶牛场标准化生产,准确掌握奶牛饲料、原材料、繁殖与育种、市场行情等信息,加强牛场科学化的管理,提高繁殖水平和奶产量,提升奶牛养殖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1 制约规模化奶牛场单产提高的因素分析
1.1 环境因素。奶牛新陈代谢快,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空气密度高,养殖整体布局如果不合理,会给防疫、消毒、隔离设施等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难以进行无害化处理,导致环境恶劣,影响奶源品质,形成紧缺,奶牛存栏数减少的现象。
1.2 人为因素。一些奶牛养殖场管理和技术人才比较匮乏,管理技术较为落后,工作人员缺乏对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控工作的认识,无法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发现疫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处理和控制养殖场疫情不及时,或由于规模化养殖场内奶牛、工作人员、车辆流动性大,消毒工作不及时,导致疫病传播和食品安全隐患,影响奶牛单产。
1.3 选种机制。由于没有完善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工作,没有形成科学的育种机制,公牛存栏少、选择性小,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花大量资金从国外引进种公牛,冷冻精液大多没有后裔检测成绩,直接采取混群饲养,未形成严格的检疫制度,再加上我国奶牛场对长期品种改良的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详细的系谱记录,制约奶牛单产提高。
2 提高规模化奶牛场单产的综合措施
2.1 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避免疫病发生。
2.1.1 环境消毒。奶牛场消毒工作可在很大程度上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将传播途径彻底切断。因此,规模化奶牛场必须保证清洁、干燥的卫生环境,工作人员当定时清理,包括粪便、垃圾、杂物及乱革堆等,并开展消毒工作,消毒液浓度一般为1:200—1:400.口蹄疫病毒对酸较为敏感,在杀灭该类病毒时,可采用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或喷洒,此外,做好杀虫灭鼠工作。
2.1.2 合理饲养。在饲养奶牛的过程中,重视饲草和粮食的质量,保证饲草与粮食的卫生,严禁选用腐烂、发霉的饲草与粮食喂养饲喂。实行封闭式管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非牛场内的人员、车辆进入牛场前,按照牛场的工作流程进行消毒,并做好登记,确保牛场防疫安全,进入牛场后的外来人员,必须严格按规定路线行走,不能随意在不相关的牛舍停留或进入,在引进奶牛时,做好产地检疫工作,确保每一头奶牛都无传染病,并在人群之前,进行45d的隔离观察和检疫,方可将其与原有奶牛一同饲养,以此提高牛场生产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进而提高奶牛的单产量。
2.1.3 免疫接种。免疫接种可有效防控动物传染病,根据奶牛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免疫接种,防控牛巴氏杆菌、牛口蹄、牛流行热等疫病的出现。牛巴氏杆菌疫苗的注射时间通常在春季,它与牛流行热相同,未发生过不需要注射,但奶牛月龄超过3个月后,都需要注射奶牛口蹄0型联苗、A型疫苗,免疫期为4个月,每头成母牛需要注射3ml二联联苗、2mIA型单苗,为防止疫苗引起的过敏,需准备好地塞米松与肾上腺素。
2.2 规模化奶牛场的全面扩建和升级改造
2.2.1 提高规模化奶牛场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与应用,提档升级硬件设施,安装卧床和风机,确保奶牛的高标准养殖,可考虑在牛舍内安装电子摄像监控,对牛场生产饲养、育种、疫病防治等进行实时监控,除了改造升级硬件设施外,还要从管理细节等软件方面着手。例如:可争取上级畜牧部门的支持,派驻奶牛养殖技术人员,指导奶牛场调整养殖结构,优化饲料配方,淘汰低产奶牛,发出养殖形势预警,协调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各种问题,提高规模效益,以此提高牛场的牛存栏数量,保证优质原料奶供应。
2.2.2 加强育种。牛群选育方向要考虑“使用年限”因素,重视“使用年限”性状选择,降低牛群年折旧分摊率,增加牛群使用年限,加强围产期牛群、后备牛饲养管理和培育,减少代谢病的发生,保证后备牛补充到牛群的高质量性,做到优中選优,避免产后淘汰数和牛群折旧压力的增加风险,促进养牛单产量。此外,重视奶牛种质资源,例如:荷斯坦牛,中国际上单产量很高,但在我国因为有黄牛的血液,单产量受到了制约,可以说,我国奶牛单产与品种有着很大的关系。
2.2.3 加强人员管理,提升管理团队的凝聚力。领导与管理人员思想一致,目标一致,与牛场整体产量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管理团队在牛场日常生产中应从细节抓起,涉及到饲养、育种和疾病预防等各方面的责任时,应落实细节,责任到人,建立奖惩制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规模化奶牛场养殖在奶牛产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奶业市场形势的逐渐转好,规模化奶牛场单产提高的空间有待提高,这必须与防疫工作相结合,规避疫病风险,降低养殖场奶牛发病率,提高单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