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居地域特色景观设计研究
2018-09-14符繁荣
摘 要:名人故居随着时间进行着传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把名人的精神风采、时代信息和地域特色真实再现出来,通过对名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等传递出的内涵,给人们带来历史文化的熏陶与精神上的抚慰。以四川地区邓小平故居为切入点,通过对故居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的分析,研究故居的景观风貌。将名人故居的基本概念、特征、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故居景观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文化的载体、地域的材料技术、景观的营建等,深入挖掘地域特色下的景观规划设计,对未开发的名人故居景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故居;地域特色;景观设计;研究
一、故居概述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于1904年,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中國共产党,一个杰出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主要领导人。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政策主张,在20世纪末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邓小平故居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这里,占地833.4平方米,其中地坝占地212.6平方米,大小房屋共17间,地板是青石铺砌,平房为穿木斗结构,青瓦粉壁,古朴典雅。其中北厢房是邓小平曾祖父邓心泰最先修建,距今约二百年;正房是他祖父邓克达所修建,距今一百多年;南厢房系他父母所修建。整个建筑继承了四川东部民居特色,民俗风情浓郁。园林树木,依偎在竹。梯田的前天井,夏季的绿叶,飘起阵阵稻花香。邓小平出生于北厢房,并在这里度过了15年青春。居住区显示三张图片画廊和七个文物博物馆。展览分为“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困扰时代”“新时期”“外交”“团结”“1992南之旅”“丰富多彩的味道”八部分,显示了伟大的光荣革命历史。
在2001年6月,由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了邓小平故居保护区,面积达3.19平方公里,其核心区是已建成的邓小平故里景区,面积为830亩。景区规划按照“保护原则,发展、美化、繁荣”,修复和恢复邓小平故居、洗砚池、翰林院等邓小平的童年和青少年活动的地方。
截至2004年,邓小平故居再建了陈列馆、铜像广场,建筑风格上融合川东民居特点和现代气息。陈列馆内设有门厅、序厅、缅怀厅、音像厅、信息中心、展厅与休息厅,室外塑有丰碑和雕像。各种花草树木通过精心培育,一片繁茂,整齐,自然亲切,得到了“天然纪念馆”的美誉。由此邓小平故居现已成为人们追忆邓小平足迹、缅怀邓小平丰功伟绩与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景区现有主要景点近20处:翰林院子、蚕房院子、邓绍昌墓,以及邓家老井、放牛坪、清水塘、洗砚池、神道碑等景点。
二、故居景观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的主题“活化名人故居,活化名人生活的真实环境”,进行整体性规划邓小平故居。将景观大道、邓小平故居、佛手山风景区、协兴老街以及渠江杨森花园共同开发,形成不同的产品体系。
三、景观设计手法
邓小平故居地处浅丘地形,景观设计兼具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一反国内许多杰出的人故居建成的大型纪念广场的规划设计实践,以简单的农村自然环境为基础,保留现有的地形,旱地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绿化,绿化树种选择适应当地条件的,营造亲切宁静的气氛,将“家”和以邓小平同志永远留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的对比。
景观设计上以邓小平故居为核心,重点保护和恢复邓小平青年活动地等珍贵文化景观,主要设计思路是跳出故居做故居,以名人故居为主,通过丰富的景观景点和多样化的产品设计,名人故居和周边环境,使自然和人类的融合。以故居为核心设计新建有“故居陈列馆”、“青铜塑像广场”、“改革开放纪念园”、“农业科技园”、“求是”园碑林、邓家茶馆、刘家大院、团练局旧址等。
故居建筑设计。具有小平同志家乡的地域文化特色,世纪伟人纪念建筑的特色,时代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故居陈列馆,根据川东民居的平面形式和建筑风格特征进行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中,融合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性转变的深刻内涵。陈列馆坐西向东,一字排开,建筑风格与邓小平故居相呼应,采用三合院作为入口的开放空间,陈列厅围合成一个天井式的内庭院,与田园式的总体环境协调一致。建设地处自然绿化、山区和田野的怀抱,背景是一个茂密的森林,前景是一个池塘、农田,与小平故居的故居和儿童游泳池相连。陈列馆的设计思想表明邓小平从平凡到高贵,从高贵回到了伟人的非凡人生。三叠三起的青瓦坡形屋面,一起高过一起,最后耸立一座丰碑作为结束。从建筑的空间系列、建筑体积、规模到建的建筑,远远从朴素而质朴,从低到高,逐渐升华,具有空间冲击力和感染力。室外广场和和谐的建筑,进入大厅逐渐趋于高,回缩的室内空间上升到感觉到平凡的崇高。
植物景观设计。故居的绿化面积640亩,绿化率达80%以上,各种名贵树木、花草100多种。曾有六株树是从北京邓家移植,它们是紫藤、石榴、白玉兰、紫薇、丁香、连翘,这六棵树为邓小平亲手栽植。现将故居应用的植物归类如下。
故居植物景观的设计主要是以道路植物景观、水体植物景观、建筑植物景观呈现。
道路植物景观。作为园路,需要自然与流畅的曲线,在道路两侧的植物配置和小品也应是自然变量,而不是坚持一个模式。参观者走在现场,每一个场景的距离都可以构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画面,具有步进运动的效果。邓小平故居的道路植物景观既有植物的配置规则,又是一种自然的、蜿蜒曲折的乡村植物形态,两者相得益彰。如图1的道路植物配置是自然式的,根据园路的走向,植物景观在视觉上有高有底,有疏有密,自然翠绿,如同游走在植物馆内,给人一种平和的想要亲近自然的感觉。图2的植物配置错落有致,乔木与灌木结合,地被植物也能在夏季保持常绿,给人良好的视觉感受。
水体植物景观。园林用水要有干净、清晰、亲近、快乐的感觉,正如大家所知,水是景观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园林设计中虽然风格迥异,但是水在园林设计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古人在论断园林的时候,总会谈到山与水。在小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水体的形式往往是由池主导的。邓小平故居的百花潭、洗砚池种植有很多可供观看的荷花、睡莲,莲花朵朵,竞相开放,百花争艳。这就顺应了园林造景的藝术手法,“有山才神奇,有水才灵气”,诚然在邓小平故居中有了百花潭与洗砚池的点缀,顿使故居的景色层次得到了提高,产生了灵气。将远处的山,近处的建筑物、花草等都引入水面,组成了一幅优美的水中画。
建筑植物景观。邓小平故居院坝是由青色条石铺成,四周环绕着树木、园林植物与建筑的配置相融,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植物本身具有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优美的线条,故居庭院的铁树与芭蕉等乡土植物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在修缮后,又种植季节性的植物,使之随季节变化产生动态的美感,构成了一种动与静相结合的均衡构图,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又如故居的蚕房院子,背靠小山,面向桑树林,绿树环绕,彰显出广安山水的地域特色。
四、故居景观设计经验与总结
邓小平故居是根据小平同志少年时代居住、生活的场所进行修葺、完善,后又新建了陈列馆、缅怀馆、铜像广场等,将百花潭、洗砚池、邓家老井、清水塘、神道碑等地统一作为景区景点进行设计。在园林植物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按景观形态与组合方式对树木种植设计,利用各种草本花卉进行造景设计着重表现草花的群体美、图案装饰美,烘托园林气氛、创造花卉特色景观。植物景观中的“来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表现是很好的,符合了故居景观设计成“郁郁葱葱、井然有序、自然亲切、令人仰慕的天然纪念馆”想法。
景观植物的配置上,更多的是选用了具有乡土气息的植物,如柚子、竹、香蕉、桑树等植物,突出了植物的地方特色,巴蜀文化气息浓郁。故居内的道路平整,随处可见的座椅,比公园还要精致的景观,置身在优美的环境中让人流连忘返,值得其他园林设计者的借鉴。在不同的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植物配置。如在堂屋前种植的是铁树、芭蕉等植物;百花潭主要种植观赏荷花、睡莲;洗砚池则是种植了近千株观赏藕;蚕房院子则是种植桑等。园林植物充分展示了美观的形式,创造了自然、和谐、统一的植物景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陈萍.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J].福建文博,2009,(12).
[2]吴涤新,何乃深.园林植物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苏雪痕,李雷,苏晓黎.城镇园林植物规划的方法及应用[J].中国园林,2004,(06).
[4]张雅雯.地域性特色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05).
作者简介:
符繁荣,重庆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