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栗灯

2018-09-14周静

少年文艺(1953) 2018年7期
关键词:阿爹二舅绣花

周静

1

二舅婆说,这个故事谁也不能说,除非……

2

那时候二舅婆还不是二舅婆,是扎着麻花辫、绑根花头绳的大姑娘。

二舅婆的家在大山深处的深处。从她现在和二舅公住的山寨出发,脚程快的话,走上两天就到了。二舅婆家住在山腰上,沿着山溪往下,山谷还住着好几户人家。二舅婆的阿爹喜欢大山:“住山腰多好,一抬头看到山岭岭,一低头看到山脚脚,哪里都不耽误。”

二舅婆才没这么觉得。不耽误?哼,耽误得可多了。她早起帮着阿妈打扫屋子,煮好粥,洗好衣物,晾上竹篙,晨雾还没散。可等她一边啃着煮玉米一边跑到“山脚脚”时,村里的姑娘们都悠然自得地坐在“花屋屋”里,一边说着话,一边绣开了花。

说是花屋屋,其实是一个木亭子。木亭铺着木板,村里的姑娘们都爱带着自己的针线篓,坐到这里来纳个鞋底,缝个衣服,绣个花什么的。有时候老婆婆们得闲了也会来这里坐坐,看看这些花朵一样的大姑娘们,满脸的褶皱就会舒展开。大家可喜欢老婆婆们来了。老婆婆们的嘴里嚼呀嚼的,随随便便就能嚼出一段“古”来。山里管讲故事叫“说古”。

近中秋了,大家都赶着绣花垫子。花垫子就是绣花的鞋垫。天气一点点凉起来,光了一个夏天的脚得收起来,收进鞋子里。这时候,大姑娘们把绣好的花鞋垫往家人的布鞋里一铺,哇,脚下步步生花,心里多舒坦啊。

这天下午二舅婆来得晚,等到村里的姑娘们都回去了,她还一个人坐在花屋屋里忙活着。差一点就可以收针了,她想赶出来。阿爹每早每晚都要到她的针线篓里瞅瞅呢。

天光暗下去,虫鸣喧闹起来。

二舅婆绣花跟别人不一样。不光花样子不一样,绣法也不一样。竖三针,叠在上面横一针,花纹微微凸起,看着有趣又不磨脚,刚刚好。横的这一针位置特别重要,上了呆板,下了显得乱。

光线越来越暗,暮色合拢下来,完全看不清了。二舅婆叹了口气,把线收进篓子里,准备回去。

这时,从小路上走来一盏灯。

二舅婆大喜,借点光把这双花垫子绣完了,晚间阿爹回来翻针线篓看到,得多高兴。

花屋屋不像龙头亭,在村头大路边,时不时有赶脚的歇歇。花屋屋在村尾,很少有外人路过,安安静静的,正适合给姑娘们绣花。这个时候打灯经过的,一定是村里人。

二舅婆站起来,高兴地冲着灯光喊:“哪个呀,借点光啊。”

“借点光,可是要还的呀。”是个老婆婆。

会是谁呢?二舅婆一边想着,一边咯咯笑起来。还从没听说光要还的呢,这个老婆婆有意思。

“还就还,您来吧。”

“我当时怎么就回了这么一句话呢?”每次说到这儿,二舅婆都会拍着手插一句,“要是我说……”

“说什么呢,二舅婆?”

二舅婆摆摆手,不说话。

3

灯光进了花屋屋,二舅婆才发现这个老婆婆从没见过。

“您住哪村啊?”

山里村子小,逢上赶集,七里八乡的人都会去。这赶集从小赶到大,附近几个村寨的老婆婆,二舅婆都认识。

“我嘛,住山里。”老婆婆笑眯眯地指指隐藏在黑暗中的大山。

二舅婆了然地点点头。有些人家并没住到村寨里,而是住在山弯弯或是山脚脚里,隔得远,家里的老婆婆是很少出来的。

老婆婆把灯凑近针线篓。是盏灯笼,灯罩底下圆圆的,顶上有个小尖尖,就像是一颗——二舅婆眯了眯眼睛——对,就像是一颗板栗。灯罩不知蒙的什么纱,不像平日里用的灯笼,晕晕一团光。光亮从灯笼里透出来,光线还是一丝丝的,清晰明亮。

“栗灯。”老婆婆笑着说。

“啊?”

“这盏灯的名字。”

灯有名字!

二舅婆心里一惊。她仿佛记得阿妈好像说过关于名字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偏着头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姑娘?”老婆婆又把灯凑近了一点。

“啊,借光借光。”二舅婆回过神来。

有了光,她手上的针线走得飞快。竖三针,叠在上面横一针,花纹微微凸起。

“你绣的是山?”老婆婆惊诧地问。

二舅婆抬头得意地笑了一下。村里的女孩绣花垫子,喜欢绣花、绣鸟雀。二舅婆才不只绣这些。阿爹喜欢山,得闲的时候常常坐在屋场里,对着山一看就是大半天。当然得给他绣山才行。连成排的彩色三角,就是连绵的大山。三角之间绣上彩色的波纹,就是山间的小溪。有山有水就有好生活。阿爹心里明白着呢。

三针、五针、九针……

“好了。”二舅婆说着,准备收针,“耽误您的事了。”

“我看看。”老婆婆接过花垫子,“啧啧,真是心思巧,怎么能想得到,怎么能想得到!”老婆婆赞叹个不停。

二舅婆高兴得脸发烫,不好意思地说:“这是给阿爹准备的……”

“不要不要不要。”老婆婆赶紧摆手,“就是觉得绣得稀罕,这么大的花垫子我也用不上。”

二舅婆噗嗤一声笑出来。阿爹总说“大脚走四方”,他的脚比一般山里汉子的脚还要大,每次做鞋阿妈都说要多费一尺布。鞋大可不就花垫子也大,谁拿着都用不上。

“要不,我给您绣一双花垫子吧?”二舅婆说。

老婆婆眯了眯眼睛:“不用绣花垫子,你把光还给我吧。”

光怎么还啊!

二舅婆急了。

“你答应了的。”老婆婆说。

“我……”二舅婆一下卡壳了,“我……”

4

老婆婆走了。

她没有提走栗灯。

二舅婆糊里糊涂地就打着灯回去了。

阿爹和阿媽正等着她吃饭。看到二舅婆提着灯笼回来,阿妈劈手就夺了过去。灯笼晃来晃去,光却连丝毫忽闪都没有。

“不是油灯,也不是烛火。”阿爹说。

“哪里来的这么个稀罕东西?”阿妈问。

看到他们严肃的样子,二舅婆又急又担心,哭了起来:“花屋屋里……绣花……天黑……老婆婆……打着灯……借光……要还……”

这么断断续续的,阿爹和阿妈听了好几遍,才弄明白事情的经过。阿爹拿着栗灯就要去还给老婆婆。

月亮已经上来了,月光照出山岭起伏的曲线。山一座连着一座,一座叠着一座。茂盛的山林贴着山岭,藏在深深浅浅的曲线里。

阿妈叹了口气。

“吃饭!”阿爹一转身,进了屋子,“还就还,白天有日光,夜里有月光,火把有火光,油灯有灯光,光嘛,到处都是到处都有,还一些光算什么。吃饭吃饭,吃饱了啥事都能办。”

二舅婆眼泪都没擦,就噗嗤笑出来。

阿妈也笑了:“走走走,吃吃吃。”

阿妈煮了粥,还把玉米粒糅进糯米粉里,粘上芝麻,炸了一大盘玉米球。

“好香!”二舅婆拿了个玉米球咬上一大口,含含糊糊地说。

“能不香吗,你阿爹傍晚才从山岭岭上掰回来的玉米棒子,多新鲜!”

阿爹在山岭岭上开了一片地,种了玉米,还种了南瓜。

“山岭岭,太阳晒得时间久,种出来的东西格外香。”他说。

真的是这样。山岭岭上刚掰下来的玉米棒子,剥下玉米皮,啃上一口,那清香!再吃屋后玉米地里的玉米,就觉得有些“水水的”,味道不干脆,不够甜。

吃上几个玉米球,二舅婆心情好起来。

“这灯……”

“栗灯。”二舅婆打断阿妈的话,说。

“什么?”

“栗灯。”

“什么栗……”阿妈突然明白过来,抬手就在二舅婆头上敲了一记,“有名字的东西你也敢往家里带!告诉过你,有名字的物件就有来历,来历不清楚不能往家里带!”

对对对,这会儿二舅婆想起了,“有名字的物件有来历,不能随便往家里带”,阿妈就是这么说的。可是已经晚了,带也带回来了。

她可怜巴巴地看着阿妈。

阿妈瞪了她一眼,把栗灯提过来。

栗灯发出柔和明亮的光,比日光凉,比月光暖,屋子里有着一种从没有过的明亮。不管是被柴火熏黑的炖罐、竹片已经被磨得光滑细腻的老竹篮、凳腿被修过的长凳、散落下来的木柴,或者是篮子里的玉米、墙角的小南瓜、晒干的花生、挂在梁上的成串的蒜头和辣椒,都有了一种莹莹光泽。

二舅婆清清楚楚地看到长凳上的那朵“小花”。

那还是她七岁那年的事情。阿爹用林子里倒下的一棵大树做了这条长凳。长凳散发出树木的香味,让她想起那片林子。林子里有一片野花,花朵就拇指那么大,每次雷雨过后都会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她拿起阿爹的凿子,在长凳上刻下了这朵花。

多少年了,她都忘了曾经刻过这么一朵花。

“真是个宝贝。”阿妈说。

“连灯骨都没有。”阿爹说。

灯笼要有灯骨,在灯骨上才能糊灯罩。

5

真是个宝贝,该亮的时候会自己亮上来,该熄灭的时候会自己黑下去。

二舅婆不爱去花屋屋了。她喜欢上了在栗灯下绣花。

原本阿妈是要把栗灯收起来的:“少照点,也少还点。”可被栗灯的光照亮过,把它收起来,屋子里总觉得不是个滋味,暗沉得很,不舒服。阿爹别扭着说“什么都看不清”,削锄头把的时候刀锋一偏把草鞋尖切掉了,差着一片草叶的厚度就切到脚趾了。阿妈惊出一身冷汗,赶紧把栗灯拿了出来。

它可不像油灯,灯光老是会闪,晃得眼花。

在栗灯下,什么都清清楚楚的。米白的线和乳白的线摆在一起,永远都不会拿错。而且,二舅婆总觉得,在栗灯下绣的花样,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绣的草叶似乎会随风飘动,绣的花朵似乎弥漫清清花香,绣的山峰会有投影,绣的溪流会有波涛。这个秘密,她谁都没说。

不用再守着日光最好的时候来绣花了,她白天跟着阿爹满山跑。秋日的大山正是丰收时节。醋栗全熟了,半透明的小果子红艳艳的,连着几片绿叶子一起采回来放在陶盆里,摆在桌上别提多欣喜了。每晚绣花的时候,二舅婆绣累了,抬头看一眼,哇,眼睛一下就水润了。野板栗也熟了。圆圆的板栗胖鼓鼓的,颗颗饱满,用小竹筐装着,摆在醋栗边上,真叫人好心情。葡萄一挂一挂的,一找就是一大片,得用大竹篮装着提回来,紫澄澄的颜色水汪汪的。还有果肉青绿色的猕猴桃,胖乎乎的大青枣,圆鼓鼓的大柚子,有时还能找回一罐蜂蜜来。哇,采百花的蜂蜜里永远都流动着一层阳光的金黄。

二舅婆的日子一下子有滋有味起来,绣出的花样子也多了,不光是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醋栗、野板栗、葡萄、青枣、蜜蜂……都是现成的,就摆在眼前呢,描描畫画的就绣到了衣襟上、鞋面上、头帕上、腰带上。

二舅婆走到哪儿都觉得自己变香了、变甜了。

日子一香甜就溜得飞快。

等到阿爸从山岭岭上收回一推车的大南瓜,第一场雪就飘下来了。

6

云层低沉,半下午的时候,屋子里就很暗了。

火塘早就烧起来了。柴火噼啪噼啪烧得很旺,闪耀的火光往四周投下跳跃的影子。

阿爹从屋外进来,带来满身寒气。

阿妈拿来芦苇扎成的小扫帚,帮他扫落身上的积雪。

“把灯拿出来,屋里不亮堂。”阿爹说,“雪下大啦,咱们煮一壶甜茶。”

阿爹说的甜茶是阿妈的拿手绝活。秋天的柚子皮洗干净,刻上花纹,和麦芽糖一起煮,等糖汁煮进柚子皮里,再晒干,收起来。煮甜茶的时候,拿出一块,放进罐子里,等水煮开了,加入蜂蜜搅拌开,哇,酸酸甜甜带着百花的香味,那滋味!

阿爹很喜欢喝甜茶,闲下来就要阿妈煮。他还喜欢放蜂蜜,每次喝甜茶,还要格外往自己的碗里加上一勺。

“哎。”阿妈扫了雪去收拾茶罐,二舅婆去拿栗灯。

现在,说到灯,没别的,一定是指栗灯。

“丫头,灯呢——”二舅婆从里屋出来,阿爹问。

二舅婆扬了扬手。

“哪儿?”阿爹又问了一句。

“呀,栗灯不亮啦!”阿妈把茶罐架在火塘上,一抬眼就看到了。

可不是嘛,平日里明明亮亮的栗灯,这会儿沉默在黑暗里,一丝光都没有。

“油点完啦?”阿爹搓着手,“这可不好意思,光没还上,把人家的灯给点完了。”

“要不装点桐油进去?”阿妈问。

秋天新榨的桐油,原本是留着把家里的老木房子刷一遍的,可舍不得往油灯里添。

二舅婆看看手里的栗灯,细软轻薄的灯罩沾上油多可惜啊。再说了,油从哪儿添啊。栗灯没灯骨,也没个接口,阿爹研究过半天,也没能把灯罩取下来。取不了灯罩,还添什么灯油啊。

罐子里的水咕噜咕噜冒起了泡,阿妈往里添柚子皮。

砰砰砰——

屋外响起了敲门声。

阿妈看了阿爹一眼。

二舅婆家住在半山腰,平日里很少有人过来。这么大的风雪,会是谁呢?

二舅婆不安地看看手里的栗燈,很想把它藏起来。

阿爹去开的门。

门外什么人都没有,门口放着一盏灯。灯罩底下圆圆的,顶上有个小尖尖,就像是一颗——上好的板栗。

“栗灯!”

二舅婆看看自己的手,手上空空如也。洁白的大雪里,那盏灯发出温暖的光。

她追了出去。雪纷纷扬扬落在她身上。

“借点光,可是要还的呀。”在纷飞大雪里,传来略带笑意的声音。

老婆婆!

是那个老婆婆,就是那个打着栗灯来花屋屋的老婆婆。

二舅婆想追上去,可是她的脚就是提不起来,嘴里还不由自主地接了一句:“还就还。”

7

每天晚上,屋里仍然是亮堂堂的。

可在这亮堂里,阿爹不再削扫把、刻木盆、修农具了,阿妈也不缝补衣物了,二舅婆更不愿意绣花了。

大家都觉得这光亮扎眼起来。

“收起来收起来。”阿爹说。

阿妈早就把油灯擦得锃亮了。

听到阿爹的话,她麻利地往油灯里添上桐油,点着灯芯。灯火闪了闪,亮了。二舅婆舒了口气。

栗灯收进屋角的大木箱里。

唉,冬天屋子里黑得快。起风的日子,下雪的日子,从早到晚,屋子里都是昏昏暗暗的,点上油灯也不管用。这怎么绣花啊,别说分清米白和乳白的线了,那天二舅婆还把冰糖柑绣成了红色。红色的冰糖柑,哼!

这样的光线,只适合打瞌睡。

从早到晚整天打瞌睡,多无聊啊!

阿爸叮叮当当敲敲打打的声音没有了,他也不爱讲山里的事情了。从前,他一边削木头一边说话,不知道说得多带劲。阿妈倒还是一样地忙活着,煮汤烧水做饭缝补衣裳。

二舅婆把针线篓端出来又收进去,不干活觉得不自在,干活吧,怎么干啊,要是再绣出一个红色的冰糖柑,还不被村里的姑娘们笑死,也不知道以前的冬天是怎么过的。

她叹一口气,阿爸也叹一口气。他们看着阿妈,再叹一口气。

阿妈理也不理他们。

“借的东西要还,没想好怎么还,就不能拿着用!”阿妈说。

阿妈说得对,可日子好无聊啊。

“人啊,不能闲,就跟绣花针似的,一闲就生锈。”二舅婆说。在那个冬天,她就给闲得生了锈,哦,不对,是闲得生了病。她茶不思饭不想的,连傍晚阿妈炒的腊肉饭她也提不起筷子来。

阿爸说,二舅婆的圆圆脸都要瘦成锥子了。山里什么都讲究个饱满圆润,尤其是女孩,脸蛋圆鼓鼓、红润润的,才可爱嘛。

他砰地打开木箱,从里面拿出栗灯。屋子里一下就柔和明亮起来了。

“光怎么还我们不知道,但只要我们家有的,请你随便取用。”阿爸对着栗灯说了一遍,又打开门,对着正被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的大山吼了一遍。

“我觉得栗灯的光那时候闪了一下。”二舅婆跟我说。

8

日子一天天又舒坦起来。

出不了门的天气里,栗灯从早到晚地亮着。二舅婆拿出针线篓,绣山绣水,绣花绣瓜。阿爸也摆出他的凿子锥子刀子,乒乒乓乓叮叮当当削他的木头。

最先发现变化的是阿妈。

“南瓜少了两个。”她说,“玉米好像也少了。”

“怎么会少呢!”阿爸把屋里屋外翻了个遍,也没找到老鼠洞,“肯定是你数错了。”

“没错。”阿妈肯定地说,“一共收了十六个南瓜,做南瓜馒头吃掉一个,做南瓜粥吃掉一个,煎南瓜饼吃掉一个,蒸南瓜吃掉一个,还剩十二个,可你来数数,怎么数都只有十个。”

“收了十六个南瓜吗?”阿爹挠挠头。

“十六,我清清楚楚记着呢,就跟丫头绣在我衣襟上的南瓜花一样多。”

这就不会错了。

南瓜到哪里去了呢?

不单南瓜少了,玉米少了,醋栗煮成的果酱有天也空了一瓶,还有葡萄泡的酒也少了一瓶,罐子里装的蜂蜜也矮了一层。

二舅婆的脸色却越来越红润。

那些阴沉沉的天气中,屋子里满满都是葡萄、南瓜、醋栗、玉米、蜂蜜的香味。那些香香甜甜的味道把二舅婆的梦都熏得香甜可口。

阿爸把屋子收拾了一遍。他不让阿妈再找这些东西了。

每次说到这里,二舅婆都会瞅着我问:“丫头,知道那些南瓜、玉米到哪里去了吗?”

我当然知道。这个故事都听过很多很多遍了!可我还是摇摇头。我喜欢听二舅婆讲故事的结局。她会一把搂住我,在我耳边说:“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啊,我把答案告诉你。”

我赶忙点头。

“阿爸说,那些南瓜、玉米、野果子里,藏着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光。”说这些话的时候,二舅婆的声音会轻了又轻,就像是一阵小小的风在我耳边吹动,“我们把光还上了。”

“二舅婆,栗灯一直亮着吗?”

“亮着啊,我们把山野里最好的粮食、蔬果全收回来放在栗灯旁边。它可真是个好宝贝,该亮的时候就亮,该熄的时候就熄。”

“给我看看嘛!”

“没啦。”

“怎么会没了呢!”

二舅婆叹了口气:“唉,可不是就没了。”

大年的夜晚,雪厚厚地盖着山岭。屋子里,栗灯亮着,火塘烧得旺旺的。二舅婆坐在栗灯下,阿妈在煮甜茶,阿爸拿火钳翻烤糍粑。栗子在火堆里跳,埋在炭火下的红薯也香了。果酱瓶子打开了,蜂蜜罐子打开了,屋子里暖烘烘的,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香甜味儿。果子、蜂蜜、花朵、树叶……似乎整整一年山里好闻的香味儿都在这一刻冒出来了。

“够了够了,还够了。”突然,在这满屋子的香味里,二舅婆听到老婆婆那熟悉的笑声。

“然后呢?”我着急地问。

“没了。”二舅婆说,“没有然后了。”

栗灯不见了。

“这个故事谁也不能说,除非……”

“除非栗灯不见了。”我说,“二舅婆二舅婆,为什么要等栗灯不见了才能说这个故事呢?”

二舅婆抬眼看看四周,偏着头凑得更近了。

“告诉你,我听到栗灯里传出过老婆婆的笑声……”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柔和又明亮。

猜你喜欢

阿爹二舅绣花
老游击队员之歌(散文)
走向深处
阿爹 , 我回来了
生活还欠你一场风花雪月
二舅的脸真白啊
早春,就着一条绣花裙
下“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各显神通”
二舅的红包
小保姆斗海归
二舅当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