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的调查分析

2018-09-14王晓芬

体育科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龄运动量意向

王晓芬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幼儿阶段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自居作用”,即幼儿模仿心中重要的人物如教师、父母的言语、动作、表情,并以他们的形象来认同自己的行为。幼儿教师自身的行为活动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他们对体育的态度和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幼儿体育活动发展的方向[1]。人的行为受观念态度支配[2],体育态度构成体育参与活动动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分[3],因此对幼儿教师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态度是指个体对待外界(包括人和事物)较为稳固的心理倾向,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认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4]而体育态度是由社会心理学引进体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行为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3],具体而言体育行为认知是个体对体育活动的直觉、理解和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或信念;体育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产生的情绪体验;体育行为意向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行为反应倾向,即愿意在多大程度去参与锻炼并付出努力。体育参与也称为运动参与,是指个体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投入,其特征为参加活动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两部分的不同表现及其相互作用。体育参与包括个体亲自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和只作为体育比赛观众、看客、读者的间接参与[5]。本课题主要关注个体对体育的直接参与。目前关于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体育态度的各种构成成分的调查和相关分析,或不同变量如性别、年龄等的体育态度差异分析[6];二是体育态度与体育参与行为等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研究[7]。

1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福建省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福州、厦门、漳州、龙岩四地市随机抽取501名幼儿教师参与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30份,回收526份,其中有效问卷计501份,有效回收率为94.5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幼儿教师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是参与体育活动情况调查,该量表参考由日本学者侨本公雄制定,后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从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及频率来考察运动量[8];第三部分是幼儿教师体育态度调查,本部分借鉴美国凯尼恩(Kenyon)、德国克劳斯·威廉姆齐克和我国学者毛荣建等人[9-10]的相关研究量表,结合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自编调查问卷,从体育行为认知、体育情感体验和体育行为意向3个维度对体育态度进行考察,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回答,分5级评分法计分。研究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 Alpha为0.897,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3 数理统计

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幼儿教师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的现状

2.1.1 幼儿教师体育态度的总体情况

分别计算幼儿教师体育态度调查问卷中行为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3个维度的平均分,结果见表2。各题项最高分5分,最低分1分,中位数为3。

表2 幼儿教师体育态度描述统计结果

由表2可知,幼儿教师体育态度总平均分为3.94,体育态度三个维度的平均分在3.38~4.52之间,其中体育行为认知得分最高,体育行为意向得分最低。通过对三个维度与体育态度之间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体育行为认知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态度得分(t=25.03,p=0.000);体育行为意向得分显著低于体育态度得分(t=-31.97,p=0.000)。

2.1.2 幼儿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总体情况

从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及频率来考察幼儿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锻炼强度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65 %的幼儿教师常选择如散步、做广播操等轻微运动;幼儿教师一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主要介于11~30分钟之间;30 %的幼儿教师锻炼频率在每周1~2次,40 %的幼儿教师锻炼频率在每周3~5次及以上。

表3 幼儿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情况

进一步对幼儿教师体育活动参与水平进行考察,根据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计分方法,强度和频率按1~5计分,时间按0~4计分,以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计算幼儿教师体育运动量,结果如表4所示。高达86.0 %的幼儿教师整体运动水平属于小运动量,其中数据显示70人次的幼儿教师体育运动量得分为0,主要原因是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低于10分钟,没有达到锻炼效果。

表4 幼儿教师体育锻炼量等级情况

注:小运动量≤19;中等运动量为20~42;大运动量≥43

2.2 幼儿教师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幼儿教师的体育态度及维度与体育运动量在不同性别、教龄、职称、幼儿园性质、幼儿园位置等变量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表5所示。并进一步对性别、幼儿园性质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运动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教龄、职称和幼儿园位置的老师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运动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性别方面,男性体育态度总分稍高于女性,具体到各维度,男性在行为认知维度上(t=-2.27,P<0.05)显著低于女性,而情感体验特别是行为意向高于女性;在体育运动量上(t=3.73,P<0.001),男性得分非常显著高于女性,男性体育运动量总体均值接近中等运动量,而女性处于较小的运动量。进一步对锻炼强度、时间和频率进行比较发现,男性在锻炼强度(t=3.21,P=0.001)和锻炼时间(t=2.95,P<0.01)上显著高于女性,而在锻炼频率上差异不明显。

教龄方面,在体育态度上(F=4.221,P<0.01)各教龄组有显著差异,在行为意向维度上(F=2.62,P=0.050),各教龄组之间有差异。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15年以上教龄组在体育态度上的得分非常显著高于其他3个教龄组,得分随着教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15年以上教龄组在行为意向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2~5年教龄和2年以下教龄组。体育运动量方面,15年以上和6~15年教龄群体得分均值高于其他2个教龄组,但不同教龄组的幼儿教师在体育运动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职称方面,不同职称幼儿教师的体育态度得分随着职称的递增而略呈下降趋势,高级职称的幼儿教师行为认知得分最高,而体育行为意向得分最低;体育运动量方面,一级幼儿教师体育运动量最高,而高级职称幼儿教师体育运动量最低。对各项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5个项目的得分在职称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幼儿园性质方面,在体育态度上(T=1.90,P=0.058),公办幼儿教师的体育态度高于民办幼儿教师,且差异接近显著。在行为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三个维度上公办幼儿教师的得分也都高于民办幼儿教师,其中情感体验维度(T=2.38,P=0.018)显著高于民办幼儿教师。从体育活动参与情况来看,公办幼儿教师的运动量均值高于民办幼儿教师。

幼儿园位置方面,农村幼儿教师的体育态度及其三个维度都高于城市和城镇的幼儿教师,其中在行为认知维度上(F=2.94,P=0.054),不同位置幼儿教师群体之间差异接近显著,尝试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农村幼儿教师的行为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幼儿教师。不同幼儿园位置的幼儿教师体育运动量都处于小运动量,其中城市幼儿教师运动量略高于农村,城镇最低。

表5 各变量在体育态度及体育运动量的差异比较(M+SD)

3 结论与分析

3.1 幼儿教师的体育态度

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体育态度总体平均分为3.94,超过中位数3,得分介于说不清和符合之间,表明幼儿教师体育态度总体呈中等偏上水平,仍有待提高。从维度上看,理论层面“知、情、意”三者应是协调一致的,但研究结果显示这三个维度的得分并不均衡,体育行为认知的得分最高,体育行为意向得分最低,这与关于大学生和中学教师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10],表明幼儿教师已经在意识层面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舒缓情绪、增强意志和增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但转化为参与体育活动的意向的水平不高。

3.2 幼儿教师参与体育运动量处于较低水平

就锻炼强度而言,伯杰(Berger)、斯蒂特(Steptoe)等人的研究得出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最能减缓增进心理健康,而本课题研究数据显示65 %的幼儿教师锻炼常采取轻微运动进行锻炼,仅有13 %的幼儿教师采用跑步、打乒乓球等中强度锻炼,原因主要在于幼儿教师认为散步这样的轻微运动更为便捷;锻炼时间方面,仅有33 %的幼儿教师达到每次活动介于20~30分钟之间的理想时间[3],大多数幼儿教师表示“幼儿园工作过于繁琐,工作之余只想休息”;体育活动频率方面,61 %的幼儿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为2次或2次以下,其中每周1~2次占30 %,这与关于中学教师锻炼行为的研究基本(不完全)一致[6],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活动频率在每周2~4次较为理想[3],目前仅有不足50 %的幼儿教师达到此运动频率。一般认为中等的体育锻炼量有助于认知功能的提高,并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焦虑、抑郁,增进心理健康[11],目前高达86.0 %的幼儿教师整体运动水平处于小运动量,幼儿教师运动量总体不足。

3.3 幼儿教师体育态度的差异

就性别而言,体育态度只在体育行为认知维度上差异显著,即女性教师的体育行为认知显著高于男性教师。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2-13],可能是由研究对象与工具的差异导致。有研究发现男性认为体育的价值主要在于促进健康,女性则认为体育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体力、塑身减肥、锻炼意志[14],女性对于体育的认知更为全面,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就教龄而言,不同教龄群体的教师在体育态度上有显著差异,在其他三个维度中只有行为意向维度上有差异。具体表现为:三个教龄较短组别的体育态度得分非常显著低于15年以上教龄组教师;2~5年和2年以下两个教龄组教师在体育行为意向维度显著低于15年以上教龄组教师。究其原因,一是可能与我国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分布体育人口年龄结构相关[15],一般教龄在5年以下的幼儿教师处于青壮年阶段,属于体育参与极其不稳定的群体,他们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如教龄较长的年长群体;二是因为教龄较短的幼儿教师正处于职业的适应阶段,工作压力较大,时间紧张,加上存在把体育理解成是玩、娱乐、浪费时间的错误体育价值观,导致他们体育行为意向较低。

就幼儿园性质而言,体育态度只有在情感体验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公办幼儿教师的情感体验显著高于民办幼儿教师。

3.4 幼儿教师体育运动量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男性教师的运动量非常显著高于女性教师,具体表现在体育锻炼强度和时间两个方面显著高于女性。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是男女性格差异,男性活泼、好动,女性文静、爱美[16];二是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在体育锻炼上更加倾向于感受高强度和长时间锻炼后的挑战感和畅快感。

4 建议

(1)加大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讲座、板报、互联网等多种平台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进行宣传,普及科学的健身方法。以有效的体育知识信息帮助不同幼儿园性质、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群体的幼儿教师建立积极的体育活动态度,并促使其转化为实际的体育锻炼行为。

(2)提倡全民健身,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氛围,带动各年龄层教师参与体育锻炼。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性别教师的特点,定期组织竞技和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如教职工健美操比赛、趣味运动会、羽毛球赛、气排球赛等,增进教师的体育锻炼行为、减缓工作压力,让更多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受益。

(3)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并均衡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打破不同性质幼儿园投入不平衡的僵局。积极完善公、民办幼儿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和共享体育活动资源,为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猜你喜欢

教龄运动量意向
大树的日常
运动量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