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资助工作探析
2018-09-13施红星董丽娟
施红星 董丽娟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贫困生认定的精准性?如何利用新媒体网络载体加强、改进和创新高校诚信教育?确保大学生资助工作良好开展,并助力“立德树人”伟大工程。
关键词:大数据、新媒体、高校资助
当今,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和工作方式正在被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信息风暴进行变革,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将迎来大数据的全新挑战。资助工作同样面临大数据的冲击,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对学生进行精准研判?在资助后期如何利用新媒体网络载体加强、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学生诚信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助力“立德树人”伟大工程,将成为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的合理性问题
目前各高校采用的贫困认定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科学性和不公平性,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影响。首先,贫困证明的出具存在主观性,政府并没有明确的约束机制和监督制度,因此,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真实性的审核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班级评定小组评议认定法,主要通过个别学生讨论评议的形式认定,学生们同样存在主观意向,很容易出现不公平的评议结果,而且这种评定方法会对贫困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问题
部分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由于客观上还款能力不足或主观上自身诚信缺失等原因,导致贷款还本付息困难。目前我国尚无有效的还款机制和法律法规来控制还款风险,而是把催缴贷款的责任集中落在高校,高校除了从关心关爱的角度催贷还款以外,并没有更有效的措施,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制约机制,高校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来保证助学贷款工作的良好开展。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贫困认定科学化的机遇和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着新机遇,对此,需要树立新理念和新原则来运用好大数据以及挖掘出的实用信息达到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一是量化集成理念和可视化原则。这种数据化、可视化方式即可视化原则,使贫困生认定彻底告别经验判断模式,有利于体现贫困生认定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二是精准研判理念和即时性原则。大数据的样本即为全体数据,超越了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传统信息缺乏和传播受限的随机抽样获取方式,不受局部、因果、个体差异的干扰,即时呈现出学生的生活水平、是否贫困、思想困惑等问题。三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和分众化原则。通过数据分析呈现出分层次、分对象、分类别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教学,如个别谈话、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网络课程等,开启学生开放式、互动式、共享性、自主性学习新时代,从而更好的对受资助学生进行后时期教育。
三、大数据时代:探索高校贫困认定新路径
(一)建立系统性资助工作“数据库”,打造高校“资助工作链”
数据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性资源。了解学生生活行为状况和贫困与否的真实性等,需要客观、即时、多方位的数据作为实证分析和科学结论的基础。因此,要建立“数据库”平台,通过学工部、信息中心、图书馆、后勤保障处、教务处等不同职能部门协同合作,构建系统的在线数据网络平台。资助方面可建立“平台构建一资助中心一学工办一资助工作数据分析一可视化呈现一个性化教育”的“资助工作链”。
(二)开发资助工作的“成电公式”,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相对各个高校,学生的数量、专业背景、区域经济水平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定制需求,能够创设出符合各自学校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例如可以运用关联规则算法中的Apriori算法和决策树算法中的C4.5算法来构建出贫困生认定的决策树模型。
通过认定模型,我们可以对资助工作进行可视化呈现。在大数据时代,也可以利用很多算法来实现精准研判。所以贫困生认定可以将“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更能体现贫困认定的公平性、科学性、实效性。
(三)建立数据挖掘、分析和教育三支队伍,构建“三位一体”新体系
专业性队伍的建立是实现大数据校园化的关键。为此,可以建立三支队伍:大数据技术队伍,负责搜集数据和校园数据平台建设的设计;大数据分析队伍,主要运用不同的算法,搭建可视化信息模型;教育教学队伍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出的问题来开展个性化课堂教学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构建“技术一分析一教育”三位一体新体系。
四、新媒体对高校受资助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新媒体丰富了诚信教育的手段和空间,将诚信教育从现实空间拓展到了虚拟空间,随时随地的接受多样的思想信息,同时可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新媒体是集声音、文字、图像为一体的传播工具,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传统教学教育无法比拟的。新媒体在学生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对新媒体工具也越来越依赖,将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融入到新媒体中,可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热衷于新媒体的各路信息,忽略或排斥学校的教育信息,甚至令本就努力取得的微薄诚信教育效果荡然无存。另外,新媒体发布信息自由,各种各样的真伪并存的信息充满网络,面对海量的信息大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正确的分辨,负面的信息就会误导学生的感恩和诚信意识,进而导致诚信缺失,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五、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受资助学生诚信教育创新的策略
(一)转变理念,以新媒體为载体调动受资助学生参与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环境下,理念上的转变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自1995年以来,高校网络教育工具大致经历“学校网站—QQ—校园BBS—博客—人人网—飞信—微博—微信—微视……”等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虚拟世界呈现出了学生更全面、更真实的自己,针对大学生网民在新媒体中反映出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可以开设专题讲座,或让受资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讲讲“诚信”的故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发掘优秀的人才。
(二)整合教学资源,培养专业化媒体教育队伍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急需要一支善于驾驭新媒体“游戏规则”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加强对网络资助工作舆情的收集和分析,正面、积极引导受资助学生关注的问题,不回避、不掩盖。再次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抑制负面信息的传播。最后,紧密结合贫困生网民实际需求,不断研发新兴文化产品,实现资助宣传工作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另外,思政课也是“诚信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利用好思政课,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全方位提升“诚信教育”成效。
(三)加强新媒体文化建设,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新媒体文化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大众性的文化,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渗透力强。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和新媒体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将QQ文化、微信文化、微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例如开设微信资助公众号,可以推送一些学生身边的诚信故事,也可以推送好的书籍、微电影,或是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等,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诚信教育氛围,引导学生“立德树人”、服务回报社会。
(四)重视大学生榜样教育,创新榜样宣传方法
榜样教育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在高校资助工作后时期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价值体现。当代的大学生不仅散发着青春期的朝气蓬勃,同时拥有着鲜明的个性、怀疑的思维和批判的精神,因此,以新媒体为载体,可以直观、真实地展现榜样形象,从感官上全面认识榜样者,拉近亲近感和距离感。比如现在火热的直播方式,这种生动而有效的宣传方式能有力的吸引学生,使学生自主的钦慕和模仿,从而达到榜样的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向“自我榜样”转变。
参考文献:
[1]申小蓉,李怀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C],2015,3.413~420
[2]于基伯,赵超.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内容体系与方式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年第4期