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时代下大学生社团活动建设
2018-09-14王鹏飞
王鹏飞
【摘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我国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社团活动的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介绍,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发展现状和不足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社团活动的改革适应“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社团活动;社团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开始变得全面、多方位,逐渐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高校共青团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主力军,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活动组织,在健全大学生人格、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全国高校社团工作,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决定在部分高校联合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2016年,共青团中央为了推进团学组织深化改革、促进高校共青团事业新发展,提出在高校中要逐步推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面对这一改革形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对大学生社团工作提出了诸多要求,同时,面对这一新趋势,大学生社团活动也要由内而外进行转变,适应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思路。
一、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发展下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大教学和育人平台,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然而,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加入到第二课堂当中,这使得第二课堂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管,导致其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基于第二课堂这一缺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应运而生。
(一)内涵和意义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指的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客觀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经历和成果,形成可量化、可视化的考评结果,从而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适应经济发展、顺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化教育改革这三方面的作用。二是顺应学生发展规律和需求,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为满足大学生就业这一根本性需求,“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科学的、量化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使其努力的方向更好地契合社会的需要和岗位的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三是促进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第二课堂成绩单”涵盖面之广使得高校共青团的绝大部分工作都能够在这一制度下得以系统、协调地运作,成为学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枢纽中心。同时,以往各自为营的活动和项目也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推广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功能和作用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主要应具备六个方面功能:一是客观记录。通过该平台,学生参与的所有活动,如党团日活动、学术科研活动以及任职履历都能真实客观地被记录在案。二是科学评价。每学期、每学年,都会生成一份多维度的学生成长反馈单,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科学评价,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三是促进成长。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反馈,能够激发学生广泛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四是提升工作。可使高校共青团工作从各自为营向统筹协调进行发展,倒逼共青团工作转型升级,推进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建设。五是服务大局。共青团通过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能够有机融入学校育人工作全局,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大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为学校党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六是融入社会。通过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可以为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科学参考,搭建学生、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效连接平台。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和教学的一大重要载体,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目标和内涵不谋而合。
(一)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社团的规模和数量也随之不断扩大。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思潮的推动下,社团的建设由小变大,由单一走向多样,由学校走向社会,给社团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也扩大了社团发展的外延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参与社团活动对自身素质提升和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也渐渐将社团作为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一大窗口。因此,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社团活动也呈现出多样化、规范化的特点。社团活动类型由最初的娱乐健身型发展成理论学习型、文化艺术型、专业研究型、实践参与型和管理服务型等新兴、多样化学生社团。管理方式也从最初的“散养”式管理,逐渐发展成“统一”式管理。各大社团由校社联或校团委统一标准进行管理考评,使得社团在规章制度建设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
虽然,社团活动发展至今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变,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目前高校社团的问题可归为两类:第一类是社团外部管理环境的问题,如学校重视不够,科学定位不准;活动束缚较多,物质条件匮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第二类是社团本身存在的问题,如社团的数量和类别急剧增加但发展不平衡;学生社团的功能在增强、作用在扩大,但内部管理尚不够规范,社团内部较混乱;活动随意性强,社团方向易出现偏差;社团经费使用及活动开展缺乏监督和计划等。
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大背景下,对社团活动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社团活动的建设和发展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工作设计,将努力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一是在内容设计上,主要涵盖五个方面:党团学工作履历、志愿公益经历、参与团学活动情况、实践活动经历、创新创业创优等。除此之外,各地各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自己的特色项目和课程模块。二是在评价标准上,坚持“客观为主,兼顾主观”的原则,从客观上建立可量化的科学考核体系,同时探索主观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合理标准。三是在呈现方式上,坚持客观性、价值性、简便性原则,在成绩单的设计中强调科学实用和用户体验。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对活动和内容的要求,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平台,本文对社团活动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发动,全员参与。从学生入学伊始,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积极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普及教育。利用入学教育的契机,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把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和细则了然于心,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提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意识,提升对社团活动的认识。
2.統一组织,统一管理。在校团委的统一组织安排下,由院团委负责组织安排第二课堂相关活动事宜;设立院第二课堂联络员,及时处理学生反馈的问题,学分、证书的认证,做到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从而提高社团活动开展的规范程度,避免社团活动的“浅、窄、粗”,使得社团活动更具有延展性。
3.提升质量,开展课程化试点。依托第二课堂平台,对社团活动进行追踪和数据分析,细分社团活动,精准定位受众群体,以及提供更好的精品活动。
4.追求特色,推动全校性参与。在日常活动方面,将讲座、培训与第二课堂系统对接,利用第二课堂系统发布相关活动信息,学生在系统上报名,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馈。第二课堂的开设成功解决了学生找不到喜爱的活动、好活动找不准喜欢的学生这一信息不匹配的问题。如,第二课堂的开设更好地扩大了笔者所在学校美术学院特色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面,越来越多跨系院的同学参与到书法、篆刻、绘画、雕塑、手工、棋艺、摄影、收藏、设计、动漫等活动当中,也更好地将这些手工技能和资源与全校同学进行分享。
三、总结和讨论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逐渐成为各大高校共青团建设的重点工作,给社团活动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推广进一步带动了高校社团活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意识到参与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单纯从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来说,也为社团活动带来了一批数量庞大的参与者。“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激发社团开展各类活动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给社团活动质量打分。提高社团活动的系统性和活动后期的拓展性成为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社团活动质量提升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高校社团活动是两个共生的关系。“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了量化要求,也集中体现出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而社团活动正是将这些综合能力进行分解、整合最后输送给学生的一大平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科学性离不开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价值则集中体现在“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认可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