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say-Hunt综合征一例
2018-09-14马崇智晏文奇
杨 野,马崇智,马 苗,晏文奇,田 军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因左耳郭散在红斑、水疱伴疼痛4 d,左侧面部不适伴头晕、恶心2 d,于2017年3月31日入院。4 d前,因受凉、劳累后患者左耳郭出现红斑、水疱,伴疼痛,未诊治;皮损渐增多,自觉左耳闪电样或烧灼样疼痛,且出现左侧口角歪向右侧、左眼睑闭合无力,耳后淋巴结增大伴头晕、恶心。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及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面部额纹变浅,左上睑闭合无力,但用力时尚可完全闭拢,微笑时左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示齿右侧口角上扬,伸舌偏右;左耳郭皮肤可见散在点片状红斑,其上可见数个粟粒大小丘疱疹(图1),左耳牵拉疼痛、耳屏按压疼痛明显,左耳后可扪及2枚约黄豆粒大小增大淋巴结,活动度可,明显触痛,乳突区无压痛,右耳检查未见异常。音叉试验:双耳林纳试验(+),韦伯试验:居中,言语平均听力:右13 dB,左23 dB(正常值<25 dB)。纤维电子耳镜示:左侧外耳道肿胀,深部上壁可见黄豆粒大小暗红色水疱,后壁簇集性水疱,鼓膜紧张部充血(图2a),右侧外耳道检查未见异常(图2b)。血、尿常规及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Ramsey-Hunt 综合征。治疗:注射用阿昔洛韦 0.25 g 每日2次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10 mg、银杏叶提取物 87.5 mg 每日1次静脉滴注,甲钴胺注射液 0.5 mg隔日1次静脉滴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20 mg每日2次口服,局部外涂炉甘石洗剂。其中,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3 d后调整为5 mg继续使用4 d后停药。治疗7 d后,患者左耳郭红斑、水疱消退,外耳道深部水疱干涸,鼓膜紧张部充血消退,左侧面瘫症状较入院时有所改善,同时辅以左侧面部针刺疗法。2周后出院时皮损消退,左侧面瘫症状好转,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为Ⅱ级。1个月后复诊,左侧面部各区功能恢复正常。
图1 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左耳皮损及面部受累情况
图2 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纤维电子耳镜影像图
讨论
Ramsay-Hunt综 合 征(Ramsay-Hunt syndrome,RHS)又称为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由Ramsay hunt在1907年提出并描述[1],其发病机制为潜伏在膝状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ter virus,VZV)的再激活,其中以面神经最多见,约12%外围的面部神经麻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2],常单侧发病,以周围性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RHS临床可分为4型[3],该患者属于Ⅳ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专科及辅助检查,诊断明确。
本病的鉴别诊断首先需与Bell's麻痹相鉴别。Bell's麻痹患者在发病时通常会出现较RHS更严重的瘫痪[4],一般以面瘫为首发症状就诊,无耳周及耳郭附近疱疹出现。而本例患者先以左外耳道疱疹及耳痛为首发症状,随之出现左侧面瘫伴头晕、恶心,完全符合RHS病程发展。由于前庭耳蜗神经与膝状神经节邻近并有共同髓鞘,VZV侵犯神经后可出现头晕、恶心、耳鸣及听力下降等症状。关于联合药物治疗RHS的回顾性分析认为[5],联合药物治疗RHS在皮损改善及面神经功能恢复中起到积极作用。本例患者在治疗上采用联合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方案,取得了满意疗效。治疗1周后检查皮损逐渐消退,继续治疗,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由入院时的Ⅲ级,恢复至出院时的Ⅱ级,最终恢复为Ⅰ级。因此,RHS的早期诊断,及时药物干预是决定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