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8-09-14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驻马店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朱风叶 李 红 乔继红 王全华
纵隔畸胎瘤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纵隔肿瘤,根据其病理类型,纵隔畸胎瘤存在良性、恶性之分,故对其进行准确诊断对患者及时接受治疗意义重大[1-2]。目前临床对于纵隔畸胎瘤的主要检查有段为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其中CT扫描价格低廉,可直观显示病灶发生部位,其中CT增强扫描还可根据病灶不同强化程度变化以确定肿瘤的性质[3]。为此,本文收集了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纵膈畸胎瘤患者53例。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患者均经过手术确诊为纵膈畸胎瘤;②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完整者;③未合并其他原发性肿瘤者。研究对象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肝等脏器疾患者;②CT检查禁忌症者,如碘过敏、急性出血病变倾向者;③妊娠期妇女或孕妇。53例纵膈恶性畸胎瘤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7~67岁,平均年龄(40.12±3.69)岁。32例患者以胸闷、胸痛、干咳为主要临床症状就诊,10例患者未出现明显自觉症状,11例患者通过胸部平片体检发现。
1.2 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双源Sensation 64螺旋CT,核对确认患者基本信息后,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手臂伸直,进行全身连续扫描,先行常规CT平扫,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至膈下5cm。设置参数:管电压120kv,210mA/s,螺距为10mm,层厚为10mm,机架转速0.5s/r,薄层螺距为4mm。常规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经患者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碘海醇(生产单位: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322),流速设定为3~5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进行增强扫描,于在造影剂注射延迟10s后开始执行,3期延迟时间:动脉期延迟20~30s、门静脉期延迟45~50s、延迟期延迟120~180s。扫描完成后,将CT平扫与增强的图像均进行肺窗、纵膈窗和骨窗的重建,重建间设为隔1mm,在计算机后台对患者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
1.3 图像分析由两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53患者CT扫描图像进行独立分析。观察患者病灶的数量、位置、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等,在计算机后台工作站为了更突显病灶保证图像的质量达到更好标准,可以对显示欠佳的病灶进行调窗处理。CT图像结果均经2位资深医师共同讨论,当医师意见不一时,以共同讨论结果为最终结论。
1.4 观察指标分析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
1.5 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临床资料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中,49例(92.45%)患者病灶位于前纵膈,其中前中纵膈者29例(59.18%),前下纵膈者10例(20.40%),前上纵膈者10例(20.40%)。位于后纵膈者4例(7.54%),其中后中纵膈者3例(75.00%),后下纵膈者1例(25.00%)。在整理患者手术资料后,囊性畸胎瘤者2 2例(41.50%),良性实质性畸胎瘤者21例(39.62%),恶性畸胎瘤者10例(18.86%)。
2.2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CT平扫对囊性畸胎瘤、良性实质性畸胎瘤、恶性畸胎瘤检出率分别为72.72%、76.19%、8 0.0 0%,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3.63%、57.14%、40.00%;CT增强扫描对囊性畸胎瘤、良性实质性畸胎瘤、恶性畸胎瘤的检出率均为100%,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45%、95.23%、100.00%。CT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总检出率及总准确诊断率明显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纵膈畸胎瘤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中的图像表现本组研究中,22例囊性畸胎瘤均为良性病变,CT平扫瘤体外观主要呈现囊状,水样密度,壁薄完整,边缘光滑。肿块最小直径2.0cm,最大直径10.1cm,6例在瘤体内可见斑片脂肪密度影,其中4例可见纤细分隔。CT增强扫描可见瘤体薄壁及瘤体内分隔明显强化,瘤体内未见明显强化。21例良性实质性畸胎瘤患者,CT平扫可见瘤体包膜完整,瘤体内可见浅分叶,本组研究中良性实质性畸胎瘤最小直径3.2cm,最大直径8.9cm。CT增强扫描可见瘤体轻度不均匀强化,瘤体实质部份为软组织密度,5例患者瘤体内部可见脂肪组织,6例患者瘤体内可见斑块液化灶。本组10例纵膈恶性畸胎瘤者CT平扫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外观不规则,边界与周围组织模糊不清,瘤体内未见钙化影(见图1)。CT增强扫描可见5例患者肿瘤向外突破包膜侵犯邻近脏器,伴有腹水,纵膈病变区域呈不均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与心包分界不清,压迫肝脏,静脉期轴、矢及冠状位示右前上纵膈病变呈持续不均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见图2、3)。
表1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纵膈畸胎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
图1 CT平扫示可见患者矢状位右前上纵膈混杂密度影,与右侧心包分界欠清。图2 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轴位示右前上纵膈病变呈不均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与心包分界不清。图3 静脉期轴位示右前上纵膈病变呈持续不均强化,中心未见明显强化。
3 讨 论
畸胎瘤在临床中属于生殖细胞瘤,在人体发育的胚胎时期,胸腺始基出现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多极化细胞脱落,随之进入胸腔内,在病理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畸胎瘤,而出现的常见部位为心包、大血管根部,向前纵隔侵入生长[4-7]。在本研究,53例纵膈畸胎瘤患者中,92.45%患者病灶位于前纵膈,其中前中纵膈者占59.18%。既往文献中报道,畸胎瘤其病理组织学分型较多,包括良性畸胎瘤、不成熟性畸胎瘤等,鉴别诊断较为困难。目前临床对纵膈畸胎瘤影像确诊的方法有MRI、CT检查等,其中MRI检查也是临床诊断纵膈畸胎瘤患者的主要手段,但因价格较为昂贵,无法成为纵膈畸胎瘤检查的首选方式[8-10]。同时诸多文献中报道[11-13],MRI检查在软组织、大血管显影优势较为明显,但对于骨性结构显示相对较差且禁忌症较多。众所周知,X线对钙化、肿块、结节的病灶敏感性很高,CT扫描的密度分辨率高、特异性高,在连续扫描中漏诊率低。
本组研究中,CT增强对纵膈畸胎瘤的总检出率及总准确诊断率分别为75.47%、56.60%,其中对囊性畸胎瘤、良性实质性畸胎瘤、恶性畸胎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45%、95.23%、100.00%,明显优于CT平扫,表明CT增强扫描相对CT平扫对纵膈畸胎瘤的诊断优势更为明显。本组研究在分析图像特征时,发现良、恶性纵膈畸胎瘤存在不同的图像表现,综合纵膈畸胎瘤实际因素,根据病理学,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中,病灶在动静脉期强化程度、CT值增加值都有所不同,且不同位置、大小肿瘤的CT影像特点也是不同[13-15]。良性畸胎瘤多数表现为多房囊性病变,其囊液包含皮脂、明胶样物质或毛发,而在囊壁或软组织中则含有骨骼或软骨,故在本组研究中,22例囊性畸胎瘤CT平扫瘤体外观主要呈现囊状,其瘤体壁薄完整,边缘光滑,少数患者可见纤细分隔,在CT增强扫描中囊性畸胎瘤与多数良性病变相似,未出现明显变化。而良性实质性畸胎瘤于CT增强扫描较为不同,可见瘤体轻度不均匀强化。在纵膈畸胎瘤类型中,约有7.6%~8.4%的畸胎瘤可为恶性,此类恶性畸胎瘤肿瘤细胞幼稚性和侵袭性强,病程进展快,同时因包膜不完整,故该类肿瘤极易侵袭周围组织、器官。在本组10例纵膈恶性畸胎瘤者中,CT平扫多呈现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外观不规则,边界与周围组织模糊不清,一半患者肿瘤向外突破包膜侵犯邻近脏器,与心包分界不清,反映了患者大体病理变化过程。
综上所述,CT增强扫描可直观显示纵膈畸胎瘤的图像特征,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高,可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