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索
2018-09-14林星池马静燕
林星池 马静燕
摘 要 黄秋葵是化州市近年来引进的蔬菜新品种,是降血糖的良药,同时具有壮腰健肾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但目前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栽培技术。笔者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初步总结出一套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并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黄秋葵;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5.009
1 黄秋葵的生物学特性
黄秋葵(学名:Abelmoschus esculentus),亦称秋葵、咖啡黄葵,是锦葵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原产地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及亚洲热带。以蒴果作为蔬菜食用,具有降血糖、壮腰健肾的等作用,享有“植物伟哥”美誉,是健康、保健蔬菜。
1.1 温度
黄秋葵是典型的热带作物,喜温暖、怕严寒,耐热力强。当气温13 ℃、地温15 ℃左右,种子即可发芽;营养生长期,日平均气温15~32 ℃以上可正常生长;生殖生长期适温为25~30 ℃,26~28 ℃适温开花多,坐果率高,果实发育快,产量高,品质好;日均温低于17 ℃即影响开花结果,温度极端值低于14 ℃则生长缓慢、开花少、落花多。
1.2 水分
黄秋葵耐旱、耐湿,但不耐涝。结果期干旱,植株长势差,品质劣,应始终保持土壤湿润。
1.3 日照
黄秋葵对光照条件敏感,要求光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2 化州市的生产情况
2.1 气候条件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热带亚热带交汇地,全年基本无霜,有中国天然大棚之称。年平均气温22.2~23.9 ℃,最低气温为1月,平均为10.3 ℃,其次为2月,平均为15.4 ℃,3月为18.6 ℃;年降雨量
1 860~2 210 mm;春、夏、秋季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
2.2 种植情况
化州市于2009年开始引进试种成功,2010年大面积推广,因黄秋葵种植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发展迅速。近年来,由于国内种植面积的不断抗大,黄秋葵供求出現季节性过剩,农民种植效益有所下降。为此,笔者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种植技术的系统研究,总结出一套高产的栽培技术,为农民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3 技术措施
3.1 品种选择
应选择适宜密植栽培,结果节位低,初期产量高,发生弯曲果、小疙瘩、花色素少,收获一等级果比率高,且嫩果口感脆嫩、早熟、适应性强、耐寒、耐热的品种。
3.2 播期选择
播期是技术的关键所在,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
3.3 育苗
培育健壮的幼苗是高产的前提。
3.3.1 育苗方法
采用塑料软盘移栽法,667 m2大田用百目育苗盘32~35块。每667 m2大田用种为300~400 g。播种时气温较低,有条件的主张采用大棚育苗,散户种植采用薄膜拱棚保温。
3.3.2 种子处理
播前浸种12 h,后置于25~30 ℃催芽,约24 h后种子开始出芽,待60%~70%种子露白时播种。
3.3.3 播种方法
可用专用育苗基质品种,也可自配育苗床土,床土以六份园土、三份腐熟有机肥、一份细沙混匀配制而成。起畦,畦面与育苗盘长度相当,齐整平放育苗盘,先放2/3育苗土,播种,回平育苗土,再淋透水。
3.3.4 苗期管理
苗期保持温度在20 ℃以上,采用育苗基质或自配育苗床土育苗一般不施苗肥,若苗过弱,可在二叶期追施适量的水肥;出苗前每天中午淋一次水,出苗后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80%左右,移植前5 d土壤最大持水量保持在70%左右,在此期间要注意小地老虎、等病虫害。当幼苗长到3~3.5片真叶时移植,苗期约25 d。
3.4 大田管理
优良的管理技术是高产、优质的关键。
3.4.1 种植方法
采用高畦双行植,黑色农膜覆盖。
3.4.2 移植前备耕
起畦必须在移植一周前完成。规格为宽110 cm(包沟),畦高22~25 cm,畦面宽70 cm;起畦后,放水1/3沟,自然落干。移植前4 d,每667 m2用50%乙草胺100 mL兑水60 kg全田喷施,防田间杂草;盖上宽140 cm的黑色农膜。
3.4.3 合理密植
双行植,行距50 cm,株距40 cm,667 m2植3 000株左右。
3.4.4 科学施肥
坚持以有机质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有机、无机相结合,中、微量元素肥配合使用的原则。
3.4.4.1施足基肥
每667 m2用优质有机肥800~1 000 kg,过磷酸钙
50 kg,平衡型三元复合肥80 kg作基肥。
3.4.4.2合理追肥
移植后65~70 d进入收获期,收获30 d内一般不用追肥,30 d后气温较高,草开始生长,揭开农膜施肥,
667 m2追施有质高N高K型三元复合肥30 kg,结合中耕除草、培土;30 d后再重复一次。
3.4.4.3追施叶面肥
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氨基酸、腐植酸、钼酸氨、流体硼等叶面肥、微量元素肥。
3.4.5 水分管理
移植时土地湿润,水分能满足移植初期需要,遇干旱,10 d左右灌溉一次,5~10月是化州市的主汛期,雨日多,要注意排除积水,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80%左右。
3.4.6 整株
当进入采收期后,逐渐长出侧芽,消耗大量养分,必须摸除。
3.4.7 病虫害防治
为害黄秋葵主要的害虫有:蚜虫、蓟马、斜纹夜蛾等。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病毒病、疫病等。防治上要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进入采收期后,每日或隔日采收,施药次数要尽量减少,要选用无公害的农药。防治蚜虫、蓟马可选用吡蚜酮、吡虫啉等农药;斜纹夜蛾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农药。炭疽病、霜霉病可选用霜霉威、吡唑醚菌脂、脒酰胺、苯脒甲环唑等农药。
3.5 适时采收
花谢后4~5 d,黄秋葵嫩果已长至8~12 cm,此时果实还未被纤维化,品质好,最适宜采收。采收不及时,果实会肉质老化、纤维增多,将影响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第一果采收后,初期一般2~3 d采收一次,盛果期一般每天或隔天采收一次,采收时间宜于早晨或傍晚,采收后要及时送往市场,量多时宜储存在7 ℃~10 ℃的环境中。
4 实施效果分析
4.1 生长特点
黄秋葵花属无限花序,随开花随收。从播种到开始收获需65 d左右,常规种植采摘期70~90 d,收获期的长短与气候条件、水肥管理、植株高度(植株高度可达3~3.5 m)等有关。采用本技术种植,幼苗生长壮旺,移植后,用农膜覆盖,前期气温适宜,生长正常,但不疯长,节间不至于拉得过长,基部到第一蒴果长度比常规种植缩短8~12 cm,缩短了营养输送距离和种植高度,为减轻以后采摘难度、延长采摘期及高产优质打下基础。
4.2 产量
供应广东市场的种植区大部分在4月份播种,产品上市时间为6月上中旬;本地常规种植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种,并采用露地种植,产品上市时间为5月下旬。而采用本技术种植,4月上中旬便可以收获。整个收获期均在夏季,光、温、水等条件非常适合黄秋葵生长,从而提高了产品品質,延长了采摘时间,采摘100 d的一级商品率达85%以上。本地常规种植平均单产1 800 kg左右,而采用本技术生产单产平均2 300 kg,增产27%以上。
4.3 经济效益
黄秋葵的全年价格波动较大,从4元/kg到16元/kg不等,据统计数据显示,平均5.7元/kg,常规种植667 m2产值10 500元左右。采用本技术生产比常规种植提早45~50 d
上市,抢得市场先机,全生育期平均7.3元/ kg,667 m2产值达16 000元以上。
指导老师:刘付玉俊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