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影中英美文学的雅俗另类意识支撑
2018-09-13王杨
王杨
英美电影中的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与精品,是英美电影赖以支撑的文化支柱,其有着人性化的主观在场性表达。这种主观在场性表达为电影艺术的视听注入、视听融合、视听时空的无极展现带来了一种更具切近性、真实性、临境性、立体性的客观与主观两相融合叙事模式。文学具有极大的自由性、纷纭性、多样性,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雅与俗已成为文学表达的常态,这种文学常态在注入电影表达之后即成为了一种视听表达的新常态。
一、 英美电影中文学的雅
(一)雅致表达
电影文学的雅致包含着稚嫩的雅,例如,著名电影与同名文学作品《彼得潘》中,有这样一句驰名世界的针对儿童命运关注的雅言:“All children, except one, grow up”,该句在其文学作品宿主母体中甫一问世,即被英国文化界评选为“世界最佳小说开篇破题首句”第一名。电影《彼得潘》中的文学有着英美语境那种直击人心触及心灵的雅致化表达。这种略带稚嫩气质的雅致还能够以一种更高的姿态来对抗社会化意义下的俗言俗语,例如,电影《小熊维尼》中,即以主角小熊维尼的视角巧妙地以不变的“Oh bother”来应对着万变的俗言俗语,从而使得那些俗言俗语在小熊维尼呆萌的话语表达之下,不由得相形见绌。
(二)雅韵表达
电影文学中的雅的表达更是一种形而上的气质与意象的交融,这种雅而生韵的表达通常被称作优雅,相对于雅致而言,这种雅韵优雅更具成熟性。如果说雅致是一种气质与风度的外显的话,那么英美电影中文学的雅韵优雅就是一种儒雅的风韵,这种儒雅的风韵更具内隐性。幸运的是,取材自英美文学宝库的电影有着庞大的雅言语料库可供采撷、驱策、驾驭,这对于环环紧扣的文学雅韵优雅表达至关重要。例如,由英国导演贾曼改编自莎士比亚晚期戏剧作品的《暴风雨》一片即以一种成熟的雅韵优雅,向世界傳达着一种与片名《暴风雨》恰恰相反的宁静祥和气息;而在剧情发展方面,则更以一种玄妙的构想完成了整个叙事过程;由瑰丽的文学模因所驱策着的描写时空表现既为影视艺术作品植入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又为其进阶时空表现带来了一种充斥着诗意化的场景氛围。由此可见,底蕴深厚的英美文学作品为电影视听语言带来了无可比拟的雅韵优雅的创制基础,而《暴风雨》则由这种英美电影中文学的雅建构起了一种基于雅文化的另类式复仇表达。
(三)雅洁表达
电影中文学的雅致与雅韵为英美文学提供了雅之为雅的韵致表达;然而,这种韵致表达还缺乏一种更见其淡雅、清高、古朴,甚至是崇高的雅的表达。这种雅是基于意识支撑式的高雅圣洁,例如,电影《音乐之声》为后世观众留下了一种雅洁的淡雅中见清高的表现模式,无论是音乐教师玛利亚还是孩子们,抑或是孩子们的父亲特拉普上校,都有着上流社会所特有的雅洁风范,这种雅洁风范的表达为战争时期人类的命运带来了一种“以雅洁对恶毒”的极致拷问,进而形成了英美文学雅至神髓的视听融合。由英国著名导演劳伦斯·奥利弗执导的改编自莎士比亚同名戏剧的电影《理查三世》,即以这种雅洁同样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与传统意义下迥异的国王。这种基于文学与艺术天作之合的嬗变源于电影中文学雅洁对传统批评的解构,恰恰是这种雅洁的力量才为正确的历史表达,赋予了一种更加切近、真实、儒雅的表现方式。
二、 英美电影中文学的俗
(一)俗化的源流表达
英美电影中文学雅的表达由来已久,俗的表达亦渊远流长。从莎士比亚的时代开始,为英美电影提供母体宿主支撑的英美文学即已开始显露出俗的渊薮与端倪,虽然莎士比亚文学中的俗实质上是为其雅所服务的,但是,在这种不经意的饰雅之间,英美文学展开了俗的滥殇。时至今日,电影文学中俗的表现比比皆是,仿佛没有一些四字词,已不配称作一部合格的好莱坞创制大手笔。这种俗文化在电影文学与创制中的泛滥态势已经成为影视艺术批评界所诟病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一种准文化逆流的俗化表达。早在19世纪,电影尚未诞生的时代,一些英美文学中的俗化苗头即已流布开来,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其中的为雅而俗的刻意造字造词等独具匠心的创造极其广泛地流传及今,例如短语“curiouser and curiouser”,甚至许多著名的媒体在媒介标题中,都用该短语来表达某一事件的越发离奇,而其正确的短语“more and more curious”反而被束之高阁。[1]
(二)粗俗表达
乘着英美文学不经意间俗化的滥殇,英美电影文学的俗化表达早已渗透至整个欧美社会、文化甚至历史的方方面面,英美文化艺术中的俗化俯拾即是,且这种流行病式的俗化大有堂而皇之登堂入室的趋势,而今英美电影及其中歌曲中的劲爆粗口等充斥大银幕,以至于令中国学者不得不对好莱坞发出“人心不古”的感慨。例如,好莱坞著名大片《黑客帝国》中的男主角所接收到的第一条指令,即俗化为“follow the white rabbit”,影片以这种俗化暗喻着一种既不乐观亦不明朗的未来。客观而言,粗俗是一种俚俗基础之上的,带有某种暴力倾向的俗,这种粗俗的表达在英美电影中同样屡见不鲜,例如,改编自莎士比亚作品《亨利八世》的影片中,针对亨利八世的极端恶劣行径,创制者进行了形诸于光影的艺术化粗俗表达,这种以外表风流内里粗俗表达的人物刻划,为影史留下了足以传诸永恒的视听映像。[2]
(三)低俗表达
电影赖以支撑的文学作品之中,不仅有着俚俗与粗俗的俗化表达,而且不乏低俗的表达。提及英美电影文学的低俗表达,则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越过的人物,以其为代表的英国20世纪现代文学,在超越俚俗与粗俗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波低俗的高潮,同时,亦为后现代的观众带来了一种基于低俗的“野蛮的朝圣”,其作品的最初命运是屡遭查禁,直至后现代时期,才逐渐地以影视艺术等形式纷纷面世。在莎朗·斯通出演的保罗·范霍文执导的《本能》一片中,莎朗·斯通以令观众血脉贲张的魅惑,而将一种另类的低俗表达到了极致。实际上,关于保罗·范霍文的低俗的讨论,在《电影意识》2003年的期刊中已集中出现,舆论界甚至将其认定为“被好莱坞摧毁的艺术家”,这一评价皆缘于其普世的洞察力为迎合流俗的低俗创制所彻底取代,尤其是其后续所拍摄的《艳舞女郎》等片,更是将超越了观众所能接受的性感界限的低俗演绎到了一种艺术的极致。时至今日艳舞仍然是公共场所低俗的代名词,而冷静地针对英美电影中文学的俗化表达加以反思,其实这种俗化表达或许是英美电影中文学的一种“大俗近雅”的俗雅两相观照的另类意识支撑式表达。[3]
三、 雅俗共赏式的融合
(一)雅俗初步融合
电影中的文学性在雅俗分野的基础之上,更有着雅俗共通、雅俗共融、雅俗共赏的融合性表达。英美电影中的文学性既有着来源于文学母体宿主的雅俗平衡的支撑,又有着文学性与艺术性彼此时空交融之下的深度融合。这种平衡支撑与深度融合为英美电影中的文学建构起了一种雅俗初步融合式表达。例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诸多内容被欧美各国多次改编为影视艺术作品,作为英国文学儒雅代表的乔叟,不仅是一位英国的伟大作家,且是英国诗歌教父,其所创作的诗歌更是被赞誉为“最伟大的叙述诗篇”,而从《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人们却能够窥见其俗的成分;不仅全篇的故事全部以地方方言撰写而成,而且其中亦有“俗得令人有着无穷的回味”的妙趣横生,然而该作品中同时亦蕴涵着诗性的雅的成分,雅得宛如是一部“赞美春天的诗家之绝唱”。由此可见,这种雅俗的初步融合表达为英美电影中的文学带来了一种雅俗之间聚散有度且收放自如的,基于人生百态世间万象的引人入胜的人性化表达,并进而完形为一种雅俗的基于视听的后现代式文学与电影的两相意识支撑。
(二)雅俗基于后现代调合的融合
电影中文学的雅俗分野与初步融合式表达向世人展现了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差异与融合性的表征。虽然文学性更加倾向于文学文本的图符抽象,并且,有机置于其中的人物、事件、情境、语言等亦更具有主观臆断、主观想象、主观考量等主观意识抉择的雅俗色彩。同时,在触及雅俗深度描蓦的过程中,這种文学性更倾向于心理活动、生理直觉、意识表现等雅俗表达,然而,将这种主观意识突出表现为雅俗表达的英美文学一旦诉诸于大银幕,反而更易在主观倾诉下或得一种在场感、切近感、真实感的雅俗融合式表现;并且随着视听语言的偏向于客观性、直观性、时空性等的有机注入,更易令电影呈现出一种以雅俗表达起伏心灵,且艺术化的雅俗共赏的升华。深究英美电影创制中的文学魅力,则不难发现,英美电影创制的关键在于创制者能够将隐性的雅的能量与显性的俗的力量,进行着一种基于意象化的巧妙的一隐一显,且隐显互现的力比多融合式的表达,这不啻为一种艺术形诸于表达的后现代式的雅俗调和。[4]
(三)雅俗一体化大融合
英美电影中的文学支柱既有着超越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亦有着惊世骇俗的屡现屡禁的俗文化,二者均为英美文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而倍受世人争议的众多俗文化作品,亦最终在后现代得以纷绘面世,这样的官方标准的转变与文化的宽容度表达为英美电影中文化的雅俗共赏带来了一种深度融合的发展契机。而随着电影中俗文化在后现代表达中的不断涌现,其亦正在不断地被脱敏的过程中,与雅文化一道成为了后现代电影中最重要的文学与文化的双重意识支撑。雅俗文化二者的基于流行文化的深度融合表达更为后现代电影带来了一种愈见丰富多彩的发展前景。
后现代的英美电影文学恰恰表现为一种雅的沉默与俗的喧嚣,这种两相对照亦反映了雅的沉默本质与俗的喧嚣本质,二者在本质上差异巨大的分野使得两种语态、情态、意态等在沉默疲倦之后与喧嚣厌倦之后,必然在物极必反的恒律驱使之下向相反的方向潜移默化地进行着隐性转化。而这种隐性转化恰恰是电影这种艺术化创制表达的关键,同时,这也恰恰是一种文学与艺术基于后现代表达的雅俗一体化的大融合。[5]
结语
诚然,为电影奠基的英美文学之中存在着诸多俚俗、粗俗甚至是低俗的文学表达,然而,这些俗化表达的出现却未能彻底解构文学的雅文化表达,反而促使其日见茁壮。这种相对论式的雅俗文化为现代与后现代的电影创制带来了雅俗并存的视听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的纷纭表达。并且,英美电影中文学的俗化表达在为观众带来追求式的文学沉浸体验同时,亦为其视听表达带来了一种以俗化观照的难以抵挡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江凌云.在英美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以爱伦·坡经典小说《The Tale-Tell Heart》为例[J].江苏
教育,2018(11):43-46.
[2]江飞.“文学性”的两副面孔——雅各布森与英美新批评的语言诗学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17(2):136-142.
[3]贺华丽.《杀死一只知更鸟》: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的相关性探析[J].电影评介,2015(24):66-68.
[4]孙艳娜.视觉文化冲击下经典文学电影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扬”与“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3):65-69.
[5]徐畔.多模态视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12,30(1):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