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a-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2018-09-14任萃萃朱维平赵云昇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干扰素艾灸乙型肝炎

任萃萃,朱维平,赵云昇



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a-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任萃萃1,朱维平2,赵云昇2

(1.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绿色医疗馆,青岛 266033;2.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青岛 266033)

观察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估在此治疗过程中督灸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a-2a长效干扰素,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督灸。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治疗24周后、治疗48周后肝功能(ALT)、HBV-DNA阴转情况、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12周后、24周后,两组间A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24周后、48周后,两组HBV-DNA、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督灸联合长效干扰素在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HBV-DNA阴转率、增加血清学HBeAg转换率以及降低干扰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长效干扰素,对进一步研究督灸治疗乙型肝炎的减毒、增效作用及应用这一疗法有重要意义。

灸法;穴位,督脉;干扰素;肝炎,乙型

慢性乙型肝炎可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寿命。有数据表明,乙型肝炎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1],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刻不容缓。干扰素是目前公认的抗病毒的首选药物,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患者耐受性较差,常因此而延续或中断治疗,达不到抗病毒的目的。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症状和体征上发挥出独特优势,且因其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少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几年笔者从中医治未病及异病同治的角度出发,以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期脾肾阳虚型患者为观察对象,在督灸预防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来源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0~55岁,平均(40±10)岁;病程1年~25年,平均(5.22±1.34)年。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5~60岁,平均(42±10)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4.96±1.1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17版《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中脾肾阳虚型,临床表现为畏寒喜暖,面色无华,少腹、腰膝冷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或伴下肢浮肿,舌质暗淡,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③血清ALT(谷丙转氨酶)值在正常值的0.5~10倍正常上限之间;④HBV-DNA定量≥1×l04IU/mL;⑤年龄18~60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HIV及其他嗜肝病毒感染的肝炎;②合并药物性、自身免疫性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其他肝病患者;③合并诊断有严重心、脑、肺、肾、血液、糖尿病、精神病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对艾灸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长效干扰素a-2a(派罗欣,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治疗。180m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督灸。嘱患者俯卧位,在督脉(大椎穴到腰俞穴)上铺督灸粉,在其上铺纱布后再铺姜泥,然后在姜泥上铺3次艾炷,待其燃烧完毕。每次治疗1.5~2 h,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12周后、治疗24周后和治疗48周后患者的肝功能(ALT)、HBV-DNA阴转情况、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情况以及干扰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制定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HBeAg、HBsAg均阴转。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检测正常或较治疗前异常值下降50%以上,HBV-DNA、HBeAg、HBsAg有1项阴转。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48周治疗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73.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HBV-DNA阴转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无HBV-DNA阴转,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7例,对照组5例出现HBV-DNA阴转,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有18例,对照组10例出现HBV-DNA阴转,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48周后,治疗组有23例,对照组12例出现HBV-DNA阴转,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V-DNA阴转率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4.3 两组治疗前后ALT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ALT均异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12周后、24周后和48周后ALT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ALT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A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ALT均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LT比较 (±s,U/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4.4 两组治疗前后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无HBeAg阴转,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有3例,对照组2例出现HBeAg阴转,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有10例,对照组4例出现HBeAg阴转,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48周后,治疗组有14例,对照组7例出现HBeAg阴转,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分别为发热5例、19例,头痛2例、16例,全身酸痛4例、18例,乏力3例、14例,纳差4例、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4 讨论

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目前尚未发现可彻底治愈乙型肝炎的药物[3-4],临床上多是通过合理饮食、保肝、锻炼来控制病情。干扰素作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有研究指出IFN-a可在病毒复制、表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并且对机体免疫系统也有一定调节作用,从而促进抗病毒治疗的效果[5]。IFN-a作为有效的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能较好地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6]。但其不良反应较多,比如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类流感样症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乏力、纳差、消瘦以及骨髓抑制等,从而使干扰素的临床使用受限,疗效受到影响。有研究表明,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后,体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数目均下降,部分患者发生骨髓抑制[7]。此外部分患者会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据有关报道这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8]。

中医学认为,“慢性肝炎”属于“黄疸”“胁痛”“积聚”“臌胀”“郁证”“虚劳”等范畴,该病多为正气虚弱,邪毒内存所致,致病特点为本虚标实,干扰素治疗后容易耗伤体内津液,使气血亏虚最终导致阴阳失调,且上述症候中医辨证多属于阳虚、气血不足之表现[9]。慢性HBV感染后,进展性肝病患者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是阴虚质,其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临床表现为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而督灸疗法,取艾之辛香,以火之热性,可温通经络,散寒除痹,温阳益气,调气和血,协调阴阳,补虚扶正,使先天得以充足,后天得以充养,五脏六腑功能得以冲和。

督脉总督一身诸阳,为阳脉之海,灸督脉可温肾壮阳,益气补血,补精益髓,且督脉能沟通阴阳,总摄诸经,灸督脉又可调气和血,协调阴阳。同时督脉又“属肾”“入循膂络肾”,与肾密切相关。而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根据“肝肾同源”“精血互化”“脾阳根于肾阳”等理论,灸督脉又可培补命门之火,激发肾间动气,进而调整脏腑功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督灸能改善人体免疫功能,激活人体的神经免疫肽,从而使疾病好转或痊愈[10]。督灸不仅可提高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能力,而且能避免药物治疗经肝脏代谢的不良反应。

研究表明,艾灸作用于腧穴,可以产生包括局部、远隔部位乃至全身的一系列临床效应[11]。其治疗范围,在《黄帝内经》时代即有记载,不仅包括寒证,还包括胆病、伤食、癫狂等内脏病和神志病。李楠等[12]临床研究发现,灸法能够改善阴阳两虚型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以改善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最为明显。另有研究指出,艾灸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其中尤以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13-14]。有研究显示,艾的燃烧物和药物可通过灸热由皮肤渗透进去,产生作用[15]。一方面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有效的可用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这种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等提供所必需的能量;另一方面艾灸的温热效应通过腧穴、经络的作用深入体内,通过经气的传导深达筋骨、脏腑和全身,从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16-17]。新的研究表明,艾灸不仅可对人体免疫器官进行调节,而且对机体免疫细胞、免疫调节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等均可进行调节及改善,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18]。李丽红等[19]临床研究发现,耳针加艾灸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的免疫衰退或紊乱情况,可使具有促进免疫功能作用的IL-2水平明显升高,导致免疫功能衰退的IL-6水平明显降低。吴珊等[20]运用温和灸法治疗慢性高脂血症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发现艾灸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降低干扰素g,升高IL-4,从而调整机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平衡。另有研究者实验观察表明,对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运用药饼灸后,红细胞CD5,CD8均可呈现高表达状态,即药饼灸提高了机体红细胞的免疫功能[21]。

督灸疗法早年多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近些年来更侧重于与针刺、药物等中西医方法的结合治疗,在机理探讨方面亦更为深入和细化[22-29]。且前期研究证明,督灸联合干扰素治疗可有效防止白细胞减低的发生,降低干扰素不良症状的发生率[30]。而本研究除了观察督灸治疗干扰素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症状外,对应用干扰素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转及HBV-DNA复常等理化指标一并进行了观察研究,是对前期研究的补充和延伸,但督灸的确切临床机理比如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对于督灸预防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研究应该更细化,比如设立更多观察指标、研究疗效和进行治疗时间及疗程长短的关系、药物的配伍组成等,这些方面都在督灸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应作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以备临床应用。

[1] 王常松,周嘉鹤,吴银盘,等.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总体策略看中医治疗优势与存在的问题[J].辽宁中医杂志, 2010,37(4):636-638.

[2] 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3] 蒋自卫,刘霞.a-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与患者HBV基因B、C型关系的研究[J].现代医学,2013, 41(3):205-207.

[4] 张伟伟,韩正宇.穴位注射a-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7): 1767-1768.

[5] 游彩云.a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2):53.

[6] 李文莉,吴茂盛,黄育波,等.a-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表达和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4): 315-317.

[7] 王艳,刘书绵.a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副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7): 126-128.

[8] 商建红.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3,5(5):14-15.

[9] 荀运浩,过建春.中医体质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4):644-648.

[10] 崇桂琴,马元,孙洪胜,等.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的临床与镇痛机理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6):46 -47.

[11] 张建斌,王玲玲.《内经》灸法概述[J].上海针灸杂志, 2010,29(5):275-277.

[12] 李楠,邱模炎,郝建荣,等.灸法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虚证: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1):15 -18.

[13] 杨莉,杨金生,李亮,等.灸法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光明中医,2010,25(5):900-901.

[14] 陈向华,张国有,周美启,等.艾灸的现代药学与药理学研究探析[J].中国针灸,2009,29(5):428-430.

[15] 高希言,封丽华,李卫红,等.艾灸督脉穴对亚急性衰老小鼠自由基与免疫器官的影响[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18(5):22-24.

[16] 张传英,唐照亮.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研究概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2):60-62.

[17] 苏李,李亮,杨金生,等.艾灸对机体功能影响的现代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101-103.

[18] 詹振吉,王健.艾灸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6,31(3):449-452.

[19] 李丽红,谢甦,贺志光,等.耳针加艾灸对衰老模型小鼠免疫调节因子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4,45(9):654.

[20] 吴姗,王玲玲,蔡海红,等.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Th1/Th2比例失衡的影响及其调节规律[J].中国针灸, 2014,34(2):163-167.

[21] 董成林,田岳凤,李雷勇,等.隔药饼灸对不同年龄人群机体血细胞系列影响的比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9(1):58-60.

[22] 衣华强.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现状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4):284-285.

[23] 高巧霞.督灸联合补肾祛寒化湿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疗效及对ESR、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0):1103-1106.

[24] 董甜甜,庞亚铮,孙春全,等.督灸配合点刺放血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8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6, 43(11):2377-2379.

[25] 孟庆良,周子朋,刘传慧.金雀根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阳虚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9): 1363-1364,1367.

[26] 章玲艳,林洁华,周颖燕,等.补肾强督治偻汤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0):190-194.

[27] 杨继国,林国钦.督灸配合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止痛作用的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2):119- 121.

[28] 许红娣.督灸结合甘草附子汤对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炎症指标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10):16-19.

[29] 刘文启,卢秀花.草木樨流浸液片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J].药学研究,2016,35(3):182- 184.

[30] 李晓杰,刘晓燕.督灸预防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反应60例[J].环球中医药,2011,4(6):471-472.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Governor Vessel Moxibustion plus Long-acting Interferona-2a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1,-2,-3.

1.,.6’,266033,; 2.,266033,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Governor Vessel moxibustion plus long-acting interferon in 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B, evaluate the effect of Governor Vessel moxibustion in detoxification and efficacy enhancement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to discuss its action mechanism.Six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long-acting interferona-2a,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Governor Vessel moxibustion. The liver function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seroconversion rates of HBV-DNA and serum HBeAg were detected before the treatment, and after 12-week, 24-week and 48-week treatment,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also observe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6.7%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73.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0.05). Respectively after 12-week and 24-week treat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AL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Respectively after 24-week and 48-week treat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roconversion rates of HBV-DNA and HBeA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Governor Vessel moxibustion plus long-acting interferon is superior to long-acting interferon in improving the liver function, enhancing the seroconversion rates of HBV-DNA and serum HBeAg, and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rate of interferon-induced adverse reactions,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detoxification and efficacy-enhancement effects of Governor Vessel moxibus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rapy.

Moxibustion; Points, Governor Vessel; Interferon; Hepatitis, Type B

1005-0957(2018)09-1025-05

R246.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8.09.1025

2018-02-04

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5-371)

任萃萃(1984—),女,主治医师,硕士,Email:sdshuihanyan@126.com

朱维平(1965—),男,主任医师,博士,Email:zwp902@163.com

猜你喜欢

干扰素艾灸乙型肝炎
Ⅰ型干扰素抗HIV作用的研究进展▲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肝靶向干扰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