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某医学院教师心理复原力分析: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2018-09-14谢琴红张文辉李苏
谢琴红,王 沁,陈 娅,郝 阳,李 军,张文辉,仲 磊,李苏
(1.遵义医学院 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99;2. 遵义医学院 组织部,贵州 遵义 563099;3.遵义医学院 教师工作部,贵州 遵义 563099)
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 又称“心理弹性”、“心理韧性”、“抗逆力”等,指个体在经历困境或创伤后仍然能回复到良好适应状况的发展现象[1],是一种能够在压力情景与生理疾病或心理困扰之间起缓冲作用的个体特质或能力,是个人在面临压力危机时是否成功复原的决定性因素[2]。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复原力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高[2-5];也有研究显示,心理复原力与个体的工作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6],较高的心理复原力水平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水平[7],并且对突发事件的应激能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8]。由此可见,个体的心理复原力水平对其健康和工作效能的提高均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社会和生活的引路者。教师的心理复原力水平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工作绩效水平,也会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还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近年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进行了转变,高校学生人数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也日益繁重。医学院校教师不仅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部分教师还要承担一定量的临床工作。特别是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大力推进,教师的工作量及压力水平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复原力水平,帮助教师积极的适应教学科研等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并从压力中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影响个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9],能够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提高个体工作效率。而应对方式(coping strategies)作为个体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体在压力情景中,为减轻压力的影响而有目的地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的手段、方法和策略[10]。有学者指出,应对方式是心理复原力的一个重要变量,任务导向型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呈正相关[11],而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其心理复原力水平较低[12]。由此可见,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可能是教师心理复原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故本研究以医学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心理复原力水平,以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心理复原力保护性作用,为提高医学院教师的心理复原力,促进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贵州某医学院校教师301人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男性146人,女性155人;文化程度在大学本科及以下137人,研究生及以上164人。年龄范围在22~59岁,平均年龄为37.07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成人心理复原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成人心理复原力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由Friborg等编制,包括自我的知觉、对将来的计划、社会能力、工作计划风格、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六个维度,共33个条目按1-7级评分,Cronbach’s α系数为0.866。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积极应对分量表反映个体积极应对的特点,由条目1~12组成;消极应对分量表则反映个体消极应对的特点,由条目13~20组成。积极应对分量表和消极应对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79、0.728。
社会支持评定量(Social Support Scale, SSS)):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三个维度。量表分数越高,表明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度越高。一般认为总分小于20,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20~30为具有一般社会支持度,30~40为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1。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两样本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样本之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rson相关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建立心理复原力的回归模型。P<0.05表示差异显著或者相关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教师心理复原力水平 教师的社会资源维度的得分最高,对未来计划维度的均分最低,且该维度得分显著低于理论中值水平,心理复原力量表总均分为4.48,与理论中值水平相当(见表1)。
表1 医学院校教师的心理复原力水平
2.2 教师性别、文化程度对心理复原力的影响 性别差异比较发现,女性在对将来的计划、家庭凝聚力两个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文化水平差异分析发现,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的自我知觉、社会能力、工作计划风格、家庭凝聚力、社会资源维度及心理复原力总分均显著低于研究生及以上者(见表2)。
表2 不同文化水平和性别教师的心理复原力比较
2.3 年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教师心理复原力的影响 相关分析发现(见表3),教师年龄与其心理复原力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年龄越大,心理复原力水平越低;个体领悟到的主观社会支持和客观社会支持及其对支持的利用度均与其心理韧性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得分越高,心理韧性越好;个体积极应对的方式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的相关不显著。
表3 年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分析
2.4 教师心理复原力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复原力为因变量,性别、年龄、文化、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积极应对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发现,积极应对方式、对支持的利用度、年龄、主观支持分能纳入回归方程(P<0.05),可共同解释心理复原力57.7%的变异(F=102.432,P=0.000),其中,积极应对方式的贡献率最大,单独解释心理复原力37.2%的变异(见表4)。整个模型的回归方程为:心理复原力=5.171积极应对+0.905支持的利用度-0.142年龄+0.242主观支持+15.125(见表5)。
表4 教师心理复原力的回归分析模型摘要
表5 教师心理复原力的回归分析模型回归系数
3 讨论
心理复原力能帮助个体有效的面对压力和挫折情景,有效的促进个体的心理适应,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关系,并且心理复原力还能有效预测个体的工作绩效水平。每个个体都拥有一定的心理复原力,但每个个体所拥有心理复原力情况不尽相同。本研究结果发现,医学院校教师的心理复原力水平虽稍高于理论中值,但仅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教师的社会资源维度的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对未来的计划水平却处于偏下水平。众所周知,计划可以为个体的生活和工作指明途径和方法,并指导个体为不断实现目标设想而努力。个体的计划目标越清晰,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就越清晰,走出逆境的机会就越大。同时,个体的计划往往是基于自身特点和兴趣而设计,会使得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更愿意为自己的计划而努力,使其工作和生活目标的可达到性更强。一个有计划且能有效执行计划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中永保清晰的头脑,使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生活充满着意义,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积极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未来的教师工作应该注重对教师计划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职业规划乃至工作计划、生活计划的能力。
本文关于心理复原力的研究重在探讨心理复原力的保护性因素。心理复原力“保护性因素”能有效减轻危险性因素(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促使心理的健康发展。对教师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的探讨发现,性别、文化程度和年龄会影响心理复原力的水平,具体表现为女教师对将来的计划和家庭凝聚力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教师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教师年龄越大,复原力水平越低。因此,性别、年龄、文化可能是教师心理复原力的保护性因素,教师心理复原力提升策略的制定应基于其性别、年龄和文化差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开展。以往研究发现[13],在心理复原力的众多保护性因素中,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复原力的影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针对医学院校教师的调查分析也发现,个体领悟到的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与其心理复原力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得分越高,应对方式越积极,心理复原力水平就越高。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外在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使个体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调动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李伟等研究也发现[14],社会支持作为外部保护性因素,对抗击逆境有重要作用,可发展成心理复原力特质。研究中进一步对教师社会支持来源的分析发现,教师的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是配偶、其他家庭成员及朋友,而来至工作单位、党团工会等官方组织及其他非官方组织的支持极少。因此,要发挥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学校各职能部门应齐抓共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从多角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作为个体的内在因素的重要方面,对个体的心理复原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更愿直面问题,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情绪处理或逃避问题。王剑静等的研究发现[15],面对应对与心理复原力的各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回避应对与心理复原力坚韧、自强维度呈负相关,屈服应对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各维度及总分呈负相关。对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的水平[16]。本研究结果也证实,积极的应对方式是教师心理复原力的最大预测因子,能单独解释心理复原力37.2%的变异。
综上所述,心理复原力是从逆境、失败和压力中迅速恢复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能通过个体内在的积极应对方式和外在的环境中的社会支持系统等保护性因素而得以提升。因此,教师工作管理中应加大对教师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并基于教师的特点从多角度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