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18-09-14曹富艳
曹富艳
摘 要:道德叙事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法,相对于理论灌输等显性教育方法,它表现出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将道德叙事运用在教学领域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法途径,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而且拉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距离,使受教育者在聆听道德故事的过程中,领悟其中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源。
关键词:道德叙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12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走在时代前列,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与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国受到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过渡关注物质利益的得失,对社会价值嗤之以鼻;新时期工业化使人们落入贫富差距大的怪圈,物欲横流,人心浮躁;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義等多元价值观念逐渐在国人心中安营扎寨,加之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大量网络信息充斥人们的生活,使人们陷入了价值判断的窘境之中。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判断的能力,这些价值观领域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面临着受教育者“抬头率”低的尴尬境地。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抬头率”,将近年来兴起的道德叙事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期达到思政教学的理想效果。
一、道德叙事的概念
叙事,简而言之就是讲故事,又不单纯的是讲故事。生活创造故事,故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故事记录着生活,记录着事件。任何故事都与人相关,与人的情感相关,与人的行动相关,故事是叙事的题材,它可以是过往的历史事件,也可以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人们不但现实地创造故事,而且还编撰故事,并把故事记述、表达出来,这就是叙事。中国有《论语》《孟子》《史记》,西方有《荷马史诗》,《希腊神话故事》,这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法。道德叙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讲述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展现故事情节告知人们做事的准则、做人的道理。关于道德叙事的概念,丁锦宏在《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一文中说“所谓‘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1]由此可见,道德叙事就是叙事主体通过叙事这一活动向受教育者传递某种道德思想,价值观念,以期达到某种理想的效果。其他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界定过道德叙事的概念,但都脱离不了一个宗旨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故事中的知识和美德授予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行为或道德符合社会的要求。笔者认为,道德叙事作为隐性的教学方法,是叙事主体对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故事的叙述,挖掘故事中包含的价值观点,道德思想,达到培育受教育者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学校教学中道德叙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递道德价值观念的桥梁和纽带,它有助于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助于规范受教育者的言行。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叙事主体要多元化
就课堂的道德叙事活动而言,叙事者不仅仅是教师,也可是学生本身,营造一种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或自己身边感人道德故事的机会,受教育者由客体变成主体,实现叙事者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道德故事,通过自己的润色加工,通过幽默的方式讲道德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故事中的价值观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反之,如果学生作为叙事主体,老师应当认真听学生讲属于自己的故事,无论天马行空,还是纯真烂漫,耐心倾听之后再予以引导,让其从自身出发寻找故事的道德价值,加深学生对价值观念的认同,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道德叙事主体多元化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即“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道德叙事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之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诱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自觉自愿的学习。
(二)所叙故事要有针对性
在学校教学中,使道德叙事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就是恰当的、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道德故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要有足够的道德故事支撑道德叙事的过程。如果叙事素材不充足,那么叙事主体即使是讲故事的高手,也不可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在选择叙事素材的时候,叙事主体需坚持选择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道德故事,选择与时俱进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道德素材,选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教育者在民谣、古籍、家训中选择道德故事,剖析其中的道德理念,剔除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进而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同时教育者也可选择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故事,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模范,阐释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道德光辉,树立榜样,教育受教育者向榜样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榜样,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再者选择主客体身边的道德故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直接的、感性的生活经验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这些生活体验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对这些直接的叙事素材具有极大的兴趣,这样不但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拉近学习者与社会的距离,进而可以让他们设身处地地着想,激起他们的心灵感悟,并最终有效的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比如孟母三迁,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母亲的深厚、无私的爱,也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激励学生追求卓越的环境,超越自己。恰当的选择美德故事,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孩子道德学习的热情,而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价值,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三)叙事主体要熟练掌握叙事技能
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叙事的技能,不断提高叙事能力。在提高叙事技能方面,叙事主体主要是掌握“因势利导”的方法。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问题或意见,因势利导地给予疏通或引导。当受教育者对同一件事,提出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或意见时,教育者要采用“换位思考”的教学方式,耐心地帮助受教育者分析、解决问题,做到以理服人。另一方面,教育者在解读反面素材时,要坚持因势利导的技能。当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辨析反面素材的价值观定位时,教育者只需帮助受教育者指出该素材错在何处、应该如何做即可。倘若遇到“两难素材”,那么教育者就要结合受教育者给出的不同解读,给予不同的引导,并最终帮助受教育者做出正确的价值观选择。
(四)叙事主体要营造融洽的叙事氛围
我们都知道情感虽然隶属于人自身的感觉体验,但是外部环境或氛围却对情感的诱发具有制约作用,因此,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教育者能否根據所叙之事的主题烘托出相应的叙事氛围,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于情感体验的获得。所谓叙事氛围,就是指叙事过程中所应具有的叙事气氛和叙事情调。好的叙事氛围有助于诱发受教育者的情绪体悟,从而更快、更准确地从所叙之事中领悟出相应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理论说教仍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即使因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而使得开展教学的方法丰富了起来,出现了诸如疏导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但总有些许缺陷,使教育教学的开展难以做到“以情动人”。而道德叙事方法的回归,充分体现了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教学效果,弥补了理论灌输等教学方法的缺陷。在道德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所叙之事的情感类属营造与之相匹配的叙事氛围,以激发受教育者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进而让受教育者在一个平等、和谐、生动的情感氛围中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教育者在营造叙事氛围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方法。比如,教育者可以用声情并茂,用浓厚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和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如果教育者能够运用自身的情绪体验带动和感染受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在这种浓厚的情绪氛围中,聆听或讲述所叙之事,这样不仅容易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而且可以更好地体悟道德故事中隐藏的价值观念激励受教育者将故事中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完全可以借助外部教学工具,来为道德故事的讲述营造氛围。教育者也可以利用音乐、多媒体、视频、灯光等外部设施来为所叙之事营造出相应的叙事氛围,进而帮助受教育者尽快地融情于所叙之事的情感体悟中。
三、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道德叙事在教学领域有它的优越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道德叙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运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绝不可机械地重复该方法,而是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予以探究,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究,道德叙事理论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探究。对于道德叙事本身的优势特点诸如“以人为本”、主体多样性、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回归生活化等优势,要加以发扬,而对于其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则要尽可能地预防和避免,从而实现道德叙事在教学领域中的优势最大化。因此,在道德教育领域中运用道德叙事,既要本着道德叙事的自身理论实际,又要达到教育的要求,真正地将道德叙事融入至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重视受教育者的层次性特点
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伟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如关于“孝”问题,孔子针对性格迥异的学生给了不同答案,“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4]通过对孝的不同阐释,使学生加深了对孝的理解,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尊敬孝顺父母。这说明重视受教育者的层次性特点对教育质量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层次性就是受教育者的年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和地域均区别。在运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道德叙事主体切勿忽视受教育者层次性特点,笼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这样不仅没有发挥道德叙事“情感教育”的优势,也没有达到教学的效果。如一些教育者未对叙事素材、叙事方式加以鉴别和选择就开始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知识水平的受教育者进行一刀切教育。对待少年和青年,采用了相同的叙事素材和叙事方式;对待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学生,采用了相同的叙事素材和叙事方式;对待中小学生和大学生,采取了相同的叙事素材和叙事方式等。忽视受教育者层次性特点的道德叙事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容易引起受教育者与叙事素材和叙事方式的不适应,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叙事主体一定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层次性特点。
(二)恰当把握道德叙事的度
道德叙事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时间并不长。道德叙事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方法,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它也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运用道德叙事方法,而对于其他教育方法则予以漠视,甚至用道德叙事方法来取代其他的教育方法。这种过分夸大道德叙事的做法,不仅忽视了其个别差异性,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说,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呼唤宽容开放和多样互补,道德叙事的运用,是对以往其他教学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是基于对传统方法的扬弃。正如习近平在谈及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时提道:“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5]同样,道德叙事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也要因实际情况而动,切不可将道德叙事夸大为一种万能方法,而要与教学中的其他方法相结合使用。
(三)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價值意义
道德叙事在教学运用中出现了只关注故事本身,不挖掘其背后价值意义的问题,也就是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所叙之事本身,而对于该事迹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则关注较少。具体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过多地强调所叙之事本身,对于事迹的细枝末节进行大肆渲染,而对于事迹背后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念却涉及较少。而受教育者则因好奇心使然,更加在意事迹的具体原因、情节、结果等,对于事迹所传递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则予以漠视。将道德叙事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故事中涵盖的知识与美德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习得价值理念,而不是仅仅关注故事表面,让故事的趣味性盖过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育人性。因此,教育者要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价值意义,传递受教育者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价值理念。同时,受教育者也要时刻端正自己的态度,故事是学习的载体,切要以习得道德知识为关键,不能单纯地作为故事的聆听者,剥丝抽茧,透过事迹窥探其本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道德叙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它有效地改善了高校思政课“‘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6]的情况;它契合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民主、对话的时代精神,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道德叙事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探究。叙事主体要掌握叙事技能、营造叙事环境、关注受教育者的层次性等特点,并辅之以其他教育方法,全方位的操作使道德叙事发挥最大的优势,从而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外化的进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5.
〔4〕杨伯骏.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76.
〔6〕教育部长陈宝生谈高校思政.为大学生成长助力、加油、“美容”[R].人大记者会,2017-03-1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