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通识课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及改进

2018-09-14左晓虹

青年时代 2018年16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左晓虹

摘 要:通识课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现状进行分析,对比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现状进行论述,着重在在通识课程涉及领域、课程体系、开课方式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并尝试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一、国内高校通识课程现状

(一)各高校积极推进通识课建设,地域与经济差异明显

在我国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在各省区分布不平衡,这一状况导致通识教育表现出很明显的地域性,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研究样本采集数据库,对近年来公开发表于CSSCI期刊中的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统计,统计结果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通识课教育的发展地域不平衡性。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排前五名。

(二)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分量逐步提升但结构不合理

从某种程度上讲, 通识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反映了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各高校通识课学分在总学分中都占有较大的比重。总体来看, 通识课程在各个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通识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对具体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安排。一是通识课程设置体系模糊,课程设置体系边界不清。比如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职业拓展课等与通识教育课程混杂在一起;二是通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强。对于通识课程所涉及各学科领域应当开设哪些具体课程,缺少衡量标准和基本框架,各门通识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程开设比较随意;三是通识教育课程数量不足,通识课程的类别、数量不足,缺乏综合性较强、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制约了通识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缺少通识教育相关的组织机构

要做好通识课教育教学,需要建立通识教育相关的组织机构。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有自己独立的管理机构,文理学院设专门常务委员会负责核心课程的具体事物,常务委员会一般由文理学院的院长担任主席。我国港台地区的高校几乎都设有独立的通识教育部或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研究通识教育的理念,审定通识教育规划等任务,机构成员有学校领导、各院系领导和资深教授及学生代表等,负责全校通识教育的日行政管理工作和通识课程的设置、安排、协调及意见反馈。

二、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通识课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通识课建设现状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规定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通识课要修满4.5个学分,学生选课学期为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下学期,大一、大二在校人数在15000人左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根据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建设通识课程。自2003年正式开设通识课程以来,数量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质量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结构上从零散开设到渐成规模,逐步形成相互关联的通识教育课程集群,依据《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2017年全院开设的通识课程达52门。整体看课程设置比例不够均衡,尤其是哲学与思维类课程严重不足,生命健康、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类课程偏少,并且还有部分课程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本素质模块重合。

(二)通识课存在的问题

1.公选课数量偏少与学生选报人数多相矛盾

学校2017级通识课数量为 52门。但相对于目前万人规模的在校学生而言,开设课程总量尚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选修课种类相对偏少,学生选课的余地有限,往往受申报人数的限制,使许多学生无法如愿。而按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又必须选修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课程数量少学生选报人数多的现象。

2.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公选课开设随意性较大,部分课程随时申请随时开设,个别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或讲义不够规范和完备。

3.授课形式单一、时间固定,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

目前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不是理论授课就是多媒体授课,没有网络在线课程,且上课时间固定。一方面在授课形式上相对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有些选修课的开设流于形式。

三、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通识课改革

(一)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全校教师的通识教育意识,通识教育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识教育要教师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能文理兼通;要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学科广度。加大对通识课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识课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最大程度地使通识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进一步明确通识课程教育的目标

根据当前国情以及高职教育自身的性质,我国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上,“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教育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物的教育。”因此学校把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职业人。它立足于足够常识的获取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提升基本素养

由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知识体系日趋分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趋势显著,高等教育培养社会各个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成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实施通识教育就是从知、情、意、行等几个方面去综合引导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与实践,督促学生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的养成和提升,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2.拓宽知识面

现代高校专业化的教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 ,整体知识面狭窄,学生的思维容易被禁锢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接触不到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想,更体会不到人类现有文明带给人精神上的乐趣甚至震撼。而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突破学科壁垒,把相互分割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较为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较为全面地接触人类的基本知识和理念。通识教育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整体素质提升,进而更加顺利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3.培育职业精神

通识教育不仅在掌握知识的广博性方面要求学生,更要关注学生在人格、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间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使学生实现对人生观、职业价值观的认知,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认识世界的真、善、美,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三)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的课程多种多样,一直以来,学校通识课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为目标,“以科学文化观推动学院繁荣发展,用文化视野引领我院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确立“人文关怀、乐享生活”为学校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主题线索,把学校通识课课程体系划分成为“历史文化领域、人文社会领域、哲学思维领域、艺术审美领域、生命健康领域、科学技术领域”等六个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之间有机联系、良性互动,实现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专家提出构建学校通识课程体系構建的基本原则为:人文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前沿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系统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学校在原有通识课的基础上初步将通识教育课程六大领域课程数量进行整体调整,丰富课程名称,平衡课程领域差异,拓宽开课途径,共开设127门课程,其中历史与文化领域35门,社会与人生领域20门,哲学与思维领域13门,艺术与审美领域31门,生命与环境领域10门,科学技术与人文领域门18门,26门为在线课程。

(四)引进通识课在线课程,发展多元化的通识课程教学方式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学校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教师进行网络教学的大胆尝试;一是学校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要求,开发通识课在线课程;二是引进国内知名的通识课数字化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弥补现有课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可逐步引入超星尔雅通识教育课程资源服务学校通识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陆续推出网络通识课程若干门(首次拟推出网络课程20-30门),作为课堂通识课的延伸和补充,给学生更多的选课权和选择学习机会。学生通过选择学习课程后,在课余时间自主上网学习,完成视频观看、课后作业、网上讨论、考试阶段可获得相应学分。

(五)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实现通识教育培养完人的目的,更能强有力的保证通识教育的实施,它也是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继续积极贯彻执行学分制

通识教育主张个人本位的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灵活多变、富有弹性的学分制有利于实施通识教育。学分制的核心在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学分制在某种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觉得必须、而且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学分制可以让学生跳出原来单一的专业培养模式中,有利于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

2.严格考试管理制度和学业管理制度

规范的考试管理制度,可以严格而科学的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上的通和博。学校通识教育要求改革原有的以卷面为主的笔试的考试方法,从原来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单纯记忆,转变为不仅能考核出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能考核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考试采取“非卷面考试”的方式,比如:口试,论文,报告,社会调查等。

3.严格开课制度,奖罚分明

一方面应通过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教师关注并且积极参与通识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甄别机制来加强对新开课程的审核,让真正的好课、真正负责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

学校每年组织任课教师召开系统的课程开设交流会议;对拟开设的通识课程及其任课教师进行公开正式的选拔;每年评选精品通识课程;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程名师;对学生评教反映不好的教师给予调换。对通过高品质、有难度课程的学生颁发具有社会认可度的学习证明、考试合格证书或资质证书。

参考文献:

[1]李丽.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48.

[2]陈玮.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56-60.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