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针灸歌赋看“对应疗法”的意义

2018-09-14俞大雄徐明光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杂病躯干逆向

俞大雄,徐明光

从针灸歌赋看“对应疗法”的意义

俞大雄1,徐明光2

(1.浙江大学,杭州 310058;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该文整理常见针灸临床歌赋16首,剔除了病变局部的即所谓“阿是”穴位,结果发现针灸歌赋中远道取穴大部分是符合徐明光老师创立的“对应疗法”的取穴规律。而剩下的不符合的一部分中大多是按照病因病机辨证取穴和经验取穴。可以佐证“对应疗法”能够为针刺远道取穴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再通过临床验证、观察与查阅大量资料,笔者认为,针灸“对应疗法”具有取穴灵活、远道取穴系统化等优势。

选穴,对应;取穴;针灸歌赋;歌诀

针灸虽在《黄帝内经》中有九针及其各自所适应的病症,秦汉时期调气针法与刺血针法并重,至金元针刺工具的改良,纤细的毫针能刺入腧穴孔隙,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调气针法逐渐成为主导,并影响至今。毫针的大量运用,针灸并用的施行,针灸学术和实践获得巨大的发展。

调气针法治疗疾病主要在于“辨证”“配穴”以及“手法”三个环节,其中“配穴”这一环节,尤为重要。配穴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所选穴位与临床证候是否恰如其分、丝丝入扣。通过配穴,看出医者中医基础理论水平之高下。

目前针灸临床上普遍存在选穴多、以局部取穴为主的局面,这与《灵枢·官能》中“先得其道,稀而疏之”之宗旨有所不符。如《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若当灸,不过一两处”。针灸的目的是调气治病,针灸名家周楣声先生临床发现[1],针刺各穴之间的反应与作用基本上互相协同者甚少,而彼此抵消者甚多,针刺过多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取穴少而精以达到治疗目的,是体现和衡量医者技术水平高下的表现之一。近年来已经有众多针灸名家重视这个问题,发表了众多单穴治病经验的专著,但多停留于各疾病取穴经验的总结,而缺乏系统性,缺少完整的理论系统支持。就如一大堆珍珠却没有用绳子串起来,在携带时不方便。

王卜雄与徐明光两位医师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对应疗法”,于1981年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作了初步介绍,其后迄今50年来,仍孜孜于此的研究与应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给针灸远道取穴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笔者通过查阅古代著名针灸歌赋16首(《标幽赋》《百症赋》《席弘赋》《玉龙歌》《玉龙赋》《玉龙歌》《通玄指要赋》《灵光赋》《拦江赋》《胜玉歌》《杂病歌》《杂病穴法歌》《杂病十一穴歌》《肘后歌》《四总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加以探索,着眼于远道取穴的内容,发现有不少是符合针灸对应疗法的规律,此可为对应疗法的提出作佐证,而反之对应疗法又可为其何以有效作解释。现简要介绍如下。

1 针灸歌赋中的对应内容

1.1 肘膝对置-躯干对应法

针灸歌赋中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风、头痛、目疾等的取穴有用肘膝对置-躯干对应法。当然,对应关系不一定是严格一一对应的,尚存在大量的重叠关系,这与现代医学研究中的脊髓节段相邻的传导束之间的纤维的重叠现象,即各传导束之间没有十分明确的分界相吻合。如腕部的穴位能治疗头面部的疾病,《席弘赋》有“列缺头痛以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句,其中列缺与太渊均在手腕部,都能治疗头痛。又如小腿部的许多穴位能够治疗妇科盆腔部的疾病,《百症赋》中“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杂病歌》中“月事不利治中极,再兼一穴三阴交”等不一一枚举。而以上穴位在目前临床治疗妇科疾病常用,但解释其机理时多谓补脾益肾,而从未从上下对应的关系来解释。详见表1。

表1 肘膝对置-躯干对应法

1.2 下肢-躯干逆向对应法

笔者发现,许多取穴方法的原则符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应法,如《杂病歌》“寒疝腹痛阴市宜”一句中的阴市治疗寒疝腹痛,阴市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位于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如按照肘膝对置-躯干对应法,阴市的位置亦相对于腹部,按下肢躯干逆向对应法,阴市位于大腿部,亦相对应于下腹腰骶部。详见表2。

表2 下肢-躯干逆向对应法

1.3 上肢-躯干顺向对应法

上肢躯干对应法与现代医学中的脊神经节段的皮肤分布相类似。此一对应法揭示了上肢经脉的许多穴位在同一水平面上,而其所治疗的疾病有共同性。如《杂病歌》“挫闪腰疼胁肋疼,尺泽曲池合谷穴”,尺泽属手太阴肺经,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两者均位于肘部同一水平面上,均能够治疗腰痛。小腹部疾病有用手部穴位者,如治泄泻,《针灸聚英·杂病歌》:“肠鸣而泄神阙穴,并治三间(上肢-躯干顺向对应法)与水分。”详见表3。

表3 上肢-躯干顺向对应法

1.4 上下肢逆向对应法

针灸穴位中有一类同名穴位,如足三里和手三里(胎儿法),足临泣与头临泣(下肢躯干逆向),腰阳关和膝阳关(下肢躯干逆向)等。而在古代大量文献中记载时多未言明其间有一定用意。如《席弘赋》中“髋骨腿痛三里泻”,足三里与手三里均可治疗腰腿痛疾病,这在现今文献中均可查及。手三里与腰部符合上肢-躯干顺向对应法,手三里与大腿部符合上下肢逆向对应法,而足三里符合四肢两端对应法。详见表4。

同此,笔者进一步领悟到经络中的同名穴位之间亦存在着对应关系。如足临泣和头临泣。“临泣穴,泣,哭无声也。人当哭泣之先,必先鼻腔两额酸楚,然后泪下”[2]。故头临泣的命名应早于足临泣。而在临床上,足临泣能够治疗许多头面部疾病。为何古人要将此两穴的命名相同,是否在其命名时已发现了两者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这亦值得进一步研究。从中,笔者可以看出取名相同部分者有某种对应关系,因而其功用亦有相通之处,这证明针灸对应疗法具有很强的运用性。

表4 上下肢逆向对应法

1.5 四肢两端对应法

此法符合“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的原则。如《胜玉歌》中“两手酸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髃”,句中是讲取上肢的一端(穴)肩髃穴可治疗另一端(两)手酸痛;《杂病歌》中“肩痹痛者治肩髃,宜兼天井与曲池,并治关冲与阳谷,五穴仔细疾不居”,句中是讲取上肢一头的两穴关冲、阳谷可治疗上肢另一头的肩痹痛等。

1.6 躯干两端对应法

患者躯干从上至下向心性对应,即头部与两阴之间有一种纵(横)的经络对应关系,也就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法。如《席弘赋》中“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在下即腹部处的阴交可以治疗在上即颈部的咽喉病。又如《席弘赋》中“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工夫度浅深,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治疗膀胱气闭选穴风府等。

2 临床意义

笔者认为,针灸对应疗法能够为远道取穴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具有以下三大优势。

2.1 取穴灵活

中医经络学说中除了带脉以外,其他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是纵形连接。故经络学说只是强调了人体疾病过程中经脉两端的线性关系,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而针灸对应疗法却补充了人体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它强调了“按经治疗”“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区)”的观点[3]。而上肢-躯干顺向对应法更是补充了经络学说中人体横向关系论述不足的缺陷。且对同一种疾病,按照不同的对应疗法,可以选择不同的穴位,大大拓宽了针灸医生的选择范围。如治疗肩周炎,确定痛点后要选取治穴,既可按照四肢两端对应法,选择腕部穴位,又可按照上下肢逆向对应法,选择足踝部的穴位,并可按照上下肢顺向对应法,选择髋部穴位。详见表5。

表5 上下肢顺向对应法举例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对于肩周炎患者,若其上臂前举无力,后伸无困难,病变主要在手阳明大肠经,针刺足阳明胃经之条口穴可见显著效果。但如疼痛在肩关节后部,前举无困难,后伸困难时,若仍选取条口穴后,许多患者则未能见到疗效。须知后伸无力时,患者病变是在手太阳小肠经,故针刺足阳明胃经腧穴未能获得满意疗效,应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寻找痛点治疗。

再如治疗头痛,《针灸聚英·杂病歌》:“头痛百会上星中,风府攒竹小海攻,阳溪后溪合谷穴,腕骨中渚丝竹空,风池昆仑阳陵等,再兼一穴是中冲。”《标幽赋》:“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杂病穴法歌》:“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肘后歌》:“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其中头痛远道所取穴位有阳溪、后溪、小海、合谷、中渚、昆仑、阳陵泉、中冲、申脉、金门、外关和涌泉数穴。其中阳溪、合谷属于手阳明经穴位,故治疗阳明经头痛即前额头痛效佳,而按照肘膝对置-躯干对应法,合谷穴对应头的阳面即头后两侧,可治头部该处疾患。而阳溪对应颈部,故治疗头痛连及颈项的较佳。后溪、小海属于手太阳,可治太阳后头痛,肘膝对应法亦对应头部;外关、中渚属于手少阳,能治疗少阳偏头痛,按照肘膝对置躯干对应法,中渚能治疗后头痛,而外关治疗后背痛;申脉与金门均属足太阳,按照下肢躯干逆向对应治疗痛点为头两侧的头风头痛效果为佳;涌泉属于足少阴经,治疗少阳头痛,按照对应法可治疗巅顶厥阴头痛。根据部位不同的对应从而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以上两则均可看出“勿失其经”的重要性。此外,《四总穴歌》中“肚腹三里留”句,学界多以为肚腹是包括胃脘与腹部,三里仅指足三里,无论胃脘病或腹部病均用足三里治之。而笔者认为三里应当既指足三里,亦指手三里。若是肚子(偏脾胃)部的疾病宜取用手三里,若是腹部病则用足三里。这能用肘膝对置-躯干对应法来解释。

2.2 远道取穴系统化

《内经》中虽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以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巨刺缪刺理论和标本根结理论,但在临床过程中仍难以运用自如,遇到具体患者针灸医生仍为远端取穴而困惑。远端取穴法解释了中医经络现象,但是在临床上,仍有部分穴位治疗的疾病不能用中医常规理论解释,故现代针灸医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创立了多种针刺取穴法,如眼针、腹针、耳针、腕踝针、头针等,大大丰富了针灸学的内容。而其中前三种针法均渊源于张颖清教授发明的生物全息理论。但是以上诸法均在身体某个局部对应于全身以取穴,而在全身局部与局部的对应,未有人做出较全面与系统的探索与研究。针灸对应疗法弥补了这块空白。该法只要求术者先确定患者疾病部位,按照对应原则选择相应区域就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且该法简便易学,容易掌握。

“针灸对应疗法”是从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笔者整理发现,该法能够揭示针灸歌赋中大部分的远道取穴现象,且对针灸歌赋中不同穴位治疗同种疾病加以总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3 穴位非点实面

“针灸对应疗法”突出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区)”的观点。当前许多针灸医家所发明的针灸经验穴尚有待商榷。如治疗肩周炎,条口透承山治疗肩痛已为针灸临床各家所熟知,如肩痛今有医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中平穴(定位为足三里下1寸),肩痛穴(定位为足三里下2寸,偏腓侧1寸),但据黄龙祥研究员考证,只要下肢沿足阳明胃经循行的穴位均对肩周炎有效,而非一个穴位[4]。笔者认为,这证明了针灸对应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不同的患者肩周炎疼痛位置不一,故在临床上,其所选部位亦不尽相同[5-7]。按照下肢躯干逆向对应法,肩痛可在脚踝部某处寻找压痛点,如连及手臂,可向小腿侧寻找。这使针灸选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1] 周楣声.周楣声医学全书·填海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1187-1188.

[2] 高式国.高式国针灸穴名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169.

[3] 王卜雄,徐明光.对应取穴法在临床的运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27(1):36-37.

[4] 黄龙祥,黄幼民.从三个著名案例看针灸临床研究的复杂性[J].科学通报,2012,57(14):1210-1221.

[5] 屈玉山.肩关节周围炎的经络辨证选穴探析[J].中医研究,2017,30(2):54-56.

[6] 李靖,徐欣,王军.基于析因设计不同选穴法对比针刺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 (10):2384-2387.

[7] 赖雪燕,叶敏,祁冀,等.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三大特色选穴方法[J].西部中医药,2014,27(6):71-73.

2018-02-28

俞大雄(1988—),男,住院医师,硕士,Email:yudaxiong@vip.qq.com

徐明光(1944—),男,教授,Email:drming12@163.com

1005-0957(2018)09-1084-04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8.09.1084

猜你喜欢

杂病躯干逆向
逆向而行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树与人
导师应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经验举隅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
仰卧起坐,使你躯干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