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012年~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8-09-14卢红玉
卢红玉
(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分离的非发酵菌中所占比率较高,是目前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随着广谱抗菌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呈多药耐药[1]。因此,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2年~2016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现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收集2012年~2016年临床患者送检标本,并对送检标本进行涂片,判断标本取材是否合格。标本涂片合格的判断标准[2]:痰液:鳞状上皮细胞数<10个/低倍镜;支气管灌洗液:鳞状上皮细胞<细胞数的1%;分泌物:鳞状上皮细胞数<10个/低倍镜,并有多形核白细胞存在。通过对标本进行涂片筛选,并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共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729株。
1.2仪器与试剂:迪尔DL-96微生物分析仪及其配套GN鉴定卡, 96-NE鉴定药敏板;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各种分离培养基购自生物梅里埃公司。
1.3方法:按迪尔DL-96微生物分析仪操作说明进行菌株鉴定;药敏试验结果判断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6软件,分析菌株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
2 结果
2.1病区与感染部位分布:2012年~2016年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729株,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为主,感染部位主要以痰标本为主,病区分布如下:重症监护室274例(37.6%),痰329例(45.1%),肺泡灌洗液105例(14.4%),创伤分泌物85例(11.7%),中段尿65例(8.9%),外科手术切口分泌物63例(8.6%),胆汁26例(3.6%),血液18例(2.5%),无菌体液16例(2.2%),其他22例(3.0%)。感染部位分布如下:神经外科74例(10.2%),骨科52例(7.1%),烧伤外科35例(4.8%),泌尿外科35例(4.8%),普外科31例(4.3%),呼吸科29例(4.0%),儿科16例(2.2%),其他183例(25.1%)。
2.2药敏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总耐药率<10%,结果见表1。
表12012年~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对9种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比较[例(%)]
抗菌药物2012年(n=112)2013年(n=166)2014年(n=125)2015年(n=180)2016年(n=146)总耐药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5.4)9(5.4)7(5.6)10(5.6)8(5.5)5.5头孢他啶13(11.6)22(13.3)19(15.2)18(10.0)18(12.3)12.3头孢吡肟6(5.4)11(6.6)10(8.0)10(5.6)7(4.8)6.0亚胺培南12(10.7)20(12)19(15.2)19(10.6)11(7.5)11.1阿米卡星4(3.6)6(3.6)4(3.2)6(3.3)5(3.4)3.4庆大霉素10(8.9)15(9)11(8.8)16(8.9)12(8.2)8.8妥布霉素6(5.4)12(7.2)12(9.6)12(6.7)6(4.1)6.6环丙沙星12(10.7)18(10.8)13(10.4)19(10.6)16(11.0)10.7左氧氟沙星11(9.8)17(10.2)13(10.4)17(9.4)14(9.6)9.9
3 讨论
由本文结果可见,铜绿假单胞菌首先主要从痰和肺泡灌洗液标本中分离,分别占45.1%、14.4%,这与临床下呼吸道标本送检率较高有一定的关系;其次是创伤分泌物标本,占11.7%,这与国内的报道基本一致[3-4];另外,铜绿假单胞菌病区分布第1位是重症监护室,与文献报道的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感染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患者相符[5-7]。
由表1可见,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较敏感,总耐药率分别为3.4%、5.5%、6.0%,这与一些文献所描述的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5%不符[8],这可能与医院用药不同有关。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毒性小,抗菌活性强,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经验治疗。2014年以前的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有上升趋势,2015年及以后趋于下降,特别是亚胺培南、妥布霉素的下降明显。这与我院在2015年起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严格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能遏制细菌耐药率上升。临床医师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时,应根据本医院、本科室细菌的耐药特点,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