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2018-09-14韦玲吕计宝
韦玲,吕计宝
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韦玲1,2,吕计宝3
(1.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2.广西鹿寨县妇幼保健院,鹿寨 545600;2.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明秀分院,南宁 530000)
观察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将100例女性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熨治疗,对照组口服乳癖消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0.05)。两组治疗后乳房的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0.05);两组治疗后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乳腺纤维囊性病;针刺疗法;热敷;药熨疗法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30~50岁的女性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能与现代女性职场压力大、晚婚晚育有关。乳腺增生病主要症状为乳房肿块、疼痛,多伴有月经不调、烦躁易怒、大便秘结等,给女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1]。西医治疗无明显优势,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法众多,疗效肯定,笔者采用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50例,并与单纯口服乳癖消片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到鹿寨县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乳腺增生病的女性患者。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年龄20~50岁,平均(35±6)岁;病程6个月至8年,平均(2.16±0.42)年。对照组年龄20~50岁,平均(35±7)岁;病程7个月至8年,平均(2.28±0.3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2]。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中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20~5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过敏体质者或对本课题研究外用药过敏患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乳房局部良恶性肿瘤;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⑤精神疾病患者;⑥前胸部、乳房局部皮肤破溃的患者;⑦心脏装有起搏器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乳癖消片[国药准字Z21021823,辽宁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每次5~6片,每日3次。连续服用,直至痊愈。
2.2 治疗组
采用针刺配合药熨治疗。针刺取天宗、膻中、阿是穴、合谷穴、肩井、T2-T5夹脊穴、屋翳、太冲、足三里。药熨治疗药物组成为玫瑰花15 g,当归15 g,蒲公英15 g,威灵仙15 g,王不留行15 g,路路通15 g,皂角刺15 g,桃仁15 g,红花15 g,香附15 g。将上述药物用打粉机打碎,装入自制的15 cm×18 cm的布袋里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装包备用,将药包放入特制的中药蒸汽机,淋入米酒适量,加热30 min,然后取出药包,温度适宜时,敷在患者的患侧乳房,每次外敷30 min。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乳房肿块评分
肿块硬度分为1~3级,分别计3分、6分和9分;肿块范围分为1~4级,分别计3分、6分、9分和12分;肿块直径分为1~3级,分别计3分、6分和9分。肿块硬度、肿块范围和肿块直径分数总和为肿块评分。
3.1.2 乳房疼痛评分
乳房疼痛分0~4级,分别计6分、12分、18分、24分和30分。
3.1.3 伴随症状评分
伴随症状包括情绪变化、月经异常、两胁胀满、腰膝酸软和瘀血症状,每个症状分为未变、改善和回复正常3个等级,分别计1~3分。
3.2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疼痛及伴随症状评分的总积分来计算改善率,利用改善率对疗效进行判定[2]。改善率计算公式为[(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治愈:改善率≥90%。
显效:改善率为70%~89%。
有效:改善率为30%~69%。
无效:改善率<3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1
3.4.2 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乳房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0.05);两组治疗后乳房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4 讨论
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高,其中2%~3%的患者可最终发展为乳腺癌,严重的乳腺增生病需要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也容易复发。有学者[3]提出,乳腺增生病是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乳腺增生病在内外因的作用下,渐进性发展可能发展为乳腺癌,但是通过积极地治疗,如针灸推拿、中药内服、精神开导等良性调节,可改变其病变的恶化,向良性方面发展,从而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因此,探索防治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广大女性患者生命健康的保驾护航有着重要的意义。
查阅中医学相关古籍,未发现关于乳腺增生病的记载,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乳癖”的范畴。古代医家认为主要是由情志抑郁、饮食不节、过度劳累引起,情志抑郁会引起肝气不畅,气机失于条畅,郁堵于乳房,则局部经脉阻塞,气血失衡,出现气滞血瘀痰聚而发病。其病机之根本为冲任失调、肝郁肾虚;其发病之标为气滞血瘀痰聚,病属本虚标实,责之肝脾肾三脏[4]。
中医烫熨疗法是用发热的容器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烫熨或滚动、摩擦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疗法[5],主要可以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止痛、散结消肿祛瘀等作用,是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的行之有效治病方法。该疗法经验证,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安全无不良反应,费用低廉。《灵枢·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说明烫熨疗法可以温通经络。烫熨疗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有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作用,霍艳等[6]经临床证实中药穴位烫熨疗法可以有效减轻顺产后宫缩疼痛。陆桂生等[7]报道,腰腿痛疾病经配合外用中草药烫熨疗法,能显著提高其疗效。廖庆华等[8]治疗周围性面瘫,在针灸治疗的同时,予中药烫熨疗法及优质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本课题经临床反复筛选外用药物,最终确定选取玫瑰花、当归、蒲公英、威灵仙、王不留行、路路通、皂角刺、桃仁、红花、香附等药。玫瑰花,《中华本草》记载其具有调经活血、行气解郁、疏肝活血、消肿散结等活性[9],尤其是其乙醇提取物用于治疗乳糜和乳癖(急性乳腺炎和乳腺结节)等[10]。经试验证实,玫瑰花总黄酮具有潜在的抗乳腺炎活性,对乳腺EMT发生的程度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11-12]。当归可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彭章晓[13]检索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得出,蒲公英在治疗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的复方中经常使用。《本草纲目》:“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路路通可通经通乳,香附可通络止痛,皂角刺可消肿托毒、排脓,桃仁、红花可活血化瘀,是临床上治疗乳腺增生的常用配伍中药[14-17]。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历史悠久,疗效显著[18-25]。从经脉循行上,足阳明胃经循行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足太阴脾经行于乳外侧,足少阴肾经、任脉行于乳内侧,冲脉散于胸中。屋翳和阿是穴为局部取穴,可通调乳房局部气血,天宗穴,正好为乳房后背投影区[26],同属于胸中之气街,根据气街理论,刺激天宗穴可以疏通乳房局部气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肩井是治疗乳腺疾病的经验穴位,合谷可调经气,膻中为上气海穴,《灵枢·根结》:“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说明针刺膻中穴可调厥阴;太冲为肝经原穴,刺之可疏肝解郁;合谷亦为大肠经原穴,手足阳明经本属同名经,足阳明胃经循行过乳房,刺合谷同样可以调足阳明经经气,调理乳房部位的气血。《外科发挥》[27]:“大抵乳房属阳明胃经。乳头属厥阴肝经”。刘齐[28]报道,针刺膻中、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治疗可能是通过调节乳腺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表达程度来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症目的。脊神经T2-T5有分支支配乳房,针刺T2-T5夹脊穴可调整乳腺的功能,平衡稳定机体的内环境,对维持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重要作用[29]。
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0.05);治疗组治疗后乳房肿块、疼痛和伴随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0.05),针刺配合药熨治疗乳腺增生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操作简便,便于在基层医院应用。
[1] 王非,吴开明.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实验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3):622-623.
[2] 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
[3] 袁瑗,王小平,粟文娟,等.中医透药结合穴位脉冲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7,37 (7):1262-1264.
[4] 刘琴,李莉,陈光亮.乳腺增生病的辨证论治研究概况[J].安徽医药,2012,16(12):1882-1884.
[5] 马影蕊,张玉倩.烫熨疗法的现代临床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6):868-870,874.
[6] 霍艳,陈燕平.中药穴位烫熨疗法对减轻顺产后宫缩疼痛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7,38(7):954-955.
[7] 陆桂生,彭玉玲,肖州.中草药烫熨法治疗腰腿痛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0):124-125.
[8] 廖庆华,吕道.中药烫熨疗法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4):111-112.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238-241.
[10] Xie Y, Zhang W. Antihypertensive activity of Rosa rugosa Thunb. flowers: 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 tor[J]., 2012,144(3):562-566.
[11] 陈涛.玫瑰花乳腺保护活性研究[D].湖北: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29.
[12] 吕操,杜丽芬,宋红萍.玫瑰花总黄酮对乳腺增生大鼠上皮-间质转换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6,36(16):1362-1365.
[13] 彭章晓.“清热、解毒、散结”类中药抗乳腺癌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其药理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4:19.
[14] 聂时学.王不留行善治内塞诸疾[J].中医杂志,2001, 42(1):61.
[15] 钟建青,惠军.乳腺增生丸质量标准研究[J].药学研究, 2016,35(1):33-36.
[16] 蒋满妹,田春萍,姜德.周铭心教授治疗乳腺增生临床验案[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0):14-15.
[17] 高玉敏.双通汤治疗乳腺增生症3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3):38.
[18] 卓翠丽,张香妮.针刺结合中药贴敷治疗乳腺增生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6):89-90, 97.
[19] 刘齐,张立德,谷丽艳.针刺辨证治疗乳腺增生与雌激素水平关系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18(2):54-58.
[20] 李玉婕,骆悠,樊莉.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乳腺增生症30例[J].中国针灸,2015,35(12):1251-1252.
[21] 万欢,张录杰.火针配合针刺治疗乳腺增生4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63.
[22] 解静茹,张立德,谷丽艳.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症理论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2):73-75.
[23] 李秀.针刺结合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35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5):30-31.
[24] 郭新荣,张卫华,李树兰.针刺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卵巢垂体轴性激素调节作用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 2013,32(7):485-486,519.
[25] 肖红玲,张拴成,佘延芬,等.围刺配合电针对乳腺增生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3,24(3):752-754.
[26] 李梦楠.天宗穴刺络拔罐治疗乳腺增生2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2):45-46.
[27] 明·薛己.外科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8] 刘齐.针刺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影响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2.
[29] 李润霞.夹脊穴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7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5):464-465.
Clinical Study of Acupuncture plus Medicinal Compress for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1,2,-3.
1.,530001,; 2.,545600,; 3.,’,530000,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lus medicinal compress in treating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One hundred female patients with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of 50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50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plus medicinal compres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ral administration oftable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size of lump, pain and accompanied symptom score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were compare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0.0% in the control group (<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both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size of lump, and pain and accompanied symptom scores (<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ze of lump, and pain and accompanied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e treatment (<0.05).Acupuncture plus medicinal compres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ymptoms and produce significant efficacy in treating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Fibrocystic breast disease; Acupuncture therapy; Hot application; Medicinal compress therapy
1005-0957(2018)09-1047-04
R246.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8.09.1047
2017-01-08
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科技计划课题(2016C001)
韦玲(1984—),女,主治医师,Email:124162006@qq.com
吕计宝(1985—),男,主治医师,硕士,Email:2797620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