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水画创作中的笔墨
2018-09-14朱晓琴
朱晓琴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1 山水画笔墨传统
中国山水画以笔墨为宗,纵观历代名家,无一不是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与众不同的面目,他们学习传统精华,在深入生活、描写生活中灵活运用传统,对山水画笔墨传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2 笔墨含义及其规则
2.1 笔墨含义
笔墨二字,如同汉语中的词一样,包含多种意义。第一,笔墨是作画工具毛笔和墨的合称。第二,笔墨是用笔用墨技法的简称,是中国画语言系统的主干。第三,由于笔墨语言曾被过分强调,所以又是画风的代称,如石涛名言: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所以笔墨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一个技术难度指标。
2.2 笔墨规则
用笔的规则在于力度、速度、墨量控制、形态变化与情趣表达几个方面。力度即笔力,执笔向下使笔锋抵住纸的压力,使笔顺逆进退产生点划的动力,防止向下压力过度以避免行笔僵滞的托力,防止压力过轻产生浮滑、动力过大产生轻飘之弊的阻力,有意让笔锋在纸上产生适度摩擦。
2.3 有关笔墨的山水画论
荆浩“笔有四势:为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
“凡用笔先求气韵,次采体要,然后精思。若形势未备,便用巧密精思必失其气韵也。大概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自得于其间矣。”《山水诀》。
“用笔之法,在乎心使腕运,要刚中带柔,能收能放,不为笔使。”《绘事发微》
“古人用笔,意在笔先,然妙处在藏锋不露。元之四家,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健为柔和,正藏锋之意也。”《雨窗漫笔》
淞溪静思图
佛地清韵
“用墨之法,即在用笔,笔无凝滞,墨彩自生,其韵亦随之矣。离笔法而别求气韵,则重在于墨,藉墨而法者,舍本求末也。”《过云庐画论》
3 山水笔墨创作过程中之所得与不足
3.1 构图
在进行绘画创作前先进行构图研究,在传统中国画中也叫章法,在谢赫《六法》中叫经营位置,是画家表达自己艺术思想和创作意念的重要前提。在构图中需注意画面中的虚实疏密关系和画面中的透视。
在构思创作《佛地清韵》的小稿时,素材取自甘南地区的拉卜楞寺及其大山大脉,对于画中作为前景的树丛及树后穿插的寺庙建筑,对其位置的摆布需要非常的精力和时间。
但整体构图有了,即使是繁复的山石,画起来算是较为轻松。当这幅山水画完,看整体效果上,还是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最根本的便是在构图上。比如前面的寺庙建筑旁,完全可以让其延续到纸边,造以建筑一大片密密麻麻的景。其次便是后面的大山,可以将山体再往上扩大,以山之壮与前面小景形成对比。再是《淞溪静思图》,根据脑海中的老家来构的图,问题同样多多,比如,前景中的水的面太多,可以整体往下压,把上面的景往下移再扩大。
3.2 笔墨
还是以上面两幅创作为例,《佛地清韵》中,对于前景中树与树之间的墨色关系,有些凝结在一个块面上,没有很好的拉开前后关系。最后面的远山应再简淡些。以及《淞溪静思图》中最让人不能忘怀的便是山体的皴法,从开始画多数山石的皴到结束,前后近一个半小时,当时便是觉得有感觉了一样,直到山石的皴画完才停笔。直到最后整幅画面画完,也就属这些山石的皴能看。
4 总结
画家主观意识层次的高低、强弱决定了绘画语言的生成关系,变化关系和笔墨品质,应注意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和传统笔墨理论的修养和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其中挖掘笔墨语言。并培养具有将自然景物通过内心的艺术处理而转化为笔墨的能力,从而创作出独特、具有时代特征的笔墨语言和画面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