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风对城市园林树木的影响及灾后景观修复对策初探
——以厦门“莫兰蒂”台风为例

2018-09-14黄颂谊

现代园艺 2018年17期
关键词:莫兰蒂厦门市台风

陈 峥,黄颂谊

(广州市绿化公司,广州广东 510440

厦门,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福建东南部,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mm左右,多集中在5~8月。同时,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10月份。

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常出现在中、低维度沿海地区[1-2]。2016年9月15日,“莫兰蒂”台风正面袭击厦门市,其最大瞬时风速达17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厦门市遭受最严重的的一次台风灾害。该台风对厦门园林绿化造成了重创:行道树木的倒伏、断折严重堵塞及中断受灾当下的道路交通,造成城市绿地整体景观的残败。据报道,厦门树木因“莫兰蒂”台风受创严重,倒伏树木数量达65万株,绿化受损面积达90%。其中行道树及公园乔木连根拔起的情况占总受创树木的50%。

台风作为具有不可抗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常严重破坏园林树木,且因树木受灾直接或间接地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最直接体现倒树压屋、车,阻塞交通,破坏市政管网等。城市园林树木,作为城市园林景观主要成员之一,其破坏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园林景观[3-4]。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分析“莫兰蒂”台风对厦门园林树木的受损情况及成因,从城市园林景观修复角度深入考究受损树木景观营造的实践应用,及台风灾后城市园林景观措施,为多发台风受灾地区的城市园林景观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研范围

查阅分析厦门市在“莫兰蒂”台风受灾相关文献。结合2016年12月的第1次实地调研,对厦门市的主要2个区域(鼓浪屿与集美区),10个主要道路(湖滨路、厦禾路、莲前路、鹭江道、嘉禾路、仙岳路、环岛东路、吕岭路、体育路、七星西路)的行道树木在“莫兰蒂”台风中的受损情况进行分析。

2017年10月,对厦门市进行第2次实地调研,调研主要内容为第1次调研范围内,受损园林树木的恢复情况及景观修复营造实例。

1.2 研究方法

调研方法为抽样法:从调研道路的起始路口开始,沿道路走向对行道树个体进行随机取样观测,其中,对园林树木个体的种类、所处立地环境、受损部位及程度进行记录;同时根据相关参考文献,对调研的树木受损程度进行分级[5]。

2 “莫兰蒂”台风对厦门城市园林树木的影响

通过文献及实地分析,对“莫兰蒂”台风过境后的厦门市2个区域和厦门岛内10条主要道路的园林树木受损情况如表1所示。调研区域范围内的主要园林树木有15个科、17个属、22种。其中,腊肠树、垂叶榕、小叶榕、黄葛榕、非洲桃花心木、大花紫薇和火焰木的倒伏情况严重,整体为I级程度受损;南洋杉、阴香、凤凰木、高山榕、黄槿和杧果一级分枝及以上受损严重,经修剪后呈现严重偏冠现象;南洋杉和小叶榄仁,作为轮枝或平展分枝的树种,其分枝受损严重而呈现偏冠现象;而棕榈科植物银海枣、大王椰子在本次台风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风性;与秦一芳等[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 “莫兰蒂”台风造成园林树木受损的原因分析

“莫兰蒂”台风对厦门城市园林树木的创伤主要原因可分为4个方面,即:风力及风口位置;树种与种植环境的不当选择;树木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及养护修剪工作不及时;苗木质量不合格。

表1 厦门市“莫兰蒂”台风灾后园林树木受损情况

图1 台风后受损树木图片

3.1 风力与风口位置

“莫兰蒂”台风最强瞬时风力为17级,中心最大风力为15级,属强台风。强劲的瞬时风力,是造成拔根倒树的重要原因。根据调研数据统计分析中发现:沿海区域如鼓浪屿、集美区沿海路段、厦门岛内沿海路段(环岛路)的园林树木受损情况较内道路严重;与沿海线垂直路口处的树木较与沿海线平行道路上的树木倒伏情况严重,因其处道路风口位置,主要表现在连根拔起的倒伏及主干折断。

3.2 树种与种植环境的不当选择

本文调研的树种中有深根系树种,也有浅根系树种,不同的树种应根据其不同根系性质对其进行种植环境的选择。榕属乔木,其为浅根系,如种植在较为宽阔的绿地(带状公园绿地、5m以上的中间行车绿化带等),其根系生长良好,在强劲瞬时风力下虽主干受损,但其根系基本完好;如在道路种植池内种植,则表现为连根拔起倒伏,倒伏的树木根系不开展。陈水龙对2004、2005年厦门道路绿化在台风中受损情况分析提到,对于主根不明显、扎根浅、萌芽力强且冠幅大的树种,常因“头重脚轻”而致倒伏;城市道路树池中的市政管网及建造垃圾的堆埋是造成行道树扎根不牢、生长不平衡的重要原因[7]。

3.3 树木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养护修剪工作不及时

树木风险管理包括树木风险的评估和风险树木的管理两部分[8]。树木风险管理是指在危及目标区域,检测并评估树木缺陷的严重程度,并在树木造成风险之前提出建议和采取纠正措施,从而保证人和财产的安全。城市树木风险管理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树木风险管理体系,每年避免了大量因城市树木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9]。目前,我国的城市树木风险管理工作不全面,并未形成体系化。加之修剪工作不及时,树木整体树势易存在较高风险。

3.4 苗木质量不合格

厦门市作为沿海、台风多发地的城市,其绿化树种的选择应考虑其抗风性及整体生长情况。树木的抗风能力主要由树冠疏密、根系类型、木质硬脆等因素决定[10],且其整体生长情况与苗木移植栽种技术有关。因此,在进行绿化树种选择时,应考虑植株种植环境的同时,选择深根系、冠幅通透、枝叶柔软的树种;同时,城市规划发展过中,应考虑树木生长过程的完整性,选择原冠苗的全冠移植,以减少过分修剪后树木再生长后的冠幅与根系情况不均等而造成倒伏的经济损失。

4 “莫兰蒂”台风灾后城市景观修复对策

4.1 应急救援,还树木以生命

树木倒伏后,应及时进行扶正。据相关文献及实践总结得知,树木倒伏后最佳的扶正保活是72h(3d)之内;若超出72h,树体会因台风灾后的高温多雨的天气而致缺水或病害,从而导致扶正后的成活率下降。同时,及时的扶正保活措施是台风后抢险救灾及城市绿化景观修复的第一要务。

4.2 日常养护,维持树木以安全

台风灾后的受损树木,其折断枝干伤口紊乱、不平齐,容易积累雨水及易受病虫的侵害,从而减弱树势或影响树体健康。为此,受损树木的伤口应修剪齐平,大于5cm的枝干应涂抹树木防腐剂以防止病虫侵害。同时,应加强日常的养护;及时进行树木风险评估工作,对拟存在倒伏或断枝危险的树木进行风险评估工作,以减少树体再次受损的潜在风险。

4.3 重植新绿,选树木以抗风

厦门市于2017年5月开展国际金砖会议,城市绿化整体面貌的提升是城市对外的国际名片。调研过程中发现,在“莫兰蒂”台风灾后,受损树体经扶正及修剪后,其高度低于2m的树体;或于重要景观节点处的树木景观效果差等都被移除并补植。如厦门市环岛路延段,其补植的树种主要为抗风性良好的棕榈科乔木或根系发达的榕属植物。补植树木的选择应适宜当地气候特征的抗风性树种,其抗风性树种除深根系、乡土树种、枝叶扶疏等特性外,还应综合考虑种植位置是否为风口位置等。

4.4 灾难虽过,莫掩其迹

“莫兰蒂”台风对厦门城市园林树木的损坏严重,其中就鼓浪屿而言,古树名木共倒伏19株[11];厦门大学校园内胸径大于80cm的榕属植株倒伏约10株。为此,两区域为保留此次台风对城市的树木的破坏及影响,选择不影响交通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区域,就地支撑倒伏树木骨架且不进行扶正,以呈现受灾后的现象,适当地加以雕塑景观,以纪念“莫兰蒂”肆虐过境后“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抢险救灾人文景观(图2)。

图2 厦门大学校园内倒伏树木人文景观

5 结语

2015~2017 三年以来,“彩虹”袭击湛江(2015年)、“莫兰蒂”暴虐厦门(2016年)、“天鸽”和“帕卡”连环突袭珠海(2017年),其强大风力对城市绿化造成毁灭性的侵害。为此,在台风后,城市绿化的景观修复中,应综合考虑行道树种的抗风性、树木的日常安全评估及养护、树木移植的科学性及全冠苗的使用。同时,应注重城市景观修复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在扶正保活及补植新绿的工作中,保留部分的台风过境树木倒伏的景观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可结合大数据库建设,建立数理计算机模型,集中收集区位、绿化树种、树木大小、土壤、树木风险评估等级、周边构筑物和台风风向、风力等各类元素,通过模型推理演算,可形成台风灾情评估[12-13];并实时对存在风险的城市园林树木进行监测,及时处理倒伏的树木。

猜你喜欢

莫兰蒂厦门市台风
台风过韩
七彩屋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舫山第二小学
台风来了
厦门市妇联打造“爱在厦门”交友联谊互动平台
“Double-subjects” at PWP Stages in English Class at Junior Stage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台风天外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