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属高校重拾庐剧教育可行性研究

2018-09-14李卫国

关键词:可行性

李卫国

摘 要:庐剧作为安徽地方特色剧种,影响较为广泛,有过光辉的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庐剧发展的瓶颈和困境不断凸显,院团减少,演出锐减,观众骤减,人才匮乏。省属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理应在文化强省的背景下,发挥其社会功能。高校可以在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文化强省;省属高校;庐剧教育;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76-04

庐剧在安徽省两条河流长江与淮河以及大别山腹地兴起,又被称为“倒七戏”或“小倒戏”,延续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因兴起并发展于以合肥(古称庐州)为中心的江淮大地,1955年经安徽省委批准,改名为“庐剧”。庐剧鼎盛时期传播范围较广,演出活动频繁,观众人数众多,20世纪50年代盛极一时,曾进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见和高度评价,也是安徽省政府外事活动和重大政治活动的保留节目。2006年,庐剧被首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收录。

一、庐剧的发展现状

庐剧受安徽民歌、山歌、门歌和一些民间歌舞的深层次影响,同时又吸收了采茶戏、花鼓戏、嗨子戏等地方剧种的唱腔,发展中或多或少借鉴了徽剧、黄梅戏和京剧等戏曲的一些元素。庐剧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融歌舞说唱于一体。“手眼身步法,唱做念打功”是舞台的主要表演形式。唱腔时而激越高亢,时而缠绵婉转,善于表现较为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庐剧,是极具安徽地方特色文化的戏曲形式,伴随着合肥的快速发展,从街坊邻里的口耳相传,逐渐发展成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戏曲赖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贫瘠,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庐剧也不例外,发展瓶颈逐渐凸显,演出困难重重,改革举步维艰,曾经庐劇拥有众多的基层观众,但如今却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和其他戏曲形式一样,剧目内容陈旧、表演形式死板、唱腔唱调晦涩、演出舞台锐减等等是内因,体制制约、人才匮乏、经费紧张、市场萎缩、观众骤减等外部环境也影响了庐剧的发展。庐剧在安徽戏曲网“戏曲剧种”介绍中位列第三,排在徽剧、黄梅戏之后。但是相关信息不多,时效性也差,很长时间没有更新,专题介绍的庐剧文艺团体也只有合肥市庐剧院、安徽省皖西庐剧团、和县庐剧团、寿县庐剧团和全椒县庐剧团等5家。连近些年比较活跃的长丰县新欣艺术团都不在册,戏曲名家介绍只有丁玉兰1人。这些都不利于庐剧的传播与推广。很多庐剧院团进行合并、改制,其中不少剧团名存实亡。一些演员只能随着民间婚丧嫁娶草台班子,进行一些甚至与庐剧关联不大的演出。“尤其是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生存的危机步步紧逼,特别在新剧目的创作和培养庐剧后备人才等问题上相当严峻。”[2]

2016年暑假,安徽大学几名大学生组成的“皖韵庐剧小分队”实践团队,前往庐剧传播较为广泛的合肥市和群众基础较好的芜湖市和县,进行社会调查(中国青年报2016年8月9日曾报道)。调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线上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题目设置根据年龄结构和使用网络习惯有所侧重,调查对象集中在在校大学生。线下主要面对中老年人,用面对面填写问卷的方式来完成调研。线上和线下两种调查渠道,调查结果都令人惋惜。86%的受访者不知道庐剧的发源地;89%的在校大学生不了解庐剧,其中57.6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庐剧;只有40岁以上群体比较了解并听过庐剧。

可见庐剧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保留剧种特色的同时,借助文化强省这股东风,传承和创新庐剧艺术,值得深思。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谈庐剧发展时指出,“庐剧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我希望他们不要把庐剧的心脏改掉了,把原有的老腔改没了”[1]。面对困境和瓶颈,不能一味地否定和抛弃,要在深入发掘庐剧这个艺术门类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借鉴新媒体技法和互联网+思维,运用市场经济基本法则,寻求转机和出路。

二、庐剧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庐剧的研究比较有限,要么侧重诸多传承与发展的综述,如皖西学院王德兵就庐剧艺术资源和剧目做了大量的调查与整理,进一步引发对庐剧唱腔、庐剧文化价值及传承的思考;要么大刀阔斧强调改革,如合肥学院何峰希望庐剧在语言、唱腔、创作、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破旧立新;何峰还着重在庐剧应对市场变化的运行模式和营销策略上加以思考。他强调庐剧的出路在于体制改革创新、顺应时代审美需求、传播方式革新、运行模式和营销策略创新;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张娟作为业界专家认为,庐剧自我调整,与现代技术结合,是传承创新的必由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取庐剧作为关照对象,如安徽大学王佳佳《庐剧与皖中地区民俗文化》、安徽师范大学李诚《安徽无为昂加班庐剧戏班的调查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谢金霞《庐剧团演变中的国家与社会》、河南大学马士影《庐剧的唱腔艺术研究》、南京艺术学院李明轩《皖西地区庐剧音乐的唱腔分析》、南京师范大学郭兴红《安徽庐剧的考察与研究》、青岛大学彭倩《中路安徽庐剧的传承与生存现状》、福建师范大学余亚飞《从倒七戏到庐剧——一个地方剧种的传承与变迁》,研究的大多是庐剧的几个点或一个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是都没有涉及到庐剧作为高等学校教育中一个专业(或方向)的可能性、合理性,更没有在这一领域的尝试。

庐剧的发展,首先要做到后继有人,增强这个剧种的造血功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乃至学习和尝试表演。这个层面值得学界加以关注和研究。要“加强对庐剧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意识及其所体现的表演形态和民俗民情的认识,加强对安徽庐剧的深度研究、积极传承和合理开发。”[3]

三、文化强省战略对庐剧发展的启发

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皖发〔2012〕23号)中指出,要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推动美好安徽建设。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强省的目标,值得庐剧爱好者、从业者和管理者思考,我们不妨从中汲取营养,进而找出解决庐剧发展困境的方法。

在改革创新战略方面,以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推进庐剧管理体制改革和庐剧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庐剧发展方式。

在统筹推进战略方面,遵循庐剧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公益性庐剧事业和经营性庐剧产业。

在龙头带动战略方面,以大型骨干庐剧院团为龙头,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庐剧龙头演出团体,扶持引领中小庐剧院团创业兴业,培育“专、精、特、新”庐剧院团。

在品牌提升战略方面,加强安徽庐剧发展战略策划,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高端创意、深度发掘、特色开发,着力打造一批面向市场、全国一流的庐剧产品品牌、庐剧节庆品牌、庐剧园区品牌。

在开放合作战略方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施庐剧产品和服务海外推广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庐剧演出团体,不断拓展庐剧发展空间,增强安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在人才兴文战略方面,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集聚大批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庐剧专业人才、庐剧创意人才和庐剧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庐剧拔尖人才和庐剧名家。

从最后一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在省属艺术院校开设庐剧专业(或方向)的必要性还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可行性需要进一步论证。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后继无人,庐剧从业者匮乏,根源在于庐剧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变。

四、庐剧在省属高校开设庐剧专业(或方向)的合理性

庐剧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在保留地方特色、艺术风格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单一死板的剧目、现代观众难以接受的表演形式、凄苦悲凉的唱腔,联系新时代、新生活,创新庐剧发展的空间和內延。《诗经·大雅·文王》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从根子里面重塑,迫切要做的是,在省属高校尝试开设庐剧专业(或方向)开始,规模化、规范化、培优化,改变庐剧师傅带徒弟的刻板印象和固有模式,可以为一些庐剧院团定向培养或订单培养一些人才。

庐剧表演专业设置大致构想如下:

庐剧的培养目标:培养既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又有表演专业理论知识和表演专业技能的“一专多能”的庐剧表演专业艺术人才,从而适应专业戏曲团体和其他艺术团体的需求。

庐剧的人才规格要求:在专业知识方面,了解和掌握庐剧表演专业的“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等专业表演理论知识和表演专业技能。在职业能力方面,以庐剧表演专业技能为主干,同时在歌唱、舞蹈、表演技巧等方面也有良好素质,培养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平的表演人才。在综合素质方面,培养既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表演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能够满足省内外庐剧表演专业团体和其他专业戏曲团体的需求,也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面的其他行业,民间戏曲团社、企业单位艺术团、旅游景点艺术团、部队文工团等岗位的需求。

招生对象及学制:招收中专在校生和应届、历届高中毕业生(一般年龄不超过16周岁)。学制为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专科。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题讲座。其中,公共基础课为普通高等教育统一开设课程。专业必修课主要有唱念、身段、基训、毯子功、把子功、剧目排练、吊嗓、民间舞、表演技巧、声乐、化妆及毕业实践等。专业基础课分为乐理、锣经、戏曲理论常识、影视赏析等。专题讲座主要由戏曲名家讲座、舞蹈知识讲座、戏曲服饰讲座、就业指导讲座等组成。特别强调的是,实训安排每学期不少于四周的实训时间。

从庐剧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来看,要彰显其地方特色。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在戏曲表演专业原有课程门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庐剧专业特征和表现形式的课程,通识教育的同时要有特色教育。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将课外实践课程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要创新课程内容。除了唱念做打等常规课程外,一定要紧密结合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方文化,結合安徽省文化强省的战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再次,要编印专业教材或校本教材。师傅带徒弟是很多戏曲类专业常见的知识传授方式,手把手教学有长处,但是缺乏定性定量的标准,主观性和个人英雄主义盛行。在收集整理传统剧目、广泛调研庐剧院团的基础上,编印系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庐剧教材。由于庐剧是个小剧种,可以从校本教材先入手。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庐剧人口越来越少,很多艺术家和从业者年龄偏大,学历较低,大多没有系统的学校教育。面对师资匮乏的难题,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者结合的办法。“走出去”就是把教师带到庐剧院团定岗实践,学习采风;“引进来”就是把符合从事庐剧教学的人才高薪聘请过来。

五、庐剧自身的创新

庐剧专业建设还要兼顾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与保护这个层面。2006年5月,庐剧获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自此之后,庐剧的发展出现短暂的高潮,可就像人故去前的“回光返照”一样,每况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如不加以保护和传承,很快就会成为被人遗忘甚至灭绝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载体。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初,安徽艺术学校和一些院团合作,培养了几批定向庐剧专业学生。随着庐剧院团的衰败和演出市场的萎缩,庐剧的发源地及二百多年广泛传播的沃土,没有一所全日制院校开设庐剧专业(或方向)。庐剧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它的保护与传承,要从民间文学、民间戏曲和民间艺术三个层级去考量。要有一批学习、表演、研究庐剧的队伍,在讲台上传授庐剧,在舞台上展示庐剧,在院团里实践并推广庐剧;要有庐剧演出和观众欣赏的平台,各种民俗文化、节日庆典、招商引资等活动中,作为地方特色保留节目;要营造学庐剧爱庐剧的良好文化氛围,影视作品中配合剧情发展穿插庐剧,中小学选修课程中开设庐剧,学唱庐剧也是一种艺术修养。“庐剧演出团体除了‘眼睛向上,争取政策保障和政府支持之外,还应该‘眼睛向下,面向市场,面向基层,主动应对当今城乡文化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创新运营模式,使庐剧真正成为基层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最爱。”[4]

为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营造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重点文化企业上市,2016年8月,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是合肥市第八家文化企业,也是安徽省第一家国有文化企业在新三板上登陆。这也是庐剧体制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月26日成立,隶属合肥市文广集团,属于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先后整合合肥市庐剧院、歌舞团和曲艺团等演出群体,集聚各类优势文化资源。改制后,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改革创新,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精心策划组织文化品牌活动,成功组织“走向文明”“庐州放歌”“炫动的音符”“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我心中的歌”等形式多样的下基层巡演和进校园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该公司花费三年时间打造的新古典庐剧《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创编《包河好少年》,进行了多场巡回演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双丰收。这其实也是庐剧创新的一个成功案例。

当然,作为庐剧本身也要改良创新,也要与时俱进。唱腔保留传统的同时,借鉴黄梅戏等其他戏曲形式;服饰、化妆和舞美引进高科技和时代气息;剧目推陈出新,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作注意围绕当代社会生活和主旋律的作品,讴歌安徽大地的新气象和好人好事;演出场所可以因地制宜、灵活机动,根据受众调整剧目和表现形式。“只要坚守其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善于借鉴其他剧种的长处里来实现自我改造和艺术提升,勇于对陈旧的题材、老套的唱腔和僵化的表演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尽可能与当今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相贴近”[5]。

简言之,省属院校开设庐剧教育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艺术庐剧教育”,培养庐剧专业文学、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等岗位人才;另一条是“应用庐剧教育”,着重打造娱乐业、旅游文化产业及基层文化市场需要的庐剧演出队伍。省属院校開设庐剧专业(或方向),要认清庐剧教育与教育庐剧的不同,庐剧是单纯的一种戏曲形式的传承与发展,指向专业舞台演出,而教育庐剧是以庐剧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甚至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进行通识教育的一种范式。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图谱(上册)[D].合肥:黄山书社,2010,(07).

〔2〕〔3〕王德兵.安徽庐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4,(06).

〔4〕何峰.庐剧应对市场变化的运行模式与营销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5〕何峰.多元文化语境下庐剧的艺术传承与范式转型[J].民族艺术研究,2013,(03).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可行性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阅读疗法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探索
超声滚压处理提高30CrNiMo8钢疲劳性能可行性的研究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预见“小盒子空间”与其可行性的探讨
我国批准2005年海牙公约可行性问题的思考
基于ETC卡的“多卡合一”可行性探析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