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空间的双重渗透与浸润
2018-09-14韩娱婷
韩娱婷
摘 要:20世纪50 年代,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他们共同发表的《透明性:物理层面和现象层面》一文中,结合了早期的立体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建筑提出了其研究的透明性理论,基于其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及基础诠释透明性的特征。透明性,作为一种形式——组织元素中的关系,可以被看作一种形式组织的手段作用于实践应用中。从建筑的现象透明性特征出发,试图归纳透明性作为设计手段对实践应用的理论总结。
关键词:透明;物理;現象;隐匿
[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JCX17_0427]
一、概念综述
(一)透明性
20世纪50 年代,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他们共同发表的《透明性:物理层面和现象层面》一文中,结合了早期的立体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建筑提出了其研究的透明性理论,基于其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及基础诠释透明性的特征。该文由于时代、技术、材料等原因对于透明性的概念定义受到时代的局限性,且其透明性理论最早源于立体主义绘画。
在如今对于透明性的概念定义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定义解释可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物体透过可见光并散射较少的所散发的状态。且透明性所呈现的效果与物体的材料和自身的颜色有关。另一种是在建筑学中,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起源于现代绘画上升到理论应用。其中戈尔杰·凯普斯在自己的著作《视觉语言》中对透明性这样描述的:“如果人们看见两个或更多个图形彼此重叠,他们中的每一个图形都因这个公共的重叠部分而完整,这是人们就陷入一个矛盾的空间维度,人们必须设想一种新的光学特性,才能解决这个矛盾。这些图形具有了一种透明性,他们是互相贯通的,彼此间没有视线的遮挡。然而,透明性不仅仅暗示着图形的一种光学特性,它还暗示着一种更宽广的空间秩序。透明性暗示着人们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同时感知。” 可以看出,人在视知觉上,可以感受到不同位置的空间同时存在。
(二)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
在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看来,透明性可分为两种,即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前者顾名思义是指是物质物理属性的表达,物质在物理层面对于人的视觉呈现的光学效果;后者是一种结合人们的心理,通过交叠、渗透或暗示来引导人们感知多层空间。而相对于物理透明性来说,现象透明性具有更多的可研究深化的内容及丰富空间的可能性,其手段主要归纳为:1.多层次的空间相互交叠、渗透;2.通过设计手段,不同的空间在视觉上能够并存并被感知;3.空间的层次性随观察视点的连续运动而发生变化,具有多重解读性。
柯林·罗他们试图通过《透明性》将人们对叠合的这种视觉、直觉感触解释为维度的矛盾。将体验感和视知觉信息与自我想象力进行结合,延展出更多的信息对所看到的进行解读。透明性解脱了空间的限定,超脱了单一空间有限的信息传达。
(三)广义透明性
在这个概念上面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觉语言》中进行阐释:如果一个人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像叠合在一起,每一个图像都试图把公共的部分据为己有,那这个人就遭遇到一种空间维度上的两难。戈尔杰·凯普斯认为这些图形能够互相渗透,并且使观察视点清晰感受到其明确的层次性空间。除了给予的视觉上的透明性,它还拓展了空间的秩序并使观察者感知层次性不同的空间位置。
而在柯林·罗和斯拉茨基的研究基础上,伯纳德·霍伊斯里提出了“广义透明性”的概念,伯纳德·霍伊斯里试图将现象透明性发展为一种超越透明的物理层面本身的建筑设计方法论。通过大量对建筑案例以及实践分析的解读,霍伊斯里将建筑现象透明性的特征大概定为三类:1.图底交叠。也就是在二维平面坐标上结合三维的空间物象,使两者相互融合交叠,以期摆脱定点透视下物体空间位置确定的局限性,尝试创造新的空间组织系统。2.空间维度的模糊性。多层次的空间交叠穿插导致从视知觉上出现模糊性的交叉区域,从而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意味。3.表现空间的层化现象。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从而打破空间的形体结构进而产生更多样的空间并互相作用,从而加深视觉深度。
二、作为设计手段的透明形式组织
现象透明性的最初起源是立体主义绘画,但当它由“透明”转为“透明性”的同时。它作为一种设计思想和设计策略可以对实践应用产生实践价值。表现混沌多维及丰富的空间组织关系及形态在如今科技发达和先锋哲学思想普遍的当下这已是建筑发展的趋势。对可能性进行理论性研究并应用于实践,运用图底交叠、空间互渗、复杂形变的表现手法,摆脱单一空间的限定,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建筑的空间内涵和形式语汇。
(一)底图交叠
霍伊斯里将平面绘画中不同系统和层次的相互交叠并相互穿插于网格系统中进而产生的通透的意象,在二维平面图的“底”与“图”的交叠穿插关系的处理上。可作为一种建筑设计手法的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建筑内部空间的平面分割布局。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场地等原有的格局网格作为底图,将不同类别及方向的新格局“交叠”至原有的格局网格上,构成底与图两套网格交叠穿插的透明性。
其中,在哈迪德设计的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侧立面的设计过程中,哈迪德便使用了这种底图交叠的设计手段。首先确定基面的面积及形状,再在基面内以混凝土和玻璃两种材质确定图形与其背景的位置关系。进行层次性的交叠,产生其视觉深度感。
(二)空间通透
在普遍追求复杂多样以及混融的当代建筑领域,空间互渗的设计手法能够使空间具有现象透明性特征。通过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的共通点在人与建筑之间产生对话。在层层叠叠的视觉信息下使空间表现层次丰富通透的感觉。
其中,在柯林·罗的《透明性》关于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的论述中,墙要形成通透往往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界面材质本身的透明,第二种是通过墙体的灵活错动达到透明。密斯所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就将这两种透明方式完全呈现了。如弗兰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中写的:“从厚重的不透明材料到轻盈的透明材料,密斯的建筑展现出建构和美学的双重含义。”
从平面图看平板玻璃在对空间进行分割的同时也起了引导的作用,通过绿色镜面玻璃可以将视线延伸到封闭的水池,并以酸蚀玻璃作为室内与开放水池的分隔。这些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的墙体起作分隔作用的同时引导着路线及视线,使观者在空间内的任何的一点都不止能看到一个空间,无论从物理空间的分割还是视觉的空间层次都做到了以设计手段用简洁的物质而达到的丰富的视觉效果。
(三)空間组合
在普遍追求复杂多样以及混融的当代建筑领域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复杂性科学理论兴起且随着先锋哲学的渗透,这种现象已然成了一种风气,因此,设计师设计空间时,将现象透明性空间作为设计手段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表现复杂多维的形态以及丰富的多层次空间成为了当代一些前沿建筑师的设计重点。
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在设计的罗马千禧教堂也反映了其一贯的设计思维与空间操作特征。迈耶以其独特的设计手法比如旋转、叠加、错位、拉伸、穿插、变形等多种手法不同的操作组合造就了迈耶不同的项目。其中平滑曲线形态是最易使人感知到动态、连续、多维的建筑空间特征,并且丰富空间拓展空间秩序。其中,观察迈耶所设计的千禧教堂的基地不难发现,场地轮廓几近于三角形,查德·迈耶利用双向旋转的圆形和层层叠叠的矩形进行叠加、分解、重新组合,形成了基本的基地关系。方向的秩序矛盾,此起彼伏,引发了无穷尽的动态解读。
三、不透明性——光影
建筑既然存在透明性,就存在不透明性。事物的两面性,不能忽略其中任意一方,不透明性与透明性是属于矛盾又肯定同时存在的。英国建筑师罗杰斯曾经说过“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其中,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Isadore Kahn)和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建筑的光影艺术中有非常多的实践及理论。可以看到在他们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建筑界面的透明性和不透明性之间的对比和呼应,这种光影的叠加不仅丰富了空间,带来的还有视知觉的盛宴。
(一)不透明性的负形
界面的透明是指让光从界面的一边进入到界面的另一边,那么相对地,不透明性则是让光的负面——阴影,进入到界面的另一边(图5)。而透明和不透明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光影的形成。
(二)光影的退晕融合
当光通过几层的透明性介质,光明与黑暗的融合交叠会产生一种“退晕”的效果。这种“退晕”的设计手段往往可以营造建筑宁静的气氛。日本的建筑师妹岛和世在设计的过程中便运用了这种处理手法。在妹岛和世的鬼石町多功能设施建筑中,采用了两种玻璃材质起内部空间的分隔及引导作用,这两种玻璃材质的材质不同的交叠方式以及与光线结合产生所形成的阴影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光影的单独退晕,另一种是混合退晕。随着玻璃材料的曲线进行变化,不同的光线效果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光影效果,营造出空间安静而迷离的状态。在妹岛和世的建筑案例中,可以发现妹岛和世在开敞的大空间内往往只设置少量的隔断。通过简单的玻璃以及薄墙,结合运用营造现象透明性的设计手法削弱建筑内部的封闭感,这种单独退晕的效果与混合退晕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光影秩序上的丰富的混杂秩序。往往给予感观者安静而“暧昧”的空间氛围体验。
四、结语
透明从物理的角度出发,其实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但当它一旦被改造成“透明性”的描述词,它所表达的含义便远远逾越了该词本身所描述的。其中在吉迪翁的《时间、空间与建筑》一书中,他对格罗皮乌斯的科隆展览会办公楼作了这方面关于透明提梯塔里的螺旋楼梯的分析。他认为这“看起来像是空间中被捉住和凝固的一个运动的动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吉迪翁将格罗皮乌斯的作品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进行对照以及比较,他认为空间与时间具有相互参考作用,互相呼应并融合,从而形成了其有机的关联。
透明性形式——组织的优点是可以被多重解读,统一中的复杂性,模糊与清晰,使用者通过选择和参与的介入来对空间进行深一步的设计。关于这一点,在《透明性》一书中,柯林罗和斯路斯基开篇就以吉奥·吉·凯佩斯的双重定义来解释“透明性”,“如果你看到来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人形叠加在一起,这些人形具有透明性,然而透明性还不局限于视觉,而是有更广泛的空间次序。透明性指同时看到不同空间位置上的表象”。在总结归纳透明性理论,以便应用到现实实践的同时。随着时代科技的更新,加入新的观点碰撞。透明性在如今,依然有巨大的发掘及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法]亨利·柏格森.材料与记忆[M].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美]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4-25.
[3][美]彼得·埃森曼.图解日志[M].陈欣欣,何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1.
[4][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M].方尔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4,42.
[5]妹岛和世建筑创作的时代适应性研究[M].方尔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4,42.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