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诗文中的淄川邱氏族人

2018-09-13孙启新

蒲松龄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考证

摘要:依据《淄川邱氏世谱》和蒲松龄的有关诗文,对蒲松龄与淄西邱氏族人的重要交游作一梳理:蒲松龄曾代孙蕙写信,与邱璐商议买卖土地房屋事宜;蒲松龄与邱希潜诗词酬唱、游览胜景,友谊终其一生;邱翊圣字勷宸,是邱希潜的叔弟;邱辅圣字寀宸,也是邱希潜的叔弟,邱采臣草堂不是邱希潜的清梦楼;“九如昆仲”是邱启岗、邱启峦兄弟二人,他们是邱希潜的儿子。

关键词:聊斋诗文;邱璐;邱希潜;邱翊圣;邱辅圣;九如昆仲;考证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聊斋志异·秦生》附则描写作者好友邱行素嗜酒之事。文中的邱行素名希潜,岁贡生,曾任黄县训导,与蒲松龄交游密切。蒲松龄一生中,尤其在淄川西铺坐馆授徒期间,与邱氏家族其他人也多有联系,诗词酬唱,聊斋诗文中,相关作品多达十馀篇。本文依据《淄川邱氏世谱》和蒲松龄的诗文,对与蒲松龄有过交往的淄川邱氏家族邱希潜等人作考证如下,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邱琮

邱琮是邱希潜的父亲。查阅《淄川邱氏世谱》:第十世“广芳,字延誉,乙酉科副榜,配吴氏,继毕氏。三子:琮、璐、瑗。” [1]138十一世“琮,字白石,邑庠生,配王氏。二子:希圣、希潜。” [1]138

邱琮去世后,作为邱希潜的好友,蒲松龄敬献两副挽联,一副是:“子贤久著,锡封未报仁人,虽然破屋穿云,伫见九原来凤诰;弟贵先亡,舞彩半凭伯氏,那堪高堂垂雪,眼看双槥葬榛丘。”另一副是:“言朴行方,意将食报无穷,何期懿躅云亡,徒有万口芳碑留存栾社;子贤身老,便使同穴何憾,所恨斑衣正舞,遂将一堆荒土葬傍陶家。” [2]1357

细读两副挽联,从中可知:邱琮去世时间当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其二弟邱璐病逝之后、二十八年(1689)其次子邱希潜入贡之前这段时间。邱琮去世之前,他的妻子王氏早已離世,而他的继母毕氏尚在人世。据邱广芳传记,他“配吴氏,继毕氏”,也就是说,邱广芳妻子吴氏去世后,续娶了毕氏,而这位毕氏估计也应该是西铺毕氏家族的女子,如此说来,蒲松龄的东家毕际有与邱家可能是姻亲。

二、邱璐

《淄川邱氏世谱》记载:第十一世“璐,字荆石,乙未进士。配彭氏,三子:翊圣、辅圣、弼圣。”附其传记:“公负资颖异,受父课读。十九岁入泮,二十岁己(乙)卯登科,至乙未举进士第,戊戌筮任山西沁水县,廉仁有政声,后升北直隶大兴县,又升江南扬州府江防同知,管瓜州押口。中遇覃恩,敕授文林郎,诰授奉直大夫。妻彭氏敕封孺人,诰赠宜人。卒于康熙壬戌,葬于父墓之侧。” [1]138乾隆《淄川县志·选举志·续历代仕宦》记载:邱璐“同乙未榜。授沁水知县,正赋不能完者,代补之;老弱不能亲纳税者,历远村,代收之。升大兴知县,严保甲以杜逃东株累,清房税以绝巨室侵欺。秩满,升扬州府江防同知。捐赀制放生船,岁饥则赈贫,疫作则施药。值江水汜溢,商舟不至,榷税额诎,削秩易产。事甫释,而已赍志殁矣。时论为之太息焉。” [3]534

据此可知,邱璐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长蒲松龄二十岁。邱璐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中举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成进士,十五年(1658)担任山西沁水县知县,调任直隶大兴县知县,升任江南扬州府江防同知,管理瓜州押口。因为征收税额不足,被免除官职,责令变卖家产补足税款,事情尚未处理完毕,就因病去世。

康熙九年(1670)秋天,蒲松龄应孙蕙之聘,到江苏宝应县做幕宾,替孙蕙起草各种公文。当时邱璐任扬州府江防同知,管理瓜州押口,其长子邱翊圣相随任所,帮办衙内事务。据蒲松龄《鹤轩笔札》中的文稿,康熙九年冬,孙蕙出面联系,要把其内弟赵湛如在新庄、自己在王洞的房屋田地卖给邱家,让蒲松龄代为致信邱璐、邱翊圣,商量交易金额、时间及付款方式等事宜。《十一月念一日上瓜洲邱,代孙蕙》谈到新庄交易定金六百五十两白银,再加王洞房产田产,约计总数在一千四百至一千五百两左右。《十一月二十五日上瓜洲,代孙蕙》谈到已将合约托来人捎到邱氏衙门。这两封信都是写给邱璐的。《十二月八日答邱九兄,代孙蕙》是写给邱翊圣的,委婉地催促邱家早日交易。康熙十年(1671)正月,蒲松龄代孙蕙起草《同日与邱勷宸,代孙蕙》,讲明自己囊中羞涩,再次催促邱家尽快交易。四月十五日代拟的《同日答瓜洲书,代孙蕙》明确讲明自己急需银钱,邱家先付一半价款就可成交。《十九日上瓜洲,代孙蕙》急切申明:“万恳挪赐半价,以付来人,则佩厚德于无疆矣!”信中还对邱家拖延时日,不能按期交易表示理解:“比年来老大人煦拂江乡,仅有清风两袖,况自都初旋,则床头之羞涩,可想而知。卑职遽为冒渎,似乎其不情矣。”同时表明自己的苦衷:“第不堪家叔之逼勒,遂不得已而有将伯之呼,区区此衷,想蒙台鉴乎?” [2]1199此后,孙蕙没有再与邱家通信,可能是邱璐没有筹足银两,因此未能成交。这说明邱璐为官清廉,家中没有多余银两,同时也说明孙蕙当时并不富裕,急需银钱补充家用。

三、邱希潜

《淄川邱氏世谱》记载:第十二世“希潜,字行素,己巳岁贡生。配李氏,二子:启岗、启峦。”附其传记:“公号龙崖。善引诱,乐裁成,构清梦楼于豹山之阳,作读书处。疏泉凿池,栽花植柳,时与同人并兄弟子侄辈饮赋其间,县乘称文学焉。于康熙辛卯筮仕登州黄县训导,至丙申告归,终。载县志,有传。” [1]139《淄川县志·选举志·续贡生》记载:“邱希潜,字行素。己巳岁贡,授黄县训导。告归,构清梦楼于豹山之阳,读书其中。每与山僧野叟诙谐畅饮,曾不知老之将至。寿八十余岁卒。” [3]560

据邱希潜传记,他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入贡,五十年(1711)任登州府黄县训导,五十五年(1716)年卸任回家,不久病逝,享年八十多岁。邱希潜是蒲松龄的好友,蒲松龄为其写有五题九首诗、一阕词,《聊斋志异·秦生》还提到邱希潜的醉酒趣事,足见他们交游密切,感情深厚。

《聊斋志异·秦生》附则写道:

余友人邱行素贡士,嗜饮。一夜思酒,而无可行沽,辗转不可复忍,因思代之以醋。谋诸妇,妇嗤之。邱固强之,乃煨醯以进。壶既尽,始解衣甘寝。次曰,竭壶酒之资,遣仆代沽。道遇伯弟襄宸,诘知其故,因疑嫂不肯为兄谋酒。仆言:“夫人云:‘家中蓄醋无多,昨夜已尽其半;恐再一壶,则醋根断矣。”闻者皆笑之。不知酒兴初浓,即毒药甘之,况醋乎?此亦可以传矣。[4]880

文中邱希潜嗜酒如命,无酒时竟然以醋代酒,饮如甘霖,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邱希潜确实嗜酒,这从蒲松龄的诗中可以看出。写于康熙三十年(1691)的杂言歌行《堕驴行,仿古乐府,赠丘行素。丘明经大醉堕驴,夜卧山中,戏赠之》,说的就是邱希潜醉后乘驴回家、中途堕驴而眠的故事。诗云:

三月尽,草芽肥。翁行出饮,阖家倚扉。翁乃在深山古道间,无人共相随。薄暮冥冥,荒径迷迷,驴亡不知何去,翁堕卧如泥。路冥黑,行人断绝;跫然足音来,审睇能知。少年言勿顾,老人言不可。草为藉,衣上多尘;拂去土尘,扶得醉来归。过中宿,眠不熟;腹肉中,痛如朴。裁知驴亡,捶床顿足:“驴亡犹可,恐驴遭戮。载我卅余年,未得享刍豆福。”趗趗趢趢,遍告亲族:“勿隐我驴,驴老无肉。谁者相告,不惜百钱赎。”乱曰:“寄语知友,勿强我饮!欲强我饮,须留我睏。不留我睏,便多将白刃缚我身;狼畏戟其喉,勿之敢吞。” [5]734

这首诗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将邱希潜的醉言醉行娓娓道来,读后令人忍俊不禁。诗后“寄语知友”一段话语,将一个醉鬼的无赖行径刻画得淋漓尽致:既不让人劝酒,又想喝醉;既想留宿,又要回家;既要一人回家,又要主家保证自身安全,真是强人所难!

蒲松龄在西铺坐馆时,与邱希潜住所相距数里,来往方便,由此交游密切,不时相聚,或邀游山水,或抵家拜会,或饮酒赋诗。与此有关游览豹山的诗,蒲松龄有二题。系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兩首七律《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乔梓、毕莱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描写了作者在暮春时节,与邱希潜父子、毕盛钥兄弟登豹山赏桃花的活动。诗其二云:“开樽琥珀漾金光,良友欢逢意兴长。山石如林青绕座,桃花无缝锦成行。谈倾雅剧飞觞缓,风起微尘坠粉忙。可喜芳辰仍载酒,英英年少半门墙。” [5]邱希潜嗜酒,与众人外出游览,当然要饮酒。此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暮春时节邱希潜父子、毕盛钥兄弟和蒲松龄师生在豹山赏花饮酒、高谈阔论的热闹场景。

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的三首七律《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描写了深秋时节作者与邱希潜兄弟及其子侄游览豹山的所见所感。其一有“酒如庄列增人放,海样乾坤任我闲”的诗句,意思是饮酒就像读《庄子》《列子》一样,使人放荡不羁;乾坤如海一样广阔,人处其中无拘无束。其二有“牢骚喜赴高阳约,醉渴欣逢便了沽”的诗句,意思是心中有抑郁不平的感慨,只好借酒浇愁;正在思念美酒之时,可巧邱家仆人沽酒归来。其三有“阁中屦满人盈座,殿角烟寒酒一樽”的诗句,意思是众人在玉皇宫中避雨,饮酒消闲,抒发感慨。

康熙四十三年(1704),蒲松龄在石隐园与邱希潜饮酒絮谈,写有两首七律《赠别邱行素》。据乾隆《淄川县志·赋役志·续灾祥》记载:是年淄川“谷贵钱贱,民饥。六月初八日,得雨,禾苗茂盛。七月,虸蚄生,遍地如蚁,继之以蝗,岁歉。” [3]479诗其一云:“芳园扫榻发新醅,聊破尘容尽一杯。歧路情怀惟我谅,半年笑口为君开。黄花强插愁方剧,白首相看涕欲来。饥岁难沽欢会少,莫言归去且徘徊。” [5]476诗的大意是,作者打扫石隐园的居室,打开新酿的美酒,与邱希潜赏菊话旧,饮酒话别。灾荒之年买酒不易,聚会不多,蒲松龄希望邱氏多饮几杯,不要着急离别。诗其二云:“无秋同是虑饥寒,君更遭逢较我艰。坐受儿家供养福,方知老景旷鳏难。三生亦复奈何许,万劫应为如是观。冷暖还应觅长策,莫将惫骨久摧残。” [5]476-477诗的大意是,今年秋天收成不好,邱希潜老年丧妻,生活无人照顾,儿子供养不周,处境比自己还要艰难。蒲松龄劝邱希潜考虑一个长远计策,尽快解决家庭矛盾,不要让衰老疲惫的身体长期受摧残。系于此诗之前的《重阳毕莱仲邀集石隐园》有“丘子久别各憔悴,握手谀噱开愁颜”诗句,描述在灾荒之年,满脸愁容的作者与形容憔悴的邱希潜握手劝慰的情景。

蒲松龄还有一首七绝写与邱希潜师徒在济南出游的遭遇,诗题是《邱子行素师弟邀游东流水》,时间当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诗云:“石家金谷避嚣尘,可奈挝门众恶宾。便了涕长强开户,犹将白眼看游人。” [5]483这首七绝没有描写游览东流水的所见所闻,而是反映守门人对前来游览的作者和邱希潜师徒的不友好态度。联系蒲松龄的《辛未九月至济南,游东流水,即为毕刺史物色菊种》推知,此次蒲松龄受邱希潜邀请前往东流水,当为观赏菊花,但是没有料到守门人态度恶劣,对前来赏菊的蒲松龄、邱希潜等人白眼相看,恶语相加,让他们游兴大减。

《聊斋词集》中有《潇湘逢故人·丘行素意中构画村清梦楼,花竹馆垣,额匾书画,一切备矣,戏为落成》,这阕词的写作原由是,邱希潜计划在豹山之阳建造别墅清梦楼,他对蒲松龄谈了自己的这一设想,告诉蒲松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就要开始建造楼房了。蒲松龄为他高兴,填词一阕表示祝贺,并且幽默地说,我这阕词是祝贺你已经建成的楼房,不是你现在设想中的房屋。词曰:

五更春困,梦豹山初上,野色盈匡。芳草外,斜阳里,小小院落,云树苍苍。危楼丛舍,绕烟村、一带茅墙。云道是、丘家仲氏,经营若个荒庄。

健羡久,排扉入,见两边、黄花绿竹成行。入药室兰堂,又壁粘旧词,门有新章。主人握手,烹松茗、共话沧桑。此何夕,登龙扰坐,于今耿耿难忘。[6]100

蒲松龄在词中描写了邱希潜设想中的清梦楼的环境、庭院、楼舍、垣墙、景物以及室内的装饰、字画等等,突显了清梦楼的清幽、高雅、秀美。邱希潜建造清梦楼,在《淄川县志》《淄川邱氏世谱》中都有记载,估计楼房的建筑规模较大,室内陈列不同流俗,当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否则县志和家谱不会专门记载此事。需要说明的是,清梦楼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邱希潜卸任后才建成,而蒲松龄已于上一年正月二十二日逝世。

四、邱翊圣

《淄川邱氏世谱》记载:第十二世“翊圣,字勷宸,郡庠生。配孟氏,侧徐氏、陈氏,三子:启修、启俸、启侗(少亡)。” [1]139

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阳节,蒲松龄写有三首七律《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其二云:“青女初临树色枯,游人逸兴满归途。牢骚喜赴高阳约,醉渴欣逢便了沽。(归途遇邱劝臣家人沽酒至,要饮之。)危磴石多苔密绣,冷秋山半草横铺。可知此日登高乐,插得黄花过酒垆。” [5]298此诗自注中的“邱劝臣”即邱翊圣。由《淄川邱氏世谱》可知,蒲松龄诗中小注书写有误,“邱劝(勸)臣”当作“邱勷宸”,可能是笔下误。此次同登豹山饮酒赋诗,虽是邱希潜出面邀请蒲松龄参加,但却是家境富裕的官宦子弟邱翊圣作东。邱翊圣让家人将酒送到山上,大家才能“牢骚喜赴高阳约,醉渴欣逢便了沽”。只不过送酒人晚了一步,与蒲松龄等人在下山路上相遇,幸好这些人情緒高涨,不以为过,重新返回山项,在豹岩观中痛饮一场,而此时“云堆迷鸟道”,“雨脚暗山村”,一场秋雨淅淅沥沥下了起来。

《聊斋志异·秦生》附则叙述:“道遇伯弟襄宸,诘知其故,因疑嫂不肯为兄谋酒。” [4]880文中的“襄宸”也是邱翊圣,蒲松龄在此文中将“勷宸”误写作“襄宸”。邱翊圣是邱希潜二叔邱璐的长子,为邱希潜叔伯兄弟,蒲松龄在《秦生》中称邱翊圣为邱希潜伯弟,不准确,正确的表述应为叔弟。[7]67-68

五、邱辅圣

《淄川邱氏世谱》记载:十二世“辅圣,字寀宸,太学生。配李氏,三子:启僔、启佑、启代。” [1]140

康熙三十三年(1694),蒲松龄写作两首七律《邱采臣草堂落成》,描述草堂清幽的环境与简朴的格局,祝愿邱采臣尽情欣赏屋外的田园风光,享受屋内的琴瑟之乐。其一云:“沤波境界已全删,初拂蓬窗日影闲。斗室犹堪操素业,短墙喜不碍青山。家居溪水桃花外,人在幽兰淡菊间。入牖清风当户月,从来造物不曾悭。” [5]339其二云:“重茅覆屋近山椒,石隐犹烦桂树招。入境故无车马迹,柴门绝远市尘嚣。尝临邱壑情怀远,暂对琴尊溽暑消。赵瑟秦声仍起舞,此时何必羡金貂? ” [5]339赵蔚芝先生为此诗作注:“《聊斋词集·潇湘逢故人》小序云:‘丘行素意中构画村清梦楼,花竹馆垣,额匾书画,一切备矣,戏为落成。词中有云:‘云道是、丘家仲氏,经营若个荒庄。此诗所言‘草堂与词中所言‘荒庄似指一处,则邱采臣似为邱行素之子。” [5]339-340按照赵先生的注释,邱采臣是邱行素之子,邱采臣的草堂是邱行素的清梦楼。查阅《淄川邱氏世谱》可断定:“采臣”当为“寀宸”,系蒲松龄笔误;邱采臣即为邱辅圣,是邱希潜二叔邱璐的次子,与邱希潜是叔伯兄弟,绝对不是他的儿子;邱采臣草堂也绝对不是邱希潜的清梦楼。赵先生的结论不正确。

蒲松龄还写有《为邱采臣与王天申启》,是为邱辅圣的女儿嫁给王天申之子而写的婚启,婚启祝愿两位新人“采丝永结,玉镜长圆” [2]1288。

六、邱启岗、邱启峦

《淄川邱氏世谱》记载:第十三世“启岗,字九如,邑庠生。配王氏,继孙氏。二子:汝菁、汝芹。”第十三世“启峦,字远岑。配康氏,继毕氏。一子:汝万。”需要说明的是,李汉举、王一千《族谱所见邱氏家族资料》一文中没有邱启岗、邱启峦的详细记叙,笔者请求热心淄川地域文化的王一千先生代为查阅《淄川邱氏世谱》,提供了以上资料。

据此,康熙二十八年重阳节,蒲松龄与九如兄弟登临豹山,饮酒赋诗,写作七言律诗《九日赠九如昆仲》,诗题中的“九如昆仲”就是邱启岗、邱启峦兄弟二人,他们是邱希潜的儿子。赵蔚芝先生在《九日赠九如昆仲》诗后注释:“九如昆仲,疑即上篇附注所言邱劝臣兄弟。” [5]300赵先生的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原因是他没有看到《淄川邱氏世谱》所载邱启岗、邱启峦的资料。“上篇”指的是七律《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三首)。从编排次序来看,蒲松龄于此年重阳日连写两题四首七律。

“九如”出自《诗经·小雅·天保》,是召公致政于宣王之时祝贺宣王亲政的诗。召伯虎作为宣王的抚养人、老师及臣子,在其登基之时祝愿新王励精图治,完成中兴大业,重振先祖雄风。此诗连用九个“如”:“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极言上天对宣王的佑护与偏爱,祝颂宣王必将长寿,国家必将强盛。“远岑”,按《说文解字》解释,当为远处小而高的山。邱启岗、邱启峦兄弟二人的字分 别是“九如”“远岑”,显然化用了《天保》中的九个“如”字。

《九日赠九如昆仲》诗云:“临风把手一登高,但觉英龄健似猱。清饮辄缘佳客醉,白头频为故人搔。十年落拓悲吾党,千古文章赖我曹。世上莫愁无知己,少年坚志欲持牢。”诗末附注:“时兄弟失志。” [5]299蒲松龄在诗中劝告邱启岗、邱启峦兄弟二人莫负青春年华,不要悲观失望,坚持不懈,努力进取。

在《聊斋诗集笺注》中,此诗系于康熙己巳年,即康熙二十八年,此年不是乡试年,下一年即庚午年方为乡试年。蒲松龄在《九日赠九如昆仲》诗末注释“时兄弟失志”,指的应该是在康熙二十八年的科考中,秀才邱启岗落选、不能参加乡试,童生邱启峦未能考取秀才。按明清科举制度规定,乡试前由本省学政举行甄别性考试,生员达到一定等第,方准参加乡试。《明史·选举志一》:“士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当大比之年,间收一二异敏、三场并通者,俾与诸生一体入场,谓之充场儒士。中式即为举人,不中式仍候提学官岁试,合格乃准入学。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乡试,谓之科考。其充补廪、增给赏,悉如岁试。”此年,邱启岗、邱启峦兄弟二人在科考中失志,蒲松龄则幸运地入选,参加了庚午年的山东乡试,但造化弄人,“十年落拓”的蒲松龄仍然落榜。据《淄川邱氏世谱》所载,邱启岗是县学秀才,而邱启峦是白丁,兄弟二人的功名比岁贡生蒲松龄要低,与其父邱希潜的岁贡生、黄县训导头衔相比,也差得远,当真是大大“失志”了。

七、邱希圣、邱绪圣等人

《淄川邱氏世谱》记载:第十一世“瑗,字环石,邑庠生。配杨氏,继杨氏、曹氏,侧王氏,六子:纵圣、继圣、绪圣、縺圣、绵圣、绎圣(无子)。” [1]139

第十二世“希圣,字愿素,邑庠生。配朱氏,继彭氏、宋氏,三子:启鲸、宾之、启鳞”;“弼圣,字亮臣,太学生。配王氏, 四子: 启义、启佩、启仕、启伍”;“纵圣,字能素,邑庠生。配孙氏,二子:启淳、启湘”;“继圣(承璒嗣)”;“绪圣,字宜素,邑武生。公乐善好施,罄囊重修豹山,文昌阁是其特建。配徐氏,一子:启泂”;“縺圣,配孙氏,生子五:启济、启潼、启清、启泗、启溱”;“绵圣,配唐氏,一子:啟津”;“绎圣(无子)” [1]139-140。

蒲松龄《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诗其三云:“玉皇宫阙绣苔痕,白草青岚接观门。上下云堆迷鸟道,东西雨脚暗山村。阁中屦满人盈座,殿角烟寒酒一樽。呼吸若能通帝座,便将遭遇问天孙。” [5]298首联描写玉皇观墙壁长满苔藓,好像绣成的花纹;白草萋萋、雾气漫漫,玉皇观犹如仙境中的天宫。乾隆《淄川县志·舆地志·山川》记载:“豹山,县西五十里。山巅建立宫观,各依巨石,上筑高台,梁柱阑楯皆石。历级而上,大似浮槎。绝巅两石相对,一径中通,呼曰‘天门。从松柏杂树中遥望,南山缥缈,若蓬莱三岛。” [3]313明朝万历年间,祖籍苏李庄的吏部考功郎王教,就在东豹山修建起了豹岩观。而据《淄川邱氏世谱》记载,邱绪圣曾经“罄囊重修豹山,文昌阁是其特建”。

诗题所言邱行素兄弟、父子,应该包括邱希圣、邱希潜兄弟二人,邱翊圣、邱辅圣、邱弼圣兄弟三人,邱瑗的儿子邱纵圣、邱继圣、邱绪圣、邱縺圣、邱绵圣、绎圣兄弟六人,邱希潜的儿子邱启岗、邱启峦兄弟二人,可能还有邱翊圣的儿子邱启修、邱启俸兄弟二人,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正如诗中所言“阁中屦满人盈座,殿角烟寒酒一樽”。

参考文献:

[1]李汉举,王一千.族谱所见邱氏家族资料[J].蒲松龄研究,2008,(2).

[2]蒲松龄.蒲松龄全集[M].盛伟,编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3]张鸣铎.乾隆淄川县志[G]?蛐?蛐陈涟远,白相房.淄川县志汇编.淄博市新闻出版局,2010.

[4]盛伟.聊斋志异校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5]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6]赵蔚芝.聊斋词集笺注[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

[7]孙启新.《聊斋志异》校注人物补注续[J].蒲松龄研究,2017,(2).

Abstract: This article generalized the social activities between Pu Songling and the Qiu clan based on the Qiu's pedigree and poems about Pu Songling:Pu Songling used to write letters for Sun Hui and discuss the sale of land and house with Qiu Lu;He sang the poem and visited the scenic landscape with Qiu Xiqian,their friendship last a lifetime;Qiu Yisheng,styled Xiangchen,is the brother-in-law of Qi Xiqian;Qiu Fusheng, styled Caichen, is also the brother-in-law of Qi Xiqian; Qiu Caichens humble cottage is not the Qingmeng Lou of Qiu Xiqian;Jiu ru kun zhong”refers to the brothers Qiu Qigang and Qi Qiluan, they are the son of Qiu Xiqian.

Key words: poem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Qiu Lu;Qiu Xiqian;Qiu Yisheng;Qiu Fusheng; Jiu ru kun zhong;textual research

(责任编辑:李汉举)

猜你喜欢

考证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高校大学生考证自我期望与企业认同度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