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132”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09-14丁志春梅霞

关键词:学生本位思政课教学改革

丁志春 梅霞

摘 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愈加复杂化,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存在的问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学生本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条主线,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实施线上线下、实践理论、认知行为三大结合,建立知识与行为两项考核的评价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132”教学模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书本理论中走向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学生本位;社会主义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7-000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必须围绕“培养人”这个核心来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网络原住民”之称的95后大学生走入大学校园,他们的思维方式、信息渠道以及情感目标等都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改革模式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首先,思政教育環境接受着全球化的变革和洗礼,社会状况瞬息万变,文化传播日益广泛迅速和多元化。其次,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正经受着网络信息化的冲击和考验,网络信息以其便捷、快速和开放等特点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最后,思政教育客体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新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媒介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情感都与过去显著不同。这一系列的变化,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亲和力不强,与大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

思政课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它的统编教材是为了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充分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1]。但不可否认,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材内容缺乏新意,脱离现实,每年的修订只是用几句话或几段话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机械地加以注解[2]。从语言结构上看,多以条框式、教科书式的表达为主,即使一些历史事实或者生动案例,也多是抽象式概括式的表述,缺乏新鲜话语,这都与当前大学生便捷的信息渠道及日新月异的思想内容不相符,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手段单一,与大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不相适应

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正在逐步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的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给大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改变[3]。但是,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手段上长期处于教师一言堂的方式,“在强调学生接受学习的同时,较多关注传递‘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较少关注‘为什么‘怎么样的认知、态度和情感问题”[4],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压抑,情感表达被忽略,难以使学生对理性教育的知识内容产生情感接纳和认同。

(三)评价方式不科学,与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不相符

在传统的思政课考核中多采取与中学类似的一张试卷定成绩,虽然有些学校也采取了平时成绩的认定方式,但这些平时成绩也只限于学生日常考勤的认定,这种考试方式仅起到了知识学习的导向作用,远没有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从根本上背离了考试评价体系的初衷,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也不利于教师的“教”[5]。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的来临,抽象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面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及考核机制的全方位的考验和洗礼。

二、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得知,当前思政课教学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统编教材不能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片面的考核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探索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能正确认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教材不等于教学的全部。思政课的教材是经过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形成的一套系统的、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6]。但是教材体系不等于教学体系,统一教材也不是为了限制创新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范式和观点,在正确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方法灵活、手段多样性的教学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思政教师生搬硬套地照本宣

科,缺少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一环,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脱节,反过来又指责思政课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将思政课教学的改革瓶颈归责到统一教材上,这是造成思政课教学内容亲和力不强、课堂教学枯燥的直接原因。

(二)未能正确把握思政课教学任务的全部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教师需要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说深说透,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在情感和行为内化中,则需要强调在培养学生情感认同时,发展学生的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传统教师一言堂所达不到的。

(三)未能正确理解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

高校思政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人文教育必须注重情感教育才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7]。实际上,高校大学生的情感行为和认知行为是统一的,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模式应以能力考核为目标,着眼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所以思政课的考试,不只是对学生过去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一种评定,还要通过一次次考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最终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8]。

如果在教学中割裂理论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又在考核中只用一张试卷来考核知识掌握程度,这显然是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片面理解,也是造成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132”教学模式的探索

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发展理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反复的改革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日常教学体系,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课“132”教学模式:所谓“1”,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一条主线,重构课程教学体系;“3”,就是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线上线下、实践理论及认知与行为的三方面结合;“2”就是实施认知和行为两个考核的统一,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一)接大学生思想“地气”,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在大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也是思政课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直面难点痛点,关注热点焦点,开发了一套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泛雅平台的思政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含电子版)、《思政技能大赛成果集锦》、情景剧表演光盘等。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一环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线,变抽象的教材知识为接大学生思想“地气”的教学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图1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为例来说明。

(二)显大学生主体地位,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让思政教师处于“末”势,忽视教师地位,而是要加强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强化教师的育人作用,突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1.线上与线下结合。线上慕课平台中教师指导学生线上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学习任务,参与讨论,提交作业等;线下课堂上学生要跟着教师精读理论难点,分析热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一步消化线上的理论知识。

2.实践与理论结合。大学生是否接受一种价值观和这种价值观能否与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相印证是紧密相连的[9]。我们突出实践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放在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参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师生诵读、情景剧表演、农林大讲坛等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与农林专业特色相结合,开展华西村新农村调研、“亚夫”访谈等活动,坚定学生学农爱农情结。

3.认知与行为结合。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认知体系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体系结合起来,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最终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

(三)秉立德树人之本,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方式,采取知识点的认知考核与学生实践操作、日常行为考核等相结合。采用“人机对话”、慕课随机组卷、论坛讨论等方式进行认知考核,形成“第一份成绩单”。结合学生在思政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日常行为养成等进行行为考核,形成“第二份成绩单”,第二份成绩单在学期思政课结束后由思政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评定后,再结合辅导员、团委、学工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按1∶1比例给出当学期的第二份成绩单。两份成绩单最终合成学生的思政课的总成绩。从制度上解决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成绩与实际操行表现相脱节的问题,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各环节考核的全面覆盖,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科学合理。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132”教学模式的应用

及效果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132”教学模式自探索并逐步应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理论中“走”了出来,在生动的教学中“活”了起来,在学生日常行为中“动”了起来。

(一)教材体系转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理论中“走”出来

我们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材知识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个微课中,并通过形式多样、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呈现出来,依托學院SPOC平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慕课平台的访问量已达107万之多,学生好评率达95%,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感受到了乐趣,获得了情感认同,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完美对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理论中“走”了出来。

(二)教学方式创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动教学中“活”起来

“线上线下、实践理论、认知行为”的三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理论内容融入到师生互动、活泼有序的教学活动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实践与理论形成良性协调互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动有序的教学活动中“活”了起来,具体如图2所示。

(三)评价机制改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行为中“动”起来

以生为本,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慕课平台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及日常素质行为测评,改变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方式,让走进大学生思想深处的思政理论向大学生日常行为渗透,将认知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统一,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近两年先后有30多个学生获得省级三好学生或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15个班级荣获省先进班集体称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日常行为中“动起来”。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培养人”是一门大学问,高校思想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新时代,新挑战,我们面对的探索和改革还在继续,虽然我们的“132”教学模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但在目前仍不失为一种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王跃,王刚,周莲芳.运用网络教育平台改革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C]//李梁.切问近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首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论文 集:上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172-177.

[2]王建辉.以创新理念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C]//李梁. 切问近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 暨首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大 学出版社,2011:8-14.

[3]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 学术月刊,2014,(6).

[4]李梁.“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J]. 中国高等教育,2014,(2).

[5]张丽华.以改革考试评价模式为突破口,推进高校思政课 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1,(16).

[6]孙自胜.以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C]//李梁.切问近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方法创新研讨会暨首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论文集:上 册.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80-85.

[7]李建华,李丽红,曾崯.情感教育: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 质的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8]刘国辉.论“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J]. 改革与开放,2010,(18).

[9]陈大勇,刘清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 实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猜你喜欢

学生本位思政课教学改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