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新型人才研究与实践
2018-09-13王稳
王稳
摘 要: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定位、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3-43-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3.011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New Talent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Wang Wen
(Suzhou 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cang Jiangsu 215411)
Abstract: With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skilled talents train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t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How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current education. This paper made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n the talent orient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echnical skills
1 引言
當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结构和规格要求也随之变化,企业最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研究型或操作型人才,而是急需既有实践基础又有交叉学科融合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这也是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的标准和要求。但事实上,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不成熟[1-2]。就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大力倡导的是现代学徒制。本文结合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多年实战经验,总结并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思路。
2 对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需要他们在自己所学专业上学有所长,并且还应对相关学科与新技术具有拓展性融合学习的能力,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应该具有较高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或手段的能力;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现有理论知识去解决存在的问题,还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成为德商(MQ)、智商(IQ)、情商(EQ)、逆商(AQ)、心商(MQ)、灵商(SQ)兼具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3 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江苏省作为教育先进省,于2014年正式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开展了中高职、本科衔接的专业招生试点工作。经过四年探索,各类教育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应用型本科应该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根本。但通过对江苏目前形成的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成果、文献资料分析发现,江苏乃至全国的现代学徒制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3.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缺少科学、准确的定位,未厘清应用型本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准确位置,未形成具有本科层次特色又符合新工科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导致企业对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培养出的人才不满意。这种现象在当前的智能制造或高端设备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中表现最为突出:一方面,企业找不到符合企业岗位的合适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符合自己发展意向的工作。这充分反映了高校工程教育与先进制造业在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解决该问题的最好方式即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正确定位,培养一批面向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型综合性人才[3]。
3.2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表面化突出,深度融合不够
目前我国的本科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型本科培养的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如清华、北大等一流本科院校,他们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进行学术研究或技术创新;而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他们也按照学术型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定位也是学术研究型。但目前企业需要最多的是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即各行各业中能应用科学理论并从事高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当然,也存在某些应用型本科按照专科的标准进行教学,把应用型本科学生培养成高职的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技术型人才。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在于应用型本科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层次,在课程建设方面缺少体系,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表面化突出,甚至是将传统本科课程体系换个应用型本科的名字,内容却没有一点改变,“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师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训教学等方面未能全面融合,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究措施和机制,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且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4-5]。
3.3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组织和实施随意性较大,缺乏保障和运行机制
江苏省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型本科试点,目前还处于以院校为主体的初级建设阶段,试点院校在运行模式和方法上很难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保障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3.4 应用型本科的课程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对课程设计(背景)、课程条件、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结果进行定量测量和定性描述,但目前对应用本科的课程监控和评价没有形成体系。
3.5 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制约了应用型本科的发展空间
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如下图1,从中不难看出,被动性读书导致学习效果显著下降,更谈不上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而认知性实训只是简单地增加了表面知识的强化和认知,无法完成理论创新和技术改进;劳动性实习带给学生的是重复实践体验,享受不到实习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应付考试、实训及考证,消极实习和工作;学生越来越不受企业欢迎,企业越来越不重視学生,双方互不满意。
4 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培养新型人才遵循的原则
4.1 专业吻合
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选择的专业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热点相吻合,基于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支撑地方经济,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价值,才可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获得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4.2 资源先进
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必须引进相关政、企认可的培训资源、培训模块及人力资源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只有提供地方发展急需人才,才能得到政、企、行会的关注,以提升与学院合作的驱动力。
4.3 循序渐进
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建设必须循序渐进,先由学院进行前期筹资建设,当产生一定的引领效果后,再申请政府支持,扩大建设规模。
4.4 政府主导
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必须主动接受政府的监督、领导和审计考核,建立政、校、企联合董事会,由政府职能部门派员兼职,督请相关领导指导视察,及时汇报培养模式对地方的贡献度,使政府在培养模式上起主导的引领作用。
4.5 功能拓展
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必须集教育教学、培训、生产、研发为一体,以企业认可的培训目标开展模块化培训,拓展以本专业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改革;引进以顶岗训练为目标而采用的企业生产项目;为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注入新型的研发资源。
4.6 资源整合
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进行整合、融化,形成具有四重功能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平台,具体见图2。
5 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解决的方法与手段
通过收集国内外技能型人才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就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与文献研究,筛选、归纳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实践经验,构建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应用本科“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对本区域内企业应用工程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专家论证法论证了现代学徒制在应用型本科中应用的可行性[6]。
5.1 基于DRT理念,形成全新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应用型培养必须对接产业发展和产业需求,本学院从区域产业发展对机电类人才的需求出发,进一步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着力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转变,以培养在工业4.0时代满足企业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生产要求的应用工程师。另外,现代学徒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双元制”模式,扩展学生具有“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在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场所分段交替完成学习任务。职业培训和学术教育的紧密耦合,使毕业生符合企业的要求,其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基于以上模式培养的应用型本科生优势在于:
①岗位确定、聚零成整。参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岗位(群),且这些岗位(群)在未来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知识系统化结构,以实用性构建了全新的课程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7]。
②利益驱动、产训共赢。企业以岗定人,毕业生能直接顶岗;校企双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培养学生;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得到企业的津贴与奖学金,学院与行会也在现代学徒制培养中受益。
③合同培养、按能定酬。学生与企业签注委培协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协议中一般明确了委培期限、岗位要求、生活补贴、保密条款等;企业对培养合格的学生及时录用,并根据他们的能力,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
5.2 校企与行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
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就业岗位是面向企业,所以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和行会的指导。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以实用、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从而实现高校向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
5.3 构建嵌入AHK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围绕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相关理论和创新水平等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系统科学的论证,设计嵌入德国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AHK职业标准(该职业资格在欧盟国家均得到认可)的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和企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是对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提高。严格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将企业标准与职业能力作为课程培养的目标。
5.4 实施“三站互动、分段轮换”的运行模式
学校、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分别承担课程的实施,运行“三站互动、分段轮换”模式,即学校负责专业理论课程、企业培训中心(或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技能训练模块课程、企业负责专项岗位能力课程。三部分课程实行分阶段轮换教学,分学期、分阶段在学校、培训中心、企业完成课业要求的学习任务,具体分工见图4。另外,培训师资一部分来自学校,另一部分来自企业,实现了培训师资的双元化;将学历要求的知识点贯穿于职业培训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并强调校企文化的互相交融。既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又培养学生符合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
5.5 建成“一董三委”专家咨询的课程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实施的好坏,不是由学校来评价,而是由第三方进行評价,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公正性。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评价采用“一董三委”,即行、企、校三方共同负责的多元课业评价。学院负责理论课程的学习质量考核,德资企业负责职业培训课程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考核,德国工商大会上海办事处采用德国职业技术工种的试卷和评审标准,进行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这种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教学考评、行业协会负责考证的评价机制,提升了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形成由专家咨询的课程与评价模式,建立由学校评价专业理论课程、培训中心评价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企业考核岗位实践能力、第三方权威机构(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进行机电一体化工的职业资格认证的多元课业考核和评价体系。
5.6 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以地方经济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政、行、企、校共建共管为机制,以开展高效的模块化培训为内涵,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训中心。
总之,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把学生培养成在学科专业上学有所长,同时能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2] 鲁武霞.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困境及突破: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97-101.
[3] 许为民,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6):63-65.
[4] 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7-210.
[5] 周如俊.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综述研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J].职教论坛,2014(3):77-81.
[6] 李德才,李军.把握内涵科学定位创新模式: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56-61.
[7] 陈智强.基于“定岗双元”的高职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