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性缠绕手指对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临床疗效观察
2018-09-14周建英
周建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多因患侧软组织挛缩、被动活动时过度牵拉软组织,或患侧上肢长期处于被动体位等原因而引起[1],造成患者整个上肢特别是手部的肿胀和活动受限,给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日常活动带来极大困难。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压迫性向心缠绕、冷疗、针灸疗法、封闭治疗、药物治疗等[2],其中向心性缠绕手指被证明是一种缓解周围性水肿的简单、安全,且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3]。本研究对82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向心性缠绕手指法进行护理干预,经研究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选取2015年1—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患者。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2)脑卒中患者并发有肩手综合征,且伴有手部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1996年制定的《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中关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2)手指屈曲受限。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个月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患有手部皮肤损伤、手部肌肉萎缩、手部肢体残疾及其他手部功能障碍者。2)合并有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患者。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
2.2 干预措施
2.2.1 治疗前教育 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向心性缠绕法的作用,即通过向心性压迫使血液淋巴液回流、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以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因该方法需要家属每天为患者缠绕数次,因此告知家属治疗期间不得随意中断。
2.2.2 治疗前指导 手指的缠绕:用一直径1~2 mm的线绳在指甲处做成一小环开始缠绕,防止压迫敏感的表皮。操作时由远端向近端快速有力逐个缠绕手指至掌指关节处;缠绕完成后,立即从指端绳环处迅速拉开缠绕的线绳。
手掌的缠绕:将线绳在掌指关节处做成一环,然后由掌指关节向近端缠绕,到达拇指根部时,使拇指内收,把拇掌关节一并缠绕,然后由近端至远端快速拉开线绳。
腕关节的缠绕:从手掌缠绕的终结处开始缠绕,直至腕关节处,随后快速松开线绳。
治疗前教会患者家属进行操作,每一部位从远端缠绕至近端时,均应使线绳之间不留空隙。
2.2.3 治疗时的护理 腕关节屈曲受压后会累及手静脉的回流,临床观察腕关节屈曲阻碍静脉回流是偏瘫后引起肩手综合征的最常见原因,另外长期的腕关节屈曲还会加重腕关节的屈曲痉挛,不利于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因此住院期间护理应注意嘱咐患者避免腕关节持续屈曲受压。对手关节的过度牵拉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出现水肿和疼痛,因此各种方式对手关节过度牵拉都要禁止,对关节进行活动时都应格外小心。为了不影响健手的使用,患者住院期间输液时常在偏瘫侧手的静脉处进行,然而如果液体外渗到周围组织中,会引起明显水肿,因此在输液时应尽量避免在患手输液。此外,坐轮椅时手不注意放在了车轮与手闸之间、治疗师活动关节时使关节超范围被动活动等均可导致手的损伤而出现水肿,因此,在护理时,应嘱患者家属时刻注意患者的手,并避免关节做超范围的活动。
2.3 观察指标
2.3.1 肿胀程度 量筒内盛满水,将肿胀的手深入水中至腕横纹处,随后将手拿出量筒,记录量筒内剩余的水量。用于测量手肿胀程度,每周1次。关节肿胀减轻程度=(干预前毫升数—干预后毫升数)/干预前毫升数×100%。
2.3.2 运动功能 采用Fugl-Meyer(FMA)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该量表分为33个条目,包括肢体反射状态、屈肌伸肌协同运动、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腕稳定性、手的握力捏力及手屈伸和手指指鼻的协调能力与速度。每一条目都分为3个等级(0:无法执行,1:部分完成,2:完全完成),最大分值为66分,测试结果可以用最大值的百分数表示,也可直接计数得分,本研究选择直接计数得分,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好。每周1次。
2.3.3 疼痛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每周1次。
2.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描述,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的82例患者中,男60例,女 22例,年龄 45~70岁,平均年龄(54.70±7.24)岁;病程最长 6 个月,最短 24 d,平均(45.00±11.34)d。
3.2 干预前后患者自觉症状对比分析 治疗2 d后76例(92.7%)患者患手皮肤出现皱褶,患者自觉患手肿胀的感觉明显减轻,指间关节活动度增加,并且活动时疼痛较前减轻。
3.3 干预前后患者FMA得分、VAS评分和肿胀程度对比分析 1周后经量筒测量,73例(89.0%)患手水肿较治疗前减轻40%;2周后量筒测量,68例(82.9%)患手的关节肿胀程度较前减轻80%,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关节活动时无疼痛。治疗2周后患者的FMA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VAS评分和肿胀程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前以及治疗2周后的FMA、VAS评分及肿胀程度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FMA,VAS scores and swelling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表1 治疗前以及治疗2周后的FMA、VAS评分及肿胀程度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FMA,VAS scores and swelling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
4 讨论
肩手综合征是由于周围神经损伤或中枢神经障碍导致的患手肿胀、疼痛、萎缩等一系列综合征,常发生在脑中风后1~3个月,是最常见的中风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74.1%[5]。肩手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为手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及关节活动受限,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手指关节挛缩畸形[1],严重影响患者瘫痪侧上肢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肩手综合征尚未有统一的诊疗方案及特效的治疗方法,已有文献显示多数学者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局部封闭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物理康复治疗等方法,其中手指向心性缠绕等康复疗法的早期介入被普遍认为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措施之一[6],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手部功能恢复。
在关节肿胀程度方面,本研究发现经手指向心性缠绕等康复护理干预1周后,89.0%患者的患手水肿较治疗前减轻40%;干预2周后,82.9%患者的患手关节肿胀程度较前减轻80%,与孙艳秋等[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章传芳[8]同样提出,缠绕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且疗效与病程长短有关,提示康复治疗应早期进行。满益品等[9]认为手指向心性缠绕通过向心加压,驱动血流与组织间液的回流,抑制炎性渗出,从而改善患者手部血液循环,减轻患者手部水肿。
在患者疼痛感和关节活动度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92.7%患者在治疗2 d后,患手皮肤出现皱褶,患者自觉患手指间关节活动度增加,并且活动时疼痛较前减轻;在治疗2周后,患者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关节活动时无疼痛,与王振川[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崔欣等[10]在对27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护理时发现,压迫性向心缠绕等综合训练方法能减少患肢组织粘连,增加患者关节活动度,同时促进患肢营养,减轻患手疼痛。刘天江等[11]研究指出向心性加压缠绕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患肢疼痛情况,并能明显提高患肢运功功能,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向心性绕线法作为最常见的物理康复治疗手段之一,不仅可以通过刺激肌肉收缩,恢复患肢肌肉泵的作用,从而有效增加关节活动度,而且可以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防止肌肉痉挛,减轻患者疼痛。
综上所述,向心性缠绕手指是对肩手综合征,尤其是手肿胀的一种有效康复护理方法,可有效减轻患手的肿胀程度和疼痛程度,增加患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的活动度等,从而有效改善患者患手的活动功能,促进患者肢体的整体康复,对缩短患者病程、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