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光“密封”的考卷
2018-09-14李华
李华
每年6月到7月是学校的“考季”,期末考试、中考、高考接踵而来。只要是考试就离不开考卷。如今的学生在标准考卷上答题已经习以为常,年轻教师也视标准考卷为平常之物。殊不知,40年间考卷的变迁可谓“沧海桑田”。
1976年,我在农村老家读小学,虽说当时对教育抓得不是很緊,但期末考试仍是全校乃至全村最隆重的一件事。“准备一张8开纸,钢笔要吸满墨水!”考试前两天,老师就反复叮嘱我们。
用惯了铅笔的我们,不是忘记带钢笔,就是忘了给钢笔吸墨水,于是,考试前就乱纷纷地借钢笔、借墨水。老师一边“生气”地说“告诉你们什么了?就是不听!”一边把他的钢笔掏出来借给没带钢笔的学生。考试时,老师用粉笔在灰蒙蒙、坑洼不平的水泥黑板上写题,我们则一仰一俯地抄题作答。为了避开老师身体的遮挡,我们的脖子不得不左右扭动。那时,一块黑板、一份草纸就是我们的考卷。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县城中学教书。可刚入职,我就又当回了学生——学习制作考卷。那时,虽然已是20世纪90年代,但考试命题、制卷仍需老师手工刻蜡纸完成。
因为蜡纸非常薄,钢针非常尖,稍用点儿力就刻坏了,惹得主任连声叹气,弄得我尴尬不已。为了争口气,我每天下班回到家就点灯熬油反复练习,常常练得头昏眼花、手臂发麻。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日后,我终于掌握好了那股“巧劲儿”,刻出来的蜡纸字迹清晰、间距得当,获得了整个教研室老师的称赞。然而,刻蜡纸的效率比较低,即使像我这种成手,一套考题写下来也需要一两天时间。蜡纸刻好后,印试卷也绝非易事——油墨多少、用力轻重、纸质好坏等因素都影响着试卷的印制质量,我只能继续苦练。
对于老师而言,刻印试卷难;对于学生来说,答试卷也不轻松——油墨蹭到衣袖上进而弄脏试卷,会被扣分,所以答题时只得小心翼翼地试验油墨是否已干,或用草稿纸铺垫在衣袖之下……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电脑、网络、打印机也陆续进入教研室。学校题库制卷系统完全实现了题目和试卷编制及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命题、制卷工作不再是教师的负担。随着一个个指令的输入,各种要素随即呈现在一份份试卷上,字迹清晰、图文并茂,看着特别整洁、规范。前不久,听说学校又在考虑推广无纸化考试,让学生全程在平板电脑上答题,这使我更加感慨。
欧阳修诗云:“四十年间花百变。”时代的进步让考卷的面貌大变,那些旧的考卷被时光“密封”在我的记忆中,而新的“考卷”将继续记录教育事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