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焦枯病和青枯病的分离鉴定与防治方法
2018-09-14蒋慧
蒋慧
摘 要 桉树不仅用途广、经济效益高,而且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基于此,以其幼苗时期常见的病害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病虫防治技术,分别研究了焦枯病和青枯病的分离鉴定及防治方法,旨在为桉树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桉树;焦枯病;青枯病;鉴定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5.001
桉树是利用价值较高的树种之一,目前已被引种到世界120多个国家。我国引入桉树的时间开始于1890年,主要栽种在广州、福州和广西龙州等地,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桉树可以用于生产木材、改性材、做纤维板等多个方面,并且适应性强,因此加快推动桉树种植、林板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制约桉树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病虫害,尤其是焦枯病和青枯病,被称为桉树“癌症”,由此可以看出其对桉树生长的破坏程度是巨大的,目前我国还没有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对焦枯病和青枯病的鉴定和防治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桉树焦枯病的研究方法
1.1 焦枯病的症状和病原
桉树焦枯病又称叶枯病,其一般症状表现为:叶片前期出现水渍状的斑点,中期逐步扩散,后期则形成典型的烂叶症状。病害发生时,叶脉及相邻的组织可能还保持绿色,对于已经变棕色枯萎的部分则会慢慢变黑,并逐步向下发展。病情进一步严重时叶脉会出现死亡,整片叶子全部变成黑色,并易碎坠落。其发病的条件往往是环境较为潮湿、气温较高或营养缺失,都很容易诱发焦枯病,尤其是对于生育后期和老龄的叶片,若叶片湿度大或强光照射更容易引发这种病害。其病原菌主要有两种: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m和scoparium。
1.2 发病规律
以子实体或菌丝在桉树落叶、病枝上和林下土壤中越冬。隨着气温不断升高,越冬病原菌也逐渐释放分生孢子,从新叶背面的自然孔口或枝条伤口侵入寄主组织。随着降水量不断增多,以及多风多雨天气的影响下,分生孢子在林间飞散传播,直到11月才停止。分生孢子的飞散高峰期往往出现在全年降水量最多的月份。病原菌侵入寄主后潜育期一般为3~l0 d,林间从4月下旬或5月初开始出现新的病斑,发生高峰期在7—8月,到9月病情逐渐得到控制,进入11月后天气逐渐变冷,气温下降后降水量减少,11月中旬就停止发展。病原菌分生孢子于是通过气流、雨水飞散传播,而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木和4年生以下幼林中,同时侵染萌芽林,从植株下部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多发生在高温、高湿季节[1]。
1.3 焦枯病病菌分离制备
焦枯病病菌的分离方法可选用常规方法对试验采集的感病枝叶进行分离,而病菌的制备步骤,具体可分为3个步骤:1)选取一个PDA培养基,培养纯菌;2)再选取一个新的PDA培养基,将培养得到的纯菌菌丝接种过去;3)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无菌水将分生的孢子菌落洗下来,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悬浮液。
1.4 焦枯病病菌接种
接种前应选取无病虫害,且生长健壮的苗木,接种的方法主要采用喷雾法。接种完成后,应将实验苗木放置于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室内,并对其进行保湿48 h,然后可定期对其发病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 桉树青枯病的研究方法
2.1 青枯病的症状和病原
青枯病作为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往往给桉树种植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根据病状在叶片出现的快慢程度,青枯病的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1)急性。这种症状下,桉树叶片表现为急剧失水萎蔫,但不脱落,叶片的表面颜色以黑褐色条斑为主,根茎、木质部、髓部等位置则会出现腐烂、坏死等现象,且在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下散发出臭味。当出现急性症状后,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则一般仅需7~20 d,幼苗就会死亡。2)慢性。与急性相比,慢性症状较为缓慢,从症状出现到幼苗死亡持续3~6个月。具体症状表现为下部叶片出现紫红色,然后逐步向上发展,并且感染此病害的植株往往较为矮小,生长缓慢。后期如果得不到控制,植株的根系也会出现病变,枝条也会出现坏死。
青枯病的主要侵染来源是农田表土、垃圾肥或动物粪便为原料的基质,带菌率极高,发病机会大。林地发病则与所施有机肥有关,一般来说施有机肥,特别是垃圾肥的地方,发病机会就大,而有一些未施垃圾肥的林地发病,则应检查幼苗基质是否带菌。
2.2 发病规律
青枯病菌为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大多由根际侵入蔓延到植株维管束组织内,使植株凋萎,又可从病株的根部转入土壤再感染邻近的健康植株,在桉树适宜种植地区,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一般3月开始病株逐渐增多,6—l0月发病严重,7—9月是高峰期。高温或台风雨后造成树木伤口,温度在33~35 ℃,相对湿度80%以上时,该病最易流行[2]。
2.3 青枯病病菌分离制备
1)先选取一段病根或病枝,长度以3 cm为宜,然后用75%的酒精对该试验样进行浸泡,30 s后再用无菌水进行冲洗。2)释放病菌,将冲洗后的试验样进行外皮剥离,再放入含有10 mL无菌水的玻璃器皿中,静置30 s后,病菌就会自动扩散到水中。3)制作菌种,通过搅拌玻璃器皿中的液体,使其成为悬浮液,取出1 mL的菌液放入培养皿中,将9 mL含有TTC的Kelmen培养基土培养36 h,选取活性较强的菌落,并用无菌水洗下菌落,作为桉树抗病性测定的菌种。
2.4 青枯病病菌接种
结合相关资料,WFT培养接种法的测试结果与自然界青枯病发生的实际情况较为符合,因此在接种时可选用该方法。具体步骤为:将测试样洗净成裸根苗,然后用无菌水在玻璃容器内培养5~7 d,有新根长出时,再用配置好的菌液进行培养。接种后试验样也要放置于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室内,并定期对其进行观察[3]。
3 桉树焦枯病和青枯病的防治和控制
3.1 化学防治
随着桉树林的广泛种植,化学防治方法的用药量不断增加,成本较高,且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不宜大范围推广。同时也没有切实可靠的化学防治方法能够彻底控制焦枯病和青枯病。发现有少量的植株发病时,可根据情况采用该方法,以青枯病为例,应及时清理感病植株,集中烧毁,并对感病植株周围土壤用250 g·m-2生石灰消毒或1∶100倍福尔马林液或1%有效氯漂白粉液消毒,进行消毒时,要使消毒液充分渗透到土层中彻底杀死病原细菌,同时应对周围健康植株,用石灰、铜桉合剂或高锰酸钾处理根部。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寄主或拮抗体进行操纵,或大量引入一种或多种抗生体,使病原物的接种体密度或病害产生的活动得以减轻。防治的机理主要包括重寄生、抗生物质的作用、竞争、菌丝干扰、捕食、溶解和免疫作用等。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生物防治是最好的防治技术之一。
对于焦枯病和青枯病来说,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菌类的拮抗作用,如假单孢杆菌、芽孢杆菌、链霉菌等分泌的各种抗生素或可降解病原物的酶,直接作用于病原菌,杀死病菌或抑制其生长和繁殖。利用菌根技术,实行桉树苗木菌根化,如采用彩色豆马勃、粘滑菇、硬皮马勃等接种苗木后造林[4]。
3.3 林业技术防治
我国关于林业防治的相关条例中已经明确指出:林木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以维护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综合治理。具体来说就是以林业防治技术措施为基础,因地制宜,运用综合性防治措施来保护环境,达到促进林木生长的目的。
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加强混交林、多品系造林模式推广,避免单一树种抵抗虫害弱的缺陷。另一方面为给桉树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应在育苗期,适当提前或推迟播种,以避开虫害期,并及时进行管理,以保障苗木健康生長;造林期应提倡营造混交林;育林期要及时进行幼林的抚育管理,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在病害高发的季节要注意苗圃、林地开沟排水,加强通风,控制密度。
3.4 森林植物检疫
森林植物检疫是一种预防性的防治措施,它是由国家颁布的,避免携带危害病种苗流入的重要手段,具体工作包括:开展病虫害普查、划分疫区和保护区等,对于促进我国林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桉树焦枯病和青枯病的防治,一方面可实施检疫准入制度,确保调入的桉树苗健康、强壮,另一方面还要建立无检疫对象苗圃,严把育苗种子与繁殖材料检疫关,做好产地检疫工作,保证出圃苗木合格有效。此外还应设置检疫对象隔离带,避免病害高发季节传播病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经济损失。
3.5 选育抗病品种或品系
所有桉树品系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根部,而且具有不同抗病性的桉树各品系之间其多酚氧化酶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青枯病、焦枯病抗性较强的桉树品系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比抗病性弱的品类高。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电泳在分析中就发现,在不同抗病性的桉树种类之间,就同工酶谱带在条带数及各条带的相对强弱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也说明了与桉树对青枯病、焦枯病的抗性差异有关。在相同条件下,表现高抗性的品系可推广种植。此外,应利用高新技术,实施抗病基因转移技术培育。
4 结语
由于桉树的独特优势,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种植,为了确保桉树成林,就要做好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做好焦枯病和青枯病的防治工作一方面可通过加强抗逆性育种研究、推广抗青枯病品种;另一方面还要采取防止苗期感染的预防措施,建立完善的桉树焦枯病和青枯病预防机制,从而才能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桉树种植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全助.桉树种系对焦枯病抗性的初步测定[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4):297-299.
[2] 黄金使,陈晓明,吴幼媚,等.尾叶桉抗病无性系的筛选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8(1):4-7.
[3] 吴志华,谢耀坚,罗联峰,等.我国桉树青枯病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2007(4):569-575.
[4] 郑美珠.桉树焦枯病发病规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4):339-343.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